全遼志 (明)李輔等 纂修
●目錄
敘
凡例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後序
校勘記
●敘
校印全遼志敘
全遼志敘
○校印全遼志敘
全遼志者遼東志第三次之續修本也何以明之遼東志始修於正統八年成於弘治元年續修於嘉靖八年成於十六年卷首冠以始修及重刊諸序而全遼志悉取而載之此即續修之明證也嘉靖四十四年巡按御史李輔病舊志舛譌脫落乃開館編次越六月而志成觀其凡例於舊志綱目多所更定大異於前次之續修故易名為全遼志此又可考而知也遼東志與全遼志俱著錄於明史藝文志所稱李輔重修遼東志十二卷即今本之全遼志卷首諸序仍用原本讀者不知細檢故以重修遼東志稱之非別有一本也遼東志傳本甚少清代諸賢於全謝山外罕見稱引惟全遼志則以鈔本流傳海內各大藏書家多有之近年瀋陽王氏在舊京得一明刊藍印佳本當為初印北平圖書館亦藏有明刊本合以日本舊紅葉山文庫所藏蓋有三矣遼陽袁氏在舊京購得鈔本余嘗取與大連圖書館覆鈔紅葉山文庫本互校之始知其職官一志大連本尚增多於袁氏本江寧吳向之先生又以所藏鈔本互校則又增於大連本者甚多例如巡撫袁氏大連兩本俱訖於張西銘而吳氏本則增魏學曾以下十七人又如巡按袁氏本訖於李輔而大連本則增李叔和一人吳氏本則更增蔡應揚以下二十八人又如鎮守總兵袁氏本訖於佟登而大連本則增王治道一人吳氏本則更增李成梁以下十人其中如李成梁凡兩任總兵吳氏本錄至李氏復任時止其他分守分巡兵備諸道及諸職官皆遞有所增大抵袁氏本為初修故錄巡按訖於李輔其後則有數次之覆印每次覆印則遞有增益據鐵嶺李氏譜系萬曆二年甲戌李成梁初任鎮守遼東總兵官十九年辛卯解任二十九年辛丑復任三十六年戊申再解任又按吳向之先生明督撫年表嘉靖四十五年遼東巡撫以魏學曾繼張西銘訖至萬曆三十七年九月李炳凡十七人姓名皆與北平本合由是推知吳氏所據本之覆印其在萬曆三十六七年之間乎是時上距嘉靖四十四年初刊之日已四十餘年矣然大連吳氏所據兩本祇可謂之覆印不謂之重修蓋覆印時僅將職官一志續有所增其他則一仍其舊持此一端證之故知其非重修也余所見之二本皆於一簡之內譌誤滿紙恐明刊本即亦如是是李輔所謂舊志舛譌脫漏之病全遼志仍不能免抑尤甚焉大連本缺第一卷余既按袁氏本為之鈔補復假大連本與袁氏本互校譌誤多所是正卷首舊序並為刊落以別於遼東志高君韵濤許君逵九復以遼東志勘其違異別作校記附於書後於是諸本之異同可以一覽而得之矣遼陽金毓黻識
○全遼志敘
余撫遼之明年甲子秋侍御近台李君奉命來按遼至則滌煩苛崇大體周歷境內詢民疾苦綜覈吏治又數條上便宜事皆中肯綮有裨實務邊氓戴之閒嘗語余以遼志弗稱將圖新之未遑也又明年春余以承乏晉貳夏官還朝而李君事亦報竣需代者弗至遂得以餘力搜往牒摭輿見統紊昭晦剔蕪綴遺歷夏徂秋而志告成以書來京師徵余序余取而讀之首圖考次沿革次山川次賦役次邊防次兵政次馬政次職官次選舉次宦業次人物次典禮次風俗次方物次祥異次故蹟次雜志次藝文次外志凡十九篇篇各有論著以備經略以垂法戒其用心蓋亦勤矣顧余弗良於言曷足以序君之志然義弗得辭則為之說曰遼北拒諸胡南扼朝鮮東控夫餘真番之境負山阻海地險而要中國得之則足以制胡胡得之亦足以抗中國故其離合實關乎中國之盛衰焉然自魏晉以降其與中國離者什六合者什四至於遼金元而淪沒於左袵腥羶之俗者幾五百年蓋其得之既難而守之尤難如此余嘗讀三史地志見其樹規拓圖畫畛區野大州小邑交鈐互鏁與內地埒維我國家混一函夏奄有萬方窮陬遐壤咸置長吏星分棋列遍於寰宇乃遼獨剗去州邑並建衞所而轄之都司何哉邊鄙甌脫之俗華夷雜糅之民迫近胡俗易動難安非可以內地之治治之也我聖祖鑒古今之變飭戎夏之防因其利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恢疏網以順民心奮武衞以攝虜氣故其民安焉二百年來遼左之兵嘗為諸鎮雄人皆習虜輕敵而莫肯退畏者豈非以法令寬簡人得自便而無拘攣顧忌之慮哉余昔來此觀其地形察其謠俗乃知我祖宗計慮深遠聖神之見可謂度越千古矣顧余有所深憂者國家之建都與前代異往者漢唐之都皆在關洛遼在當時直邊郡耳今國家建都燕薊與胡接壤則遼為京師左臂所係尤重迨夫大寧失險山海以東橫入虜地且數百里一線之途聲援易阻此其地形之異勢如此又近年以來習尚頗移法令漸密建設日廣調發愈頻夫法令密則巧偽滋建設廣則氣勢分調發頻則士馬耗欲其利爪牙以捍腹心豈不難哉故密網裁而魚駭罻羅製而鳥驚法令深而人恐究觀地形民俗之異宜仰遡祖宗建置之深意則今日遼左之於國家其所係輕重與其固圉綏懷之策蓋可覩矣往余與李君計李君心嘗憂之故今為斯志也蓋有弘遠深沈之思焉後之覽者不獨以其文焉己也嘉靖乙丑冬十二月賜進士出身嘉議大夫兵部右侍郎前奉敕巡撫遼東地方兼贊理軍務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南郡王之誥撰
●全遼志凡例
一今志事宜悉準舊志但冗者刪之如郡名操法營圖長編之類缺者增之如星野海道障塞馬政之類其他損益咸是義焉
一舊志綱目近百今約為十九
一遼陽按臨總會廣寧撫鎮駐節開原三面控夷獨當重地故三城特用白書以別於他城
一海道之通塞遼人之休戚關焉故特詳其里道沿革以備他日之考
一兵馬十少四五而營衞仍以原數稱蓋軍有定籍馬有定額於法得清勾買補故悉存之
一舊志爵命使命今悉省去以職官概之其大者書其名氏爵里小者止列其銜有異常之績者則書名
一宦業紀治行之善以風來世以世代先後為序若入名宦者則於傳後見之不別立欵省贅也其世代稍近者雖善不書以俟論定
一人物紀與宦業例同
一風俗舊志甚略今加詳焉
●全遼志卷一
圖考志
沿革志
山川志
◆圖考志 【 星野附】
臺史氏曰夫遼左控朝鮮而右引燕薊前襟溟渤而後負沙漠蓋東北一都會也而遼陽廣寧開原三大鎮雄據鼎峙稱為形勝之區故宋元以往彊藩黠虜更遞竊據者不一而咸能再世不失豈非以地利之足藉與迺按往牒作為圖考俾覽者不下几席而廣輪阨塞洞然於目前矣圖首全鎮次列衞各繫之以說者以竟圖之所未備也星土分野雖若恍忽然周禮所載宜非強合故亦備著焉
全遼總圖
遼陽鎮境圖
遼陽鎮城圖
海州衞境圖
蓋州衞境圖
復州衞境圖
金州衞境圖
廣寧鎮境圖
廣寧鎮城圖
義州衞境圖
廣寧左中屯衞境圖
廣寧右屯衞境圖
廣寧前屯衞境圖
寧遠衞境圖
瀋陽衞境圖
鐵嶺衞境圖
開原衞境圖
開原控帶外夷圖
永寧監境圖
星野圖
○全遼總圖
見圖
論曰余按遼轍還方垂覩覽形勢若延袤數百里岡阜原衍相屬者惟遼陽以南數衞則然耳其餘衡約無過百里縱三四倍之塞垣踔遠道里紆回故守則力寡而備多戰則獨支而應緩疆場之事難矣難矣聞之耆老云開原抵廣寧財三百里國初時故道隱然可指若徙築亭障於此而以遼瀋海州等處三四將領五七備禦星置棊布則一舍之內旌旗相望卒然告急呼吸相應較之今日之事勞逸眾寡不相什百也耶況囊括膏腴可省轉輸之十二而三岔河水草肥美甲於全鎮苟擇其便利創置監苑則雲錦之登宜無訾焉雖然此非可以俄頃為也聞之鈞州馬公有志於此隨以遷去乃已若朝廷擇人久任責效於數年之後而無令牽制於一切之法則闢國百里安知今無其人耶
○遼陽鎮境圖
見圖
○遼陽鎮城圖
見圖
遼陽城 【 漢唐以來皆謂之遼東城契丹主阿保機改為鐵鳳城洪武壬子因遼陽舊城之失都督馬雲葉旺改建於此非水北曰陽之義也城週圍一十六里二百九十五步高三丈三尺池深一丈五尺週圍一十八里二百八十五步門六南二左安定右泰和東二南平夷北廣順西肅清正北鎮遠俱有樓角樓四東南曰籌邊東北曰鎮遠西北曰平胡西南曰望京鐘樓一建於都司西北鼓樓一建於都司東北】
北城 【 洪武己未都揮指潘敬開展東城一里之北附築土城處東寧衞□附夷人永樂間自在州自開原移於本城以處歸附夷人永樂丙申都指揮王真始砌以磚即今土人稱北城是也南北共一里東西四里高三丈池深一丈五尺合南城週圍共二十四里二百八十五步門三東曰永智西曰武靖北曰無敵庚申南城北面傾頹殆盡巡按史官修甲子夏西南壕并城為山水衡 【 衡:衝】 突巡按黃襄修仍挑河二十餘里以洩水患】 西關 【 在肅清門外嘉靖三十二年巡按溫景葵包築門樓二東翊鎮西迎恩雲門諸公有記】
都司治 【 在城內正堂七間抱廈三間左右鎮胡廳各三間東西吏房各二十間後堂七間中廳三間東掌印都司宅一西僉書都司宅一儀門十三間廊房四十間東斷事司內宅二西經歷都事宅大門五間榜房八十間坊牌三南曰全遼閫寄東曰振武西曰揚威洪武四年都指揮馬雲葉旺建】 司獄司 【 都司治東】 僧綱司 【 肅清門外一里】 醫學 【 前衞北】 陰陽學 【 都司治東北】 預備總倉 【 在都司治南嘉靖二十五年巡按御史張鐸左右各建廒十五間貯穀十萬石名曰預備總倉有碑記三十七八等年散穀賑饑所活甚多穀盡廒遂傾圯四十三年秋巡按御史李輔增建】
儒學 【 都司治東南元儒學舊基在都司後洪武辛酉開建今地壬戌都指揮潘敬葉旺創建先師殿三間東西廡各九間戟門五間戊寅建明倫堂五間志道等四齋各三間神廚九間觀德廳三間景泰癸酉御史謝燫建尊經閣四間弘治壬子御史宗鑑建東西號房各十五間戊午御史羅賢改建櫺星門三間正德乙亥御史劉成德設雅樂嘉靖己丑御史王重賢拓其南方壘土為山鑿泮池甲午御史常時平築臺增建尊經閣五間敬一箴亭三間丁酉御史史褒善重修殿廡堂齋增新學坊三東興賢西育才南化龍增建教授宅一訓導宅二大門三間辛丑御史胡文舉建名宦鄉賢二祠各三間於閣東甲子仲春五月先師殿兩廡戟門俱災御史黃襄重建本年分守參議張邦土呈准本道議處本學優等生員每名月給糧一石折銀二錢五分課紙五十張名曰薪水】
學田 【 嘉靖乙丑巡按御史李公輔諭司衞官員議處學田耕種以為周給寒儒之計據定遼中等六衞掌印指揮王大改等呈議城西土保等屯荒田一塊丈量約二十餘頃堪以開作學田復令踏勘相同隨備規制行委管屯指揮王棟佟承祖等親詣本佃於高阜去處踏丈一段九頃每頃足三十日四面均停畫成井字居中一頃為佃戶房身園地週圍八頃每頃召二人共佃合用牛二隻子種糧二石五斗聽俱給與佃戶二人蓋房三間并農器等用共給銀四兩秋成所收糧石一半交儒庫收貯一半并柴草給原種之人】
正學書院 【 都司治西南中廳三間後廳三間講堂三間東西號房各二十間北號房十一間儀門三間大門三間西倉房三間東教官房三間弘治甲寅巡按御史樊祖創建嘉靖乙丑巡按御史李輔增建改扁今名選取河東都司等學生員講習於中示科條給薪粟日稽月試】
武書院 【 都司治西北中堂五間東西號房各十間觀德廳三間箭樓一座大門三間武弁羣英坊一嘉靖戊子巡按御史王重賢創建甲子巡按御史李輔重修增建號房三間取本科鄉試武舉羣居其中定會示程優以供給俾各閑習騎射精通韜畧乙丑會武中式二十人】
察院 【 都司治西肅政堂五間抱廈廳一間東皂隸房五間西抄案房五間塞門一堂後中廳五間穿堂六間東西小房二間東本房五間後堂五間東廚房二間西文卷庫五間後冰玉堂五間東卷房三間西書吏房三間東修政小堂三間西觀德亭一草亭一井亭一儀門三間大門三間坊二東曰激揚西曰貞肅正德乙亥巡按御史劉成德因苑馬寺舊基改建嘉靖乙丑巡按御史李輔增修院前榜房二十間中建更樓三間扁其南曰宣達北曰明遠院之西坊一曰紀綱重地】
都察院行臺 【 察院左】 按察分司 【 察院右】 布政邊備分司 【 都司治西北正廳五間東西皂隸房各五間中廳三間寢堂五間東西廂房十間後堂五間觀德亭三間書房三間吏書房十間儀門三間大門三間外值房十五間坊二東曰司宣西曰保釐嘉靖乙卯分守參議趙介夫因總鎮府舊基改建】
苑馬寺 【 察院左】 太僕寺 【 都司治西南隅正廳五間東西廂房十間中廳五間穿廳三間寢堂五間儀門三間西馬神廟五間東主簿宅一區大門三間直房十間坊二東曰塞淵西曰簡閱嘉靖四十一年題准兼管西平等處兵備】
副總兵府 【 都司治東北正廳五間穿廳三間中廳五間東西廂房六間小廳三間涼亭三間東西儀房十間寢房七間廂房十間樓三間馬神土地廟六間箭廳三間廚房六間儀門三間大門三間中軍廳六間直房十二間坊二東曰間外長城西曰河東重鎮】
管糧通判公署 【 都司治西】 岫巖通判行署 【 苑馬寺前】
定遼中衞 【 都司治東南永樂九年改建正堂五間抱廈三間東西吏房各一十間後堂三間二門十二間大門五間以下各該衞署制數俱同】 經歷司 鎮撫司 左中前後四千戶所 【 俱衞治內】
定遼左衞 【 都司治西南洪武十年指揮徐玉建】 經歷司 鎮撫司 左中後三千戶所 【 俱衞治內】 稅課司 【 都司治西北】 神機庫 【 都司治西南隅】
定遼右衞 【 都司治西洪武十年指揮王庸建】 經歷司 鎮撫司 右後二千戶所 【 俱衞治內】
定遼前衞 【 都司治東北洪武十年建】 經歷司 鎮撫司 定遼前庫 【 都司治東北】 左右前後四千戶所 【 俱衞治內】
定遼後衞 【 都司治西北洪武十年建】 經歷司 鎮撫司 左右中前四千戶所 【 俱衞治內】
東寧衞 【 在北城中洪武十九年建】 經歷司 鎮撫司 左右中前後及中左六千戶所 【 俱衞治內】
自在州 【 東寧衞治西北隅先年建於開原後改建於此正堂五間東西吏房各五間中堂五間後堂五間儀門一間大門三間】
社學六 【 各近衞建每學門樓一座書堂三間】 軍器局 【 六】 軍儲倉 【 六】 預備倉 【 六】 養濟院 【 都司治北】 草場 【 六】 教場 【 安定門外】 漏澤園 【 肅清門外】
六衞鹽場 【 百戶各一員】 六衞鐵場 【 百戶各一員】
遼陽在城驛 【 本城西關內洪武十八年設左衞前所帶管百戶一員】 遞運所 【 城西八里洪武二十年設右衞帶管百戶一員】 朝鮮館 【 安定門外】 夷人館 【 泰和門外】
鞍山驛 【 城西南六十里中衞帶管百戶一員】 遞運所 【 本驛內俱洪武二十年設前衞帶管百戶一員】 安插百戶所 【 本驛城內】
虎皮營城驛 【 城北六十里舊屬瀋陽衞正統初調撥後衞左所帶管百戶一員】 遞運所 【 本驛城內俱洪武二十年設後衞左所帶管百戶一員】 安插百戶所 【 本驛城內】
本城鋪舍 【 城西首山鋪十五里沙河鋪三十里長店鋪四十五里井泉鋪七十五里城北接官亭十里爛泥鋪二十五里山坳鋪四十五里板橋鋪六十五里】
○海州衞境圖
見圖
海州衞城 【 洪武九年靖海侯督同本衞指揮劉成等修築週圍六里五十三步有奇高三丈二尺池深一丈一尺闊三丈五尺週圍六里八十三步門四東鎮武南廣威西臨清北來遠鼓樓在衞治之東中衢鐘樓初建於衞治東山之麓嘉靖二十二年都指揮顧忠移於軍儲倉之北】
關廂三 【 一臨清門外一廣威門外一來遠門外正德戊辰都指揮馬深土築俱金州衞調操軍士分任嘉靖庚辰都御史蔣應奎奏展俱新募軍士分任】
察院行臺 【 西門北】 參將府 【 在海州衞治西北隅舊備禦公署改建】 備禦公署 【 衞治東北隅嘉靖三十年都指揮閔國建】
海州衞治 【 城西北隅洪武九年指揮劉成創建正德八年春廳災十三年指揮劉臣重修】 經歷司 鎮撫司 左右中前後五所 【 公署俱衞治內】
儒學 【 洪武十八年指揮劉成創建宣德九年遷城西門內弘治五年巡撫李純遷城東南隅嘉靖四十四年巡按李輔增修學坊扁曰海岳儲英】 社學
軍器局 【 衞治東北】 軍儲倉 【 城東門內山巔】 預備倉 【 在軍儲倉內】 錢帛庫 【 軍儲倉內】 養濟院 【 城東南隅】 草場 教場 【 城西北一里】 漏澤園二 【 一在西門外一里一北門外三里】
鹽場百戶所 【 城西南九十里】 鐵場百戶所 【 城東九十里】
海州在城驛 【 城西關內】 遞運所 【 城北關內】
耀州驛 【 城南六十里】 遞運所 【 在本驛內】
牛莊驛 【 城西北四十里】 遞運所 【 本驛城內】
沙嶺驛 【 城西北九十里】 遞運所 【 本驛城內】 安插百戶所二 【 一東昌堡內一西平堡內】
○蓋州衞境圖
見圖
蓋州衞城 【 本隋之蓋牟城遼辰州舊址洪武五年指揮吳玉創建土築九年靖邊侯開廣南面砌磚週圍五里八十八步高一丈五尺池深一丈五尺闊一丈八尺週圍五里一百二十七步門三東順清南廣恩西海寧俱有樓嘉靖甲子管屯指揮盧沛築敵臺於城垣之四角】
南關 【 廣恩門外】
察院行臺 苑馬寺 【 舊設在永寧監城內後嘉靖戊午題准兼兵備駐劄于此】 撫民通判公署 【 岫巖駐劄距都司東南三百里】
蓋州衞治 【 城正中洪武癸亥指揮吳立建】 經歷司 鎮撫司 左右中前四所 【 公署俱衞治內】
儒學 【 洪武癸亥指揮吳立張良佐創立在衞治西南隅嘉靖癸亥巡按御史黃襄重修增鄉賢名宦祠宰牲房改天香閣為文明樓】 社學
軍器局 【 在衞治內】 軍儲倉 【 衞治東南】 預備倉 【 軍儲倉內】 錢帛庫 【 在衞治西】 養濟院 【 衞治東南隅】 草場 教場 【 城東二里】 漏澤園
鹽場百戶所 【 城西四十里】 鐵場百戶所 【 城北九十里】
蓋州在城驛 【 城南關內】 遞運所 【 在本驛西】
熊岳驛 【 城南六十里】 遞運所 【 在驛城內】
五十寨驛 【 城南一百一十里】 遞運所 【 本驛城內】
○復州衞境圖
見圖
復州衞城 【 本金永康縣舊址洪武十五年因舊修築永樂四年指揮蔡真甃砌以磚週圍四里三百步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五尺闊一丈五尺門三東通明南迎恩北鎮海嘉靖癸亥巡撫王之誥添設門禁敝臺三東北二西面臺一門外護門臺各一】
察院行臺
復州衞治 【 城正中】 經歷司 鎮撫司 左右中前四所 【 俱衞治內】
儒學 【 舊在城西北隅正統元年遷於城中嘉靖癸卯遷於城東南隅】 社學
軍器局 【 南門西】 軍儲倉 【 衞治西南】 預備倉 【 軍儲倉內】 錢帛庫 【 在衞治西】 養濟院 【 衞治西北】
草場 教場 漏澤園 【 南門外東南】
鹽場百戶所 【 城西四十二里】 鐵場百戶所 【 城北九十里】
復州在城驛 【 本城西關內】 遞運所 【 本驛東】
欒古驛 【 城南六十里】 遞運所 【 本驛城內】
○金州衞境圖
見圖
金州衞城 【 本元萬戶府舊址洪武四年都指揮馬雲葉旺修築十年指揮韋富包磚週圍六里高三丈三尺深池一丈二尺闊六丈五尺門四東春和西寧海南承恩北永安角樓四嘉靖四十二年都御史王之誥添設角樓四】
南關 【 承恩門外】 北關 【 永安門外】
察院行臺 金州守備公署 【 衞治西南隅】
金州衞治 【 城東北隅】 經歷司 鎮撫司 左右中前中左五所 【 四在衞治一在旅順口】
儒學 【 洪武十七年創建於衞治西南正統二年指揮左讓遷於城東南隅舊無神廚嘉靖丙午備禦王朴於學西拓地增建】
社學
軍器局 【 南門內東】 軍儲倉 【 衞治西北】 預備倉 【 軍儲倉內】 錢帛庫 養濟院 【 衞治西南隅】
草場 教場 漏澤園
鹽場百戶所 【 城東北一百三十里】 鐵場百戶所 【 城東二百三十里】
金州在城驛 【 衞治南關內】 遞運所 【 衞治北關內】
石河驛 【 城北四十里】 遞運所 【 本驛城內】
木場驛 【 城西南六十里】 遞運所 【 本驛城內】
旅順驛 【 城西南一百二十里】 遞運所 【 本驛城內】
旅順城 【 南北二城金州城南一百二十里俱臨海北城洪武四年都指揮馬雲葉旺立木柵以守二十年設中左所永樂元年設都司官備禦十年指揮徐剛磚砌週圍一里一百八十步池深一丈二尺闊二丈城門二南靖海北威武南城永樂十年徐剛包築週圍一里三百步池深一丈二尺闊二丈五尺城門二南通津北仁和登州衞海運軍需至此今北城廢】 草場
○廣寧鎮境圖
見圖
廣寧城 【 洪武初指揮王雄因遼金廣寧府舊址修築城週圍九里十三步有奇高三丈池深一丈五尺闊二丈週圍一十里九十五步都督劉真復甃以磚門五東永安西拱鎮北靖遠其南左泰安右迎恩角樓四永樂中總兵劉江增拓南關以授民居弘治間備禦胡忠開廣西隅正德乙卯備禦李溱開拓南關廂週圍五百四十六丈嘉靖丙辰秋大水城郭圮壞都御史蘇志皐總兵官羅文豸修復癸亥都御史王之誥築裏城鐘鼓樓一建於通濟橋北】
南關 【 在迎恩門外嘉靖乙卯都御史蘇志皐包築南關為新城門樓三南拱護神京東宣化西振武】
都察院 【 舊在鎮東堂後嘉靖乙酉巡撫潘珍改建於拱鎮門北前保釐堂五間東皂隸房五間西抄案房五間儀門一座中堂五間寢房五間後穿樓九間中堂東景范樓三間西亦春堂三間保釐堂後東文卷房六間西書吏房六間乙卯巡撫蘇志皐增修前堂抱廈二門東土地祠西射圃大門三間院之東外職房六間更樓一間西水亭一座坊二東撫綏西貞肅】
總鎮府 【 永安門內大街北嘉靖壬午總兵官郤永重建正廳五間今扁全遼保障東軍器房十間西掾房十間中廳五間兩廂房十間己未總兵官楊照於中堂東建向日亭三間一清堂三間西箭亭三間後寢房五間東西廂房十間儀門一座二門三間大門三間外職房左右各三間府之東裨將廳一西坐營廳一坊二東三韓司命西五路具瞻】
會府 【 文廟左即鎮東堂舊址三堂公聚之府公議堂五間東西廂房二十間堂之兩翼廳事各三間後堂五間府前節鎮坊一嘉靖丙申災太監王永都御史任洛總兵官馬永重建】
察院行臺 【 泰安門西嘉靖戊申巡按御史李廷松即舊鎮守府改建】
戶部分司 【 泰安門北成化丁酉郎中王宗彝建正廳五間東皂隸房五間西抄案房五間中堂三間後堂五間兩廂房十間南書吏房三間中堂東書房三間西廳事三間亭三間二門三間大門三間榜房六間前職房三間坊二東經國西籌邊】
按察兵備分司 【 四牌樓東正廳五間東皂隸房五間西抄案房五間中廳三間後廳五間寢房五間東西廂房六間大門三間二門三間外職房三間嘉靖戊申分巡僉事劉尚義即舊察院行臺改建壬戌分巡兵備僉事張邦土增建前堂東廳事五間兩廂六間廚房一間】
太僕寺 【 按察司右】 中路遊擊府 【 按察司左】 廣寧備禦公署 【 鼓樓北】 鎮城坐營公署 【 會府東南隅】 河西管糧通判公署 【 北分司改建】
河西書院 【 文廟後嘉靖己丑巡撫潘珍即舊社學改建仰高書院選課廣寧學生員己未分巡僉事陳燦據生員傅佶等呈議撫按會行重修更扁河西書院壬辰巡撫王之誥巡按御史楊柏分巡僉事張邦土增建後燕居殿五間兩廂號舍十二間乙丑巡按御史李輔始選河西廣寧等九衞生員督課其中】
○廣寧鎮城圖
見圖
廣寧衞治 【 鼓樓北廣寧路舊址大廳五間後廳五間左經歷司右鎮撫司東西吏房三間左右中前後五所洪武初指揮王雄建】 稅課司 【 鼓樓南】 醫學 【 鼓樓北】 陰陽學 【 總鋪南】 神機庫 【 戶部分司前】 廣寧庫 【 在軍儲倉內】
廣寧左衞 【 城東北隅中前後三所永樂間指揮吳鉞建】 廣寧左庫 【 在軍儲倉內】
廣寧右衞 【 城西北隅中前後三所永樂間指揮潘鐸建】
廣寧中衞 【 洪鎮門東左右前中四所成化間指揮閔質建以上三衞廳堂制度俱如廣寧衞治】
儒學 【 金遼以前莫考元置廣寧路儒學在廣寧右衞西北元季燬於兵國朝設儒學仍舊址正統辛酉都御史王翺改建今會府之右先師殿六間東西廡各六間戟門五間櫺星門三間明倫堂五間東西齋各六間西號房十間教授宅一訓導宅三大門三間二門一間正德間都御史劉憲建號舍二十間嘉靖戊子都御史潘珍鑿泮池於櫺星門外引大惠泉注之癸巳巡按御史常時平立敬一碑亭於明倫堂後甲寅東廡災巡撫蘇志皐並修儒學甲子巡撫王之誥巡按御史楊柏分巡僉事張邦土會議建鄉賢名宦二祠於戟門外東西兩廂祀如制學坊一曰泮宮】 社學 【 拱鎮門內西北】
軍器局四 軍儲倉四 【 書院西】 預備倉四 【 軍儲倉內】 祝豐亭 【 軍儲倉內西南隅戶部郎中趙賢建】 養濟院 【 軍儲倉北】 草場 【 軍儲倉內】 教場 【 迎恩門外】 漏澤園 【 舊在北厲壇下嘉靖丙辰巡撫蘇志皐属備禦張桓在城東南七里度地為義塚】
四衞鹽場 【 百戶各一員】 四衞鐵場 【 百戶各一員】
廣寧在城驛 【 本城四牌樓南】 安夷館 【 迎恩門外】 遞運所 【 在本驛內】 安插百戶所 【 在本驛內】
高平驛 【 在城東九十里】 遞運所 【 在本驛內】 安插百戶所 【 在本驛內】
盤山驛 【 在城東四十五里】 遞運所 【 在本驛內】 安插百戶所 【 在本驛內】
閭陽驛 【 廣寧城南五十里千戶潘英重修】 遞運所 【 在驛東】 安插百戶所 【 在驛東北】
鎮城總鋪 【 陰陽學北】
○義州衞境圖
見圖
義州城 【 本秦遼西郡絫縣唐之故城洪武二十二年指揮何浩仍舊修築宣德中都指揮楚勇始砌以磚週圍九里一十步高三丈池深一丈五尺闊一丈八尺週圍九里一百六十六步正德初參將胡忠開鑿修復馬道門四東熙春西慶豐南永清北安遠】
南關 【 永清門外週圍一里四十步嘉靖癸亥掌印指揮史有容新增門樓各一】
察院行臺 參將府 【 衞治西北隅備禦公署舊址】 按察分司 義州備禦公署 【 衞治東千戶所舊址】
義州衞治 【 洪武二十五年指揮何浩創建】 經歷司 鎮撫司 左右前後四所 【 俱衞治內】
廣寧後屯衞治 【 永樂八年指揮馬旺建】 經歷司 鎮撫司 左右中前後五所 【 俱衞治內】
儒學 【 大德間有加封先師碑正統間即舊址建立廟學嘉靖壬戌參將趙承懋掌印指揮史有容立石柱學西南隅曰文筆峰嘉靖乙丑巡按御史李輔重修】 社學
軍器局二 【 義州衞在衞治東後屯衞在嘉福寺舊址】 軍儲倉二 預備倉 【 脫二宇】 【 俱軍儲倉內】 錢帛庫 【 譙樓東北】 養濟院 草場 教場 【 城西南一里】 馬場二 【 一在城東三顆柳一在城東二十五里】 漏澤園
鹽場百戶所二 【 一右屯衞板橋一右屯衞五汊河】 鐵場百戶所二 【 俱蓋州衞石柱子】
義州在城驛 【 南關街北】 遞運所 【 城南門外東】
牽馬嶺驛 【 城東五十里】 遞運所
○廣寧左中屯衞境圖
見圖
錦州城 【 本遼錦州元永樂縣舊址洪武二十四年指揮曹奉修築週圍五里一百二十步高二丈五尺成化十二年都指揮王鍇增廣南北四十五丈東西九十五丈弘治十七年參將胡忠備禦管昇併城南關週圍六里一十三步形勢若盤俗謂之盤城池深一丈二尺闊三丈五尺週圍七里五百七十三步門四東寧遠南永安西廣順北鎮北鐘鼓二樓並建於衞治之通衢】
察院行臺 錦州守備公署 【 在衞治內】
遼右書院 【 在本城洪 【 洪:弘】 武 【 武:治】 癸丑巡按御史樊祉建】
廣寧中屯衞治 【 舊設於寧遠永樂間指揮曹奉改建】 經歷司 鎮撫司 左右中前後五所 【 俱衞治內】
廣寧左屯衞治 【 廣順街永樂間指揮劉剛建】 經歷司 鎮撫司 左右中前後五所 【 俱衞治內】
儒學 【 正統元年都御史李濬創建成化間於城隍廟得元加封先師碑知為文廟舊址弘治間副使李貢參將胡忠備禦孫鎮重修】 社學
軍器局二 【 中屯在衞治東北左屯在衞治東南】 軍儲倉 預備倉 【 俱軍儲倉內】 錢帛庫養濟院 草場 教場 【 城東南二里】 漏澤園
鹽場百戶所二 【 一城南六十里一城南八十里】 鐵場百戶所二 【 一城西六十里正德七年改白花寨一城南一百 成化十七年改蓋州】
小淩河驛 【 城南三十里】 遞運所 【 在本驛內】
杏山驛 【 城西南十里】 遞運所 【 在本驛內】
松山中左千戶所 【 宣德間建城週圍三里十二步闊一丈嘉靖癸亥巡撫王之誥包築高二丈五尺門一四角更房各一】
大淩河中左千戶所 【 宣德間建城週圍三里十三步闊一丈嘉靖癸亥巡撫王之誥包築高二丈五尺門一四角更房各一】
○廣寧右屯衞境圖
見圖
廣寧右屯衞城 【 本元閭陽縣之臨海鄉舊址洪武二十六年置永樂中指揮徐琦李通開築週圍四里三百六步高二丈九尺池深八尺闊一丈週圍五里八十六步門三東鎮海西迎恩北 【 北:南】 永安】
察院行臺 右屯備禦公署 【 嘉靖乙丑巡撫王之誥奏設】
廣寧右屯衞治 【 城東北隅原設於廣寧洪武癸丑遷右屯城甲戌指揮屠文建嘉靖甲子巡撫王之誥重修】 經歷司 鎮撫司 左右前中四所 【 俱衞治內】
儒學 【 在衞治東嘉靖甲午巡按御史常時平題請建學乙未巡按御史王珩始立學兼設教官】 社學 醫學陰陽學
軍器局 【 城西南隅】 軍儲倉 【 衞治北】 預備倉 【 軍儲倉內】 錢帛庫 養濟院 草場教場 漏澤園
鹽場百戶所 【 城南二十一里洪武二十五年設】 鐵場百戶所 【 舊設中屯衞連山驛天順間改蓋州衞石柱子距城六十里】
十三山驛 【 右屯衞西北二十五里】 遞運所 【 十三山驛西北】
○廣寧前屯衞境圖
見圖
廣寧前屯衞城 【 本魏之集寧縣唐瑞州故址洪武二十五年都指揮曹毅因舊修築週圍五里三十步高三丈五尺宣德正統間備禦畢恭鄧鐸相繼包砌池深一丈闊二丈週圍六里二百步門三東崇禮南迎恩西武寧城中通衢建鐘鼓二樓】
南關 【 迎恩門外】
察院行臺 按察兵備分司 前屯備禦公署 【 在儒學東】
廣寧前屯衞治 【 崇禮街北洪武癸酉指揮黃旺創建】 經歷司 鎮撫司 左右中前後五所 【 俱衞治內】
儒學 【 舊在城西北隅成化辛丑巡按御史王嵩因廢圓通寺改建弘治癸亥巡按御史余濂增修建號舍鑿泮宮】
軍器局 【 城西南隅】 軍儲倉 預備倉 【 軍儲倉內】 錢帛庫 【 在中前所】 養濟院 草場 教場 漏澤園
鹽場百戶所 【 城東南塔山口七十里】 鐵場百戶所 【 城西麋子峪七十里】
沙河驛 【 在城東北四十里】 遞運所 【 在本驛內】
高嶺驛 【 城西南三十五里】 遞運所 【 在本驛內】
中前所城 【 城週圍二里二百六十九步高三丈池深一丈闊二丈週圍四里二百步南門一宣德三年指揮葉興建】 教場
中後所城 【 城週圍三里六十九步高三丈池深一丈闊二丈週圍四里二百步城門二宣德三年建】
西路遊擊府 【 嘉靖甲子侍郎葛縉奏設】
中後所治
○寧遠衞境圖
見圖
寧遠衞城 【 舊無城宣德間總兵巫凱都御史包懷德題奏合前屯錦州之地於曹莊湯池之北始建衞城週圍六里八步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闊二丈週圍七里八步門四東春和南迎恩西永寧北廣威都督焦禮於衞治中衢建鐘鼓二樓嘉靖甲子副使陳絳重修】
察院行臺 參將府 【 衞治東南隅舊守備公署嘉靖二十年巡撫劉儲秀奏設】 按察兵備分司 【 在永和街北原寧遠衞改建】 按察分司 【 察院東】
寧遠衞治 【 永寧門內舊備禦公署改建】 經歷司 鎮撫司 左右中前後五所 【 俱衞治內】
儒學 【 宣德五年都指揮劉斌始建廟學於衞治東景泰癸酉都督焦禮重修成化間巡按御史王紳增修】 社學
軍器局 【 城內南隅】 軍儲倉 預備倉 【 在軍儲倉內】 錢帛庫 養濟院 草場 教場 【 城南一里宣德五年都指揮劉斌建】 漏澤園
鹽場百戶所 【 城南二十五里】 鐵場百戶所 【 城西南麻子峪十八里】
連山驛 【 城東北三十二里】 遞運所 【 在本驛內】
曹莊驛 【 城西南一十三里】 遞運所 【 在本驛內】
東關驛 【 城西六十里】 遞運所 【 在本驛內】
塔山中左所城 【 週圍三里一百八十四步高二丈五尺城門三樓三宣德五年指揮李旺建嘉靖癸亥巡撫王之誥兵備陳絳重修加高三尺】
備禦公署 【 所西】
塔山中左所治 教場
沙河中右所城 【 週圍三里一百八十四步高二丈五尺城門二樓二宣德五年指揮張敬建嘉靖癸亥巡撫王之誥兵備陳絳重修加高三尺】
沙河中右所治 教場
○瀋陽衞境圖
見圖
瀋陽中衞城 【 本元之瀋州洪武二十一年指揮閔忠因舊修築週圍九里一十餘步高二丈五尺池二重內闊三丈深八尺週圍一十里三十步外闊三丈深八尺週圍一十一里有奇門四東永寧南保安西永昌北安定】
南關 【 保安門外嘉靖二十二年新建週圍六百七十九丈俱遊兵軍住】
察院行臺 【 衞治西南】 瀋陽遊擊府 【 在衞治西南隅嘉靖辛丑都御史孫檜奏設】 瀋陽備禦公署 【 在衞治西】
瀋陽中衞治 【 城東南隅元總管府舊址】 經歷司 鎮撫司 左右中前後五所 【 俱衞治內】
儒學 【 正統二年都御史李濬奏設在衞治東】 社學
軍器局 【 衞治西北】 軍儲倉 【 衞治西北】 預備倉 【 軍儲倉內】 錢帛庫 【 衞治西南】 養濟院 【 衞治西南隅】 草場 【 衞治西南隅】 教場 【 城東一里】 漏澤園
鹽場百戶所 【 海州城西南梁房口】 鐵場百戶所 【 安平山城東九十里】
瀋陽在城驛 【 南關正中】 遞運所 【 城南四里】
撫順城 【 城東八十里本古貴德地洪武十七年創立週圍三里有奇池深一丈闊二丈城門一曰迎恩】
撫順備禦公署 【 在所治東】
撫順千戶所治 撫順所倉 預備倉 教場
蒲河城 【 城北四十里正統二年建週圍七百二十五丈四尺池深一丈闊二丈門二】
蒲陽書院 【 在所城內嘉靖十三年巡按御史常時平建】
蒲河備禦公署 【 在所治西】
蒲河中左千戶所治 軍器局 蒲河所倉 預備倉 教場 【 城東南一里】
○鐵嶺衞境圖
見圖
鐵嶺衞城 【 即遼金時嚚州故城城週圍四里六十步高二丈池深一丈五尺闊三丈週圍五里有奇門四東撫夷西承恩南慶雲北威遠角樓四】
察院行臺 鐵嶺備禦公署
鐵嶺衞治 【 城北隅洪武二十年設遼東城北二十六年改移今治】 經歷司 鎮撫司 左右前後四所 【 俱衞治內】
儒學 【 正統四年創設嘉靖甲寅增修】 社學
軍器局 【 城東北隅】 軍儲倉 預備倉 【 軍儲倉內】 錢帛庫 養濟院 草場教場 【 城西北一里】 漏澤園
鹽場百戶所 【 蓋州衞八角湖】 鐵場百戶所 【 奉集堡城南二百一十里】
嚚州驛 遞運所 【 俱在城西關內】
懿路城 【 城南六十五里本舊挹婁廢城永樂五年保定侯修築週圍三里三百四十三步高一丈池深九尺闊二丈週圍四里三百一十步門二南通明北招遠】 關廂一 【 嘉靖庚戌備禦張九思改築丁巳包砌】
挹清書院 【 所城內嘉靖辛丑兵備黃雲建】
懿路備禦公署 【 在所治東】
懿路中左左二千戶所治 旗纛廟 【 嘉靖己未備禦王朴創建】 養濟院 懿路驛 【 所治南關】 教場 【 城西北一里】 漏澤園
汎河城 【 正統四年都指揮畢恭奏設週圍七百一十五丈高二丈池深一丈二尺闊二丈門二東安遠西承恩】 汎河中左千戶所治 養濟院 教場
○開原衞境圖
見圖
○開原控帶外夷圖
見圖
開原城 【 本元黃龍府舊城洪武二十二年平定東土始設三萬衞二十五年設遼海衞因舊址包築週圍十二里二十步高三丈五尺池深一丈闊四丈週圍一十三里零二十步門四東陽和西慶雲南迎恩北安遠角樓四鐘鼓樓二在衞治中衢】
察院行臺 按察兵備分司 【 在城西北隅嘉靖辛丑建】 參將府 【 城東北隅】 提督馬巿公署 【 城西南隅】 開原備禦公署 【 三萬衞治西南】
三萬衞治 【 洪武二十三年指揮劉顯建】 經歷司 鎮撫司 左右中前後五所 【 俱衞治內】 中中等三千戶所
遼海衞治 【 洪武二十五年指揮阮瑢創建】 經歷司 鎮撫司 左右中前後五千戶所 【 俱衞治內】 左右等四千戶所
安樂州 【 在察院東】
儒學 【 元有文廟舊址在今三萬衞北街有大德年加封碑記洪武二十五年始創廳三間三十一年開設學校永樂四年備禦都指揮儲欽仍舊址重修嘉靖壬戌兵備僉事王可立重修】 社學
軍器局二 【 一衞治東一衞治西】 軍儲倉二 預備倉二 【 在各軍儲倉內】 錢帛庫 養濟院 草場 教場 【 城北一里】 漏澤園
鹽場百戶所二 【 一蓋州西北平山一海州西南梁房口】 鐵場百戶所二 【 一威寧營東一甜水站北】 開原在城驛 【 迎恩門西】 遞運所 【 迎恩門外】
中固城 【 永樂五年創建為撫順站】
中固備禦公署
中固撫順驛 【 城南四十五里】 教場 【 城北一里】
○永寧監境圖
見圖
永寧監城 【 蓋州城南一百五十里永樂七年創建週圍三里八十步高一丈七尺池深一丈五尺闊一丈二尺東西南三門嘉靖己未苑馬寺卿陳暹屬守備陳善增高包築】
察院行臺
永寧監公署 【 在城正中】
儒學 【 舊無嘉靖十八年奏建】
苑馬寺 錄事 【 宅一】 圉長 【 宅二】 監六 【 曰昇平曰新呂曰遼河曰長平曰安巿曰永寧上五監俱廢止永寧監存】 苑二十四 【 曰甘泉曰安山曰河陰曰古城曰夾河曰龍臺曰耀州曰駝山曰黃山曰沙河曰馬鞍曰石城曰平川曰新安曰廣安曰平山曰南豐曰高平曰長川曰名山曰復州曰龍潭以上二十二苑俱廢止清河深河二苑見存】
○星野圖
見圖
按天文志尾去極一百二十七度箕去極一百二十一度半周禮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皆有分星以察妖祥鄭玄注曰箕尾燕分前漢地理志曰燕地尾箕分野漢天文志曰尾箕幽州帝王世紀曰自尾十度至斗七度曰析木之次今燕分野晉志曰遼西東入尾十度至南斗十一度為析木於辰在寅燕之分野屬幽州唐天文志曰箕尾為燕分星曰析木宮曰人馬時曰寅州曰幽宋天文志曰箕尾析木之次初尾九度外末斗十一度內于分為燕于辰在寅于野為幽自漢渤海九河之北皆析木之分尾星得雲漢之末派海物龜魚麗馬 【 馬:焉】 故當九河之下流濱於渤碣皆北紀之所窮也箕與南斗相近故其分自遼水之陽盡朝鮮三韓之地在吳越之東與高麗皆燕分也又女宿下十二國有名無星者其妖祥與遼東亦有占焉歷考諸紀載尾箕為遼東分星無疑矣
◆沿革志
載籍稱舜分十有二州而以冀東北為幽州青東北為營州則遼之入中國也逖矣秦漢以來中更聖偽蓋以孤懸之地而東鄰夫餘濊貊西逼匈奴烏桓中國守徼乘塞勢隔於遙制而力敝於遠輸爾也漢武撻伐四夷置樂浪玄菟等四郡終古稱為遠略晉唐之間始終棄取靡一他或奸雄僭竊黠酋分割廢興離合之故紛然錯焉我國家定鼎燕京而以遼東為左臂緣古居重之義控制諸夷斯固萬年有道之長基也余慨往跡揚盛治謹紀古今沿革如左方云
遼東禹貢冀青二州之域粵自虞舜分冀東北為幽州即今廣寧以西之地青東北為營州即今廣寧以東之地夏商建長來王皆屬中國周景王告晉人曰武王克商有天下肅慎燕亳吾北土也肅慎今開原之地召公封燕屬燕封內秦始皇虜燕王喜以其地置遼東郡漢因之初箕子封朝鮮地在遼東東南漢武帝克朝鮮置樂浪玄菟真蕃臨屯四郡俱在遼東徼外止割遼東三縣高顯候城浿水屬玄菟耳昭帝罷真蕃築遼東玄菟城蓋併彼四郡為一郡而遼東自若也王莽時烏桓據遼西明帝末烏桓鮮卑迭相侵據漢末公孫度取之分遼東為遼西中遼郡三國魏滅公孫氏置東夷校尉居襄平而分遼東昌黎等五郡隸平州晉改遼東郡為國尋為鮮卑慕容廆所據後魏仍為遼東郡隋初又為高句麗所據唐太宗伐高麗復其地置蓋遼二州高宗平高麗盡得高麗地置都督府九又設安東都護府於平壤以統之總章二年徙都護府治遼州玄宗開元初以高麗別種大祚榮為渤海郡王遼東地在勃海郡內祚榮十二世孫彝震僭號改元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為海東盛國時上京龍泉府中京顯德府係遼東地餘府州乃東夷故地不在遼東之內而遼西之地仍在契丹焉五代時契丹愈大併渤海盡有遼東故地置東平郡尋陞南京復立中臺省號大遼又改為東京遼陽府又析遼西為中京大定府金初因之後置遼陽府以會寧為上京改遼上京為北京元為東京路尋改遼陽路建行中書省并統高麗本朝洪武四年置定遼都衞八年改為遼東都指揮使司十年革所屬州縣置衞永樂七年復置安樂自在二州今領衞二十五州二隸山東布政使司
遼陽 【 在城都司六衞一州巡按察院行太僕寺分守道副總兵駐劄於內前代無考自虞舜肇封始以其地為營州夏商皆屬中國至周分封隸燕封內秦併燕名其地曰遼東以其遠在九州之東又兼遼西而言漢滅秦易其名曰襄平漢初有襄平侯統通矯制納周勃於北軍討平諸呂是也漢末為公孫度所據傳及淵三國時魏破之置東夷校尉居襄平郡晉改郡為國後淪於高麗唐太宗伐高麗復其地五代陷於契丹其主阿保機修遼東故城以居名曰東平後陞為遼陽府屬縣九金因之屬縣四元為遼陽路國朝洪武四年置定遼都衞八年改為遼東都指揮使司十年革所屬州縣置衞】
定遼中衞 【 本漢襄平遼陽二縣及遼東郡治所晉廢遼復置遼陽縣為東平郡本朝洪武十年罷縣十七年置衞領千戶所四】
定遼左衞 【 領千戶所三】
定遼右衞 【 領千戶所二】
定遼前衞 【 領千戶所四以上三衞俱洪武四年置為千戶所至十年陞為衞】
定遼後衞 【 領千戶所四洪武四年置初名遼東衞治得利嬴城尋徙于此八年改定遼後衞】
東寧衞 【 洪武十三年置五千戶所曰東寧女直南京海洋草河各領所部夷人十九年置衞併五所為左右前後四千戶所仍置中及中左二千戶所以謫戈者實之】
自在州 【 永樂七年置治開原城內所領新附夷人後徙治于遼陽城內】
海州衞 【 在遼陽城南一百二十里分守海蓋參將駐劄於內魏隋以前同遼陽本蓋牟地高麗為沙卑城唐置澄州渤海為南海府遼為海州南海軍治臨溟縣金天德初改為澄州元屬縣二曰析木曰臨溟本朝洪武初平遼東九年革州縣設衞治領五千戶所】
蓋州衞 【 在遼陽城南二百四十里苑馬寺駐劄於內漢以前同海州本遼東郡地隋初高麗據之為蓋牟城海金復皆其屬地唐破高麗拔其城為蓋州渤海因之遼以路通辰韓改為辰州遼海軍節度使陞奉國軍附郭置建安縣金罷葛蘇館建辰州遼海軍又為蓋州奉國軍元為蓋州路至大六年併為東京支郡省熊岳湯池二縣入建安縣八年併建安入本州元末劉益歸附本朝洪武九年罷州置衞領五千戶所尋調後所於寧遠小沙河】
復州衞 【 在遼陽城南四百二十里晉隋以前同海州唐置州五代歸契丹為遷民縣屬黃龍府後又置復州懷德軍屬縣二曰橫山化成後改縣曰永寧金改永寧曰永康元州縣並廢及平章劉益歸附始仍州治本朝洪武十年革州縣十四年設衞領四千戶所】
金州衞 【 在遼陽城南六百里金復守備駐劄於內唐以前同海州舊有沙卑城高宗平高麗置州五季淪于契丹遼亡歸金元置萬戶府本朝洪武四年劉益歸附設衞領六千戶所二十年調所領中左所於旅順口二十一年調後所於義州】
廣寧 【 在遼陽城西三百三十里在城四衞鎮守總兵巡撫都察院戶部分司分巡道遊擊駐劄於內本漢遼東之無慮縣西部都尉治所晉屬平州唐置巫閭守捉城渤海為顯德府地置顯州奉先軍遼置乾州廣德軍為大寧屬郡金改為廣寧府領廣寧望平閭陽鍾秀四縣置鎮寧軍節度使元改為路屬三縣廣寧望平閭陽元末也速納哈出往來互畧其地本朝廢州縣洪武二十三年建廣寧衞二十五年封建遼王改廣寧中護衞次年復改廣寧衞】
廣寧衞 【 領千戶所五洪武二十六年改廣寧中護衞為廣寧衞】
廣寧中衞 【 領千戶所四】
廣寧左衞 【 領千戶所五】
廣寧右衞 【 領千戶所三以上三衞洪武二十七年置治于大淩河開設廣寧中護衞二十八年設左右護二衞永樂元年改左右中護衞為廣寧左右中三衞徙於此】
義州衞 【 在遼陽城西四百二十里分守錦義參將駐劄於內即古東營燕部舜十二州為營州境禹貢屬冀州商及周初為孤竹國之地一云以冀州地廣分東北醫巫閭地為幽州則義之境實屬幽州非東營名也戰國為燕遼東界秦併六國置遼西郡為絫縣漢仍秦舊後漢明帝時為烏桓所據漢末公孫度擊破烏桓遂有其地魏滅公孫氏取之未幾而入於晉已為慕容氏所據苻堅併之而拓跋魏繼有其土後歸於隋隋亡歸唐唐始建城唐末五代淪於契丹改宜州崇義軍金改為義州置弘政開義同昌三縣元省屬大寧路隸中京元末也速納哈出互相畧焉我朝洪武四年平定遼東二十一年調金州衞後所蓋州復州二衞前後各二所共五千戶所設義州衞于十三山屯種八月移衞治于義州二十八年調中所于廣寧右護衞轄左右前後四千戶所洪武二十五年初置後屯衞調顯州懿州人實之永樂八年徙于此屬左右前後中五千戶所俱隸遼東都司國初以都司一員備禦永樂十二年改為守備成化三年始置參將備禦仍舊】
廣寧後屯衞 【 在義州城內洪武二十五年置初治舊宜州永樂八年徙于此領千戶所五】
廣寧中屯衞 【 即錦州城在遼陽城西六百里守備駐劄於內本漢之無慮縣地晉時為慕容氏所據置西樂郡隋唐以來地皆空虛遼始建錦州置刺史為臨海軍節度使金屬大定府元初張致叛據尋復之屬大寧路置永樂縣本朝洪武二十四年置衞于東關驛二十五年移治錦州三十二年調廣寧屯守永樂元年復回錦州守禦領千戶所五宣德三年于城南二十里松山堡置中左千戶所屬焉】
廣寧左屯衞 【 在錦州城內洪武二十四年始由鞍山至十三山驛擺站屯種二十六年遷顯州建衞治三十二年調廣寧屯守永樂五年移錦州守禦領千戶所五宣德三年於城東四十里大淩河增置中左千戶所屬焉】
廣寧右屯衞 【 在遼陽城西四百五十里遼以前同廣寧元屬廣寧府閭陽縣之臨海鄉洪武二十六年置初治十三山二十七年城公主寨故址移衞治焉屬左右中前後五所】
廣寧前屯衞 【 在遼陽城西九百六十里舜分冀之東北為幽州夏因之商為孤竹國周屬燕秦屬遼西郡漢仍秦舊幽州刺史領之漢末為烏桓所據三國屬魏晉永嘉以後慕容氏據之置集寧縣後入拓拔魏氏尋入隋唐置營州後改瑞州五代沒於遼改為遼州置來賓縣隸中京大定府金改宗州尋復為瑞州復隸歸德軍節度使元隸大寧路屬縣三曰宗安海陽海濱元季納哈出略屬其地國朝平遼東廢州縣洪武二十五年建衞屬五千戶所宣德三年又於城西五十里急水河增置中前千戶所城東五十里杏林堡增置中後千戶所屬焉】
寧遠衞 【 在遼陽城西七百七十里寧前兵備道分守參將駐劄於內舊無城郭與古瑞州錦州接境相距幾三百里本廣寧前屯中屯二衞地永樂初大寧淪沒而虹螺山始入外境於是和州之墟荊條之陽胡馬馳驅歲相抄掠總兵巫凱都御史包懷德上狀乃割二州之地於曹莊湯池之北建衞治賜名寧遠統五千戶所又於城東五十里塔山別置中左千戶所於城西四十里小沙河別置中右千戶所屬焉】
瀋陽中衞 【 在遼陽城北一百二十里河東游擊駐劄於內本挹婁國地唐時渤海置瀋州遼置興遼軍後改曰昭德軍金改為顯德軍元初為瀋州後改瀋陽路領縣四曰樂郊章義遼濱進城元末納哈出據其地本朝洪武二十年設衞治屬五千戶所又以城東北八十里古貴德州地設撫順千戶所正統二年於城北四十里設蒲河中左千戶所俱屬焉】
鐵嶺衞 【 在遼陽城北二百四十里古有鐵嶺城在今衞治東南五百里接高麗界洪武二十一年置衞於彼二十六年徙今治即遼金時嚚州故城在遼河之東古挹婁之北屬所五二十九年調所領左左千戶所於城南六十里懿路城即挹婁廢城永樂八年復調中千戶所兼守正統四年又設中左所於城南三十里曰汎河俱屬衞】
開原 【 在遼陽城北三百三十里在城二衞一州開原兵備道分守參將駐劄於內即古肅慎氏地後曰挹婁元魏時號曰勿吉隋曰黑水靺鞨唐貞觀二年始以其地為燕州開元中置黑水府以其部長為都督刺史而置長史以監之元和以後屬渤海為上京龍泉府契丹攻渤海黑水乘間復其地號熟女真後滅遼遂建都國號曰金後遷都於燕改為會寧府號上京金末其將蒲鮮萬奴據遼東元伐之得其地至開元開元之名始此立開元南京二萬戶府治黃龍府後更遼東路總官府又改開元路領縣七咸平新興慶雲銅山清安崇安歸仁元末納哈出據之本朝洪武二十一年平定東土改元為原置兀者野人乞列迷女直軍民萬戶府二十二年罷府設三萬衞】
三萬衞 【 領千戶所八】
遼海衞 【 洪武十一年置治牛家莊二十六年徙治開原城領千戶所九】
安樂州 【 永樂七年置治以撫新附夷人在開原城內】
永寧監 【 在遼陽城南四百六十里古熊岳縣故地永樂七年建設監六苑二十四今止存一監二苑嘉靖十四年本寺卿楊最重修】
◆山川志 【 關梁海道附】
天下名山大川風氣之所含聚而生齒之繁鮮賢哲之隱見恒於茲焉係之其在邊徼據要害之會以制馭荒服形勢格禁之道尤多藉焉按遼境內山以醫巫閭為靈秀之最而千山次之最東則為東山層巒疊嶂盤亙七八百里材木鐵冶羽毛皮革之利不可勝窮然要皆無與於要塞也遼河會百川之流自開原抵海州夏秋汪濊隱若長江而檣夫戍卒皆倚以為天塹故河東竊寇視河西差緩得地利之便故耳其大較如此他若高下彬錯東西支流者亦較然可以指見關梁之設緣山川以建置利民而溟渤島嶼固海運坂道風帆霧舳之所棲息者乃因以附錄焉
遼陽
海州衞
蓋州衞
復州衞
金州衞
廣寧
義州
錦州
廣寧右屯衞
廣寧前屯衞
寧遠衞
瀋陽中衞
鐵嶺衞
開原
關梁
海道
○遼陽
首山 【 城西南十五里山頂有泉不竭晉司馬懿圍公孫淵於襄平有星從首山墜城東南即此唐太宗伐高麗嘗駐蹕勒石紀功因改駐蹕山】 千山 【 城南六十里世傳唐征高麗駐蹕於此峰巒秀麗獨勝遼左騷人墨客題詠尤多中有大安龍泉祖越中會香巖諸寺】 鞍山 【 城南六十里】 龍鳳山 【 城東南四百里大蟲江出焉】 鳳凰山 【 城東南三百六十里上有壘石古城可容十萬眾唐太宗征高麗嘗駐蹕於此即古開州】 華表山 【 城東六十里因丁令威化鶴得名俗呼為橫山】 平頂山 【 城東一百里山週三十里其頂平廠可耕稼有泉湧出以石八角甃之其中有魚】 通明山 【 城南九十里下有洞】 老鴉山 【 城東二百里元平章高家奴聚兵於此】 石城山 【 城東五十二里上有古城石壘】 連山 【 城東南一百八十里有關】 斡羅山 【 城東北五百里大梁水出焉】 安平鑛山 【 城東南一百里一名天城山有鐵場】 黑山 【 城南一百八十里】 沙場山 【 城東一百五十里】 石門山 【 城東南四十里】 孤山 【 城南五十里】 小尖山 【 城東北一百里】 馬兒山 【 城北九十里】 浪子山 【 城南九十里】 洪山 【 城東九十里上有古寺基】 火石嶺 【 城南十五里】 分水嶺 【 城東四百里】 罕兒嶺 【 城東北一百里】 青台峪 【 城南一百五十里】 鞍山洞 【 城西南六十里山上其內黑暗莫測】 羅漢洞 【 在千山祖越寺上深四丈闊二丈內有石羅漢】 羅陀洞 【 城東二十五里昔人有高羅陀者修行於此因以為名】 佛僧洞 【 城東二百五十里內有石佛石羅漢洞中有水伏流西北出洞又伏流五十里至暗吉里】 松石屏 【 在龍泉寺大石如屏列于西南有松盤偃於石】
遼河 【 城西北一百里源出靺鞨北建州城東諸山經金山至洪州傍崖頭牛家莊出梁房口入于海】 湯河 【 城東三十里出窟寵山東至頭館站經平頂山通太子河】 太子河 【 一名東梁河又名大梁水源出斡羅山西流五百里至遼陽城東北五里許折而西南流入渾河合為小口會遼河入于海】 南沙河 【 城西南三十里源出西石門山通梁水】 古城河 【 城西北八十里】 北沙河 【 城北八十里源出東北諸山通梁水】 深河 【 城東四百里源出連山合梁水】 響水河 【 城東南一百里源出分水嶺流入深河】 鴨綠江 【 城東五百三十里又名馬訾水源出靺鞨長白山水色如鴨頭故名由夾州城西南流與禿魯江合流至艾州與豬婆江同流入海】 大蟲江 【 城東南四百里源出龍鳳山南流入鴨綠江】 渤海 【 在都司城南七百三十里齊都賦謂海之旁出者為渤遼東延袤二千里其南皆臨渤海】 梁水 【 一名太子河城東北三里源出斡羅山北流至武良站經楊家灣出梁房口南入海】 薩水 【 在鴨綠江東平壤城西隋將辛世雄戰死于此】 月下湖 【 城西北六十里】 蓮花泊 【 城北一百一十里】 沓渚 【 水名遼東有沓氏邑】 鞍山溫泉 【 城西南六十五里】 柳河溫泉 【 城東六十里】 龍泉 【 在千山泉自半山崖石竇出下有龍泉寺】
○海州衞
白山 【 城東南三十里】 平頂山 【 城南十里】 麻崖山 【 城北二十里】 駐蹕山 【 城東南三十里】 滑石山 【 城東二十里】 狼虎山 【 城東八里】 迷真山 【 城西南七十里】 三角山 【 城東南二十里】 靈暉山 【 城西南二十里】 分水嶺 【 城東南七十里】 大片嶺 【 城東一百一十里】 小片嶺 【 城東九十里】 桃花島 【 城西北一百二十里】
散水河 【 城西三十五里】 本查河 【 城東三十里】 三汊河 【 城西七十里】 新開河 【 城西七十里與三汊河通西入海】 開通河 【 城西一百九十里】 南通江北通江 【 城西一百八十里遼水通新河之南別派西流曲折旋繞復入遼水其南曰南通江北曰北通江其間有閬洲方數十里皆田園宅地至今桃李猶存】
○蓋州衞
石城山 【 城北十里】 竈突山 【 城東南五十里】 平山 【 城北五十里】 望海山 【 城西南三十五里】 牛心山 【 城北四十里】 松觀山 【 城東北三十里】 塔兒山 【 城南十五里】 伴仙山 【 城南十五里】 饅頭山 【 城南五十里】 迷計山 【 城東四十里】 龜山 【 城西南五十里】 孛羅鋪山 【 城南五十里】 觀家山 【 城北五里】 青泉山 【 城南九十里】 五十寨山 【 城南一百里】 石門山 【 城東十里】 大王寨山 【 城東六十里】 霹靂山 【 城西一百二十里】 上哈塔山 【 城東一百里】 赤山 【 城東一百里】 連雲山 【 城東十里】 鳳凰山 【 城東八十里】 下哈塔山 【 城東九十里】 白狼山 【 城西十里】 布霧山 【 城西南一百二十里】 夾河山 【 城南二百里】 龍門湯山 【 城南一百里】 冠帽山 【 城北二里】 大雞冠山 【 城東南一百里】 小雞冠山 【 城西南二十里】 稀離山 【 城東南一百五十里】 帽山 【 城東南一百九十里】 王牛兒山叵羅山 【 俱城南二百里】 石棚山 【 城東南一百四十里】 蓮花山 【 城東南二百里】 大孤山 【 城東一百六十二里】 小孤山 【 城東南一百九十里】 歪頭山 【 城東南三百里】 黑山 【 城南一百八十里】 關山 【 城北六十里】 城子山 【 城東南一百七十里】 龍門山 【 城東南五十里】 分水嶺 【 城東四十里】 青石嶺 【 城北十里】 名口嶺 【 城南二十五里】 陡松嶺 【 城南一百里】 貓兒嶺 【 城南一百二十里】 七盤嶺 【 城東一百一十里】 黃伯嶺 【 城北五十里】 鍋兒峪 【 城東南五十里】 兔兒島 【 城西南七十五里】 小松島 【 城東南三百里】 蛤蠣島 【 城東南三百里】 得利山城 【 城東南一十里】 魏霸山城 【 城南一百一十五里】
臨江 【 城東南三百八十里】 鴨綠江 【 城東南五百里】 梁房口 【 城西北九十里】 青河 【 城南門外】 五重河 【 城東北一百五十里】 堝頭河 【 城南四十里】 鷹納河 【 城東南二百里】 畢利河 【 城東南一百八十里】 熊岳河 【 城南六十里】 新安河 【 城南九十里】 泥河 【 城東七十里】 湯河 【 城東三百里】 浮渡河 【 城南一百里】 冷水河 【 城南五十里】 響水河 【 城北】 掛刺河 【 城東南一百三十里】 西寺河 【 城東南七十里】 溫泉 【 二一在城南一百里一在城南六十五里】
○復州衞
明山 【 城東七里】 平頂山 【 城東十里】 鍋鐵山 【 城南十里】 香山 【 城南六十里】 欒古山 【 城南六十里】 松山 【 城東南六十里】 塔山 【 城西南八十里山頂有塔】 駱駝山 【 城西三十里】 饅頭山 【 城西海中五十里】 風山 【 城西海中五十里】 花山 【 城北八里】 西平山 【 城西南二十五里】 青山 【 城西南二十五里】 黃山 【 城西南二十五里】 黑山 【 城東四十里】 白山 【 城東四十里】 冷口山 【 城東北九十里】 龍泉山 【 城南四十里】 馬欄山 【 城東南三十里】 馬鞍山 【 城南四十里】 墳門島山 【 城西南五十里】 栗園山 【 城東十五里】 尖山 【 城東南二十里】 萬灘島 【 城東海中】 中島 【 城西南五十里】 長山島 【 城西南八十里有塔】 石家島 【 城西四十五里】 茶河島 【 城西南五十里】 長生島 【 城西南四十里】
畢里河 【 城東北二百一十里】 杓子河 【 城東北一百五十里】 沙河 【 城南八里】 麻河 【 城南三十里】 窰河 【 城北一里源出駱駝山東流通沙河合流入海】
○金州衞
鳳凰山 【 城東十里】 大黑山 【 城東一十五里】 小黑山 【 城東北七十里】 獨山 【 城東北一百五十里】 三山 【 城南海中】 鐵山 【 城西南一百五十里】 平山 【 城北八里】 賽山 【 城北一百二十里】 虎山 【 城北一百二十里】 豹山 【 城東四十里】 壁立山 【 城東二百里】 金線島 【 城東七十里】 小平島 【 城東三十里】 大平島 【 城東八十里】 馬雄島 【 城北九十里】 海清島 【 城東南三十里】 和尚島 【 城南二十里】 燕島 【 城南三十五里】 平島 【 城南六十里】 乾島 【 城北七十里】 布袋島 【 城南一百二十里】 南雙島 【 城西南一百里】 北雙島 【 城西南九十里】 野雞島 【 城西南一百里】 韭菜島 【 城西南九十五里】 過島 【 城西南七十里】 馬連島 【 城西南八十里】 魚湖島 【 城西七十里】 羅兒島 【 城北七十里】 小陳家島 【 城西北二十里】 大陳家島 【 城西北三十里】 蕎麥島 【 城西北二十五里】 兔兒島 【 城西北七十里】 青魚島 【 城南五十里】 死魚島 【 城東四十里】 大松島 【 城東一百五十里】 小松島 【 城東一百三十里】 海中島 【 以上十八處俱流民所居】 王家島 【 去城三百里】 廣鹿島 【 去城二百里】 大長山島 【 去城三百里】 小長山島 【 去城七百六十里】 刮皮島 【 去城二百八十里】 葛藤島 【 去城三百里】 哈店島 【 去城二百八十里】 澁梨島 【 去城二百九十里】
海洋島 【 去城四百五十里】 獐子島 【 去城四百里】 耗子島 【 城南四百里】 石城島 【 去城二百七十里】 黑堝島 【 去城一百五十里】 柴家島 【 城東一百八十里】 吳忙島 【 去城三百里】 八叉島 【 去城二百二十里】 麻洋島 【 城西三十里】 豬島 【 城西四十里】 鴻臚島 【 旅順口黃山之麓】 蕭家島 【 城東北一百五十里】 小沙島 【 城東一百三十里】 大沙島 【 城東北一百三十里】 磨盤島 【 城東北一百二十里】 青山島 【 城東北一百二十里】 紅山島 【 城東北一百里】 曹家島 【 城東北一百里】 老鸛嘴島 【 城東九十里】 團山島 【 城東北十五里】 豹子島 【 城東二百里】 蓮花島 【 城東三十里】 盧家島 【 城東三十五里】 史島 【 城東一十五里】 海頭島 【 城東南二十里】 楊家島 【 城東南三十五里】 丁官島 【 城南一十里】 南關島 【 城南二十里】 羅家島 【 城南二十三里】 臭水島 【 城南三十五里】 青泥島 【 城南四十里】 沙河島 【 城南六十里】 零水島 【 城南六十里】 黃羊島 【 城南一百四十里】 石門島 【 城南九十里】 哈塔島 【 城南一百里】 長沙嘴島 【 城南一百二十里】 黃井島 【 城南一百二十七里】 骷髏島 【 城西南九十里】 鐵山島 【 城西南一百五十里】 南夾河島 【 城西南一百里】 北夾河島 【 城西南一百一十里】 棒槌島 【 城西南八十里】 戴家島 【 城西南九十里】 羊頭島 【 城西南一百二十里】 雀兒島 【 城西南八十里】 沙嘴島 【 城西南四十里】 向陽島 【 城西六十五里】 羅兒島 【 城西七十里】 潮溝島 【 城西二十里】 紅崖島 【 城西一十五里】 杏園島 【 城西一十里】 鹽場島 【 城西北三十里】 長山島 【 城西北三十五里】 七箇山島 【 城西北二十五里】 河口島 【 城北三十五里】 圍島 【 城北三十五里】 孛蘭鋪島 【 城北九十里】 宋家峪 【 城東北一十五里】 姚家峪 【 城東二十里】 狗兒峪 【 城南七十五里】 曹家衝 【 城東南七里】
東沙河 【 城東一百里】 鴻臚井 【 二在金州旅順口黃山之麓井上石刻有敕持節宣勞靺鞨使鴻臚卿崔忻鑿井兩日永為記驗開元二年五月十八日造凡三十一字】
○廣寧
北鎮醫巫閭山 【 城西五里舜封作鎮幽州歲時致祭本朝特加隆焉】 鞍山 【 城北一百里】 白雲山 【 城北九十里珠子河發源于此】 蛇山 【 城東二十里層巒疊嶂多蛇蟲云】 盤山 【 城東六十一里】 寶珠山 【 城南二十里狀如寶珠】 駝房山 【 城東南七里俗呼放駝山】 黑山 【 城東北七十里】 虎頭山 【 城西北八里】 牛角山 【 閭山西二十里】 響山 【 城西北一百里】 古城山 【 城北十里】 分中山 【 城北十里】 團山 【 城北二十五里】 鳳頭山 【 城北五十里】 三尖山 【 城北二十五里】 望海山 【 醫閭山南去海一百三十里】 韓口山 【 城西北七十里】 岐山 【 城北六十二里】 鎮北山 【 城北八里】 冠帽山 【 城北鎮北山西】 豹虎山 【 城東北三十五里】 中平山 【 城北九十里】 萬歲山 【 城內西北隅舊為遼王府】 鷹窩山 【 城北五十里】 雞冠山 【 城西南五十里】 仙人巖 【 北鎮廟內東北有呂洞賓石像】 飛瀑巖 【 城西閭山有水自懸崖下瀉如盆即舊志稱聖水盆雖冬不冰】 牽馬嶺 【 城西南六十里】 白土嶺 【 城北七十里】 翠雲屏 【 北鎮廟內西北石高丈餘廣二丈厚八尺下有南北孔如磬】 桃花洞 【 城西閭山中】 甘泉 【 城北有甘泉二都御史滕昭名其東長春西太惠】 崇泉 【 崇泉寺內】 玉泉 【 玉泉寺巖下】 清泉 【 都察院東】 廉泉 【 按察分司東】 古老無名泉 【 城北一泉湧出流入城東南隅達于濠其水四時不竭】 石門 【 在閭山之麓由城西北經平坂兩石屹立如門有溪中出雲壑窈窕山巒迴合有武陵之幽】
板橋河 馬巿河 【 俱出閭山】 南沙河 【 城南十里】 楊朗河 【 出閭山西北連城水分東南流入板橋河】 龍灣河 【 城東南六十里】 石子河 【 城北四十里】 珠子河 羊腸河 【 俱出白雲山】 泥溝河 【 出中平山】 細河 【 城西六十里源出響山通大淩河】 路河 【 城東四十里平洋橋入三岔河】 青水湖 【 城東南一百二十里】 高橋湖 【 城東南四十里】 蓮子湖 【 城東九十里】 莽獐湖 【 城東九十一里】 雙峰湖 【 城南二十里源出閭山東西沿流通小河口】 陡坎湖 【 城東九十五里】 滿井 【 城西北三里水味甘美人人 【 人:衍文】 多汲飲雖旱亦滿故名】 洪井 【 城西四里】 八角井 【 城北隅】
○義州
杵頭山 【 城東二十里】 青山 【 城東三十里有塔至今存】 隘口山 【 城東北五十里】 中路山 【 城東北五十里】 白土山 【 城東六十里】 駱駝山 【 城東北五十里】 萬佛山 【 城西十五里】 三山 【 城西四十里】 鷹窩山 【 城西三十里】 筆架山 【 城西三十五里】 牛心山 【 城西南二十里】 出山 【 城西南一十五里】 丫角山 【 城西南六十里】 碓嘴山 【 城西北六十里】 塔山 【 城東一十五里】 擦牙山 【 城西北六十里】 八塔山 【 城南二十五里】 雙山 【 城南十五里】 石門山 【 城北二十里】 長山 【 城北四十里】 嘉福山 【 城北二十五里舊有龍潭禱雨即應】
隘口河 【 城東北八十里源出東川州雙峰山流入清河】 清河 【 城東北一百里源出東川州南流入大淩河】 大淩河 【 城西北六十里源出大寧入義州境抱城北東流入海】 姚河 【 城西一里源出西南山北流入大淩河】 石河 【 城南四十里源出石房峪東流入大淩河】 泥河 【 城南二十里源出西山經杵頭山入大淩河】 王巨河 【 城南十五里源出西山經城南東北入大淩河】 柏淩河 【 城北九十里】 小山泉 【 城西北境外永樂間遣將征虜聞虜酋脫古思脫木兒在捕魚兒海遂由大寧慶州兼道而進師次由南道無水軍士渴甚其地忽聞有聲如礮使人視之則四泉湧出眾歡呼曰此朝廷之福天之助也上嘗夢殿西北有 【 有:而】 小流泉直至御足所履有止至是小山泉湧出適與夢符】
○錦州
紫荊山 【 城東十八里多產紫荊故以名】 望海山 【 城東南十五里可望到滄海】 平土山 【 城南七十里】 虹螺山 【 城西六十里】 白雲山 【 城西二十五里土人以驗陰晴】 孤山 【 城西南三十里】 乳峯山 【 城西南七十里中峰如蓋東西十二麓拱城北向懸崖有竇方深丈許寒溜如乳甘冽可飲】 女兒山 【 城西南五十里】 翠幕山 【 城北十里】 雲頭山 【 城西北二十里】 梯子山 【 城北二十五里】 松山 【 城南二十五里】 唐帽山 【 城北四十里】 杏山 【 城西南四十里】 聖水山 【 城東南五十里】 團山 【 城東南五十里】 饅頭山 【 城北十五里】 碌■〈石由〉山 【 城北六十里】 木葉山 【 城東三十里上建契丹始祖廟奇首可汗在南廟可敦在北廟繪塑二像並八子像相傳有神人乘白馬自馬盂山浮土河而東有天女駕青牛車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葉山二水合流相遇為配偶生八子其後族屬漸盛分八部每行軍及時祭必用青牛白馬云】 翠巖山 【 城西北四十里】 駱駝嶺 【 城西三十里】
錦川 【 城西一百八十步許源自大寧界匯川入海】 女兒河 【 城西南五里】 蛤蜊河 【 城東十里】 小淩河 【 城東南十五里】
○廣寧右屯衞
十三山 【 城北三十里頂有池巖下有洞】 塔山 【 城北四十里有塔】
大淩河 【 城西二十五里源出大寧松山經義州東南入于海】 枯淩河 【 城東一□ 【 □:里】 源出大淩河其水或涸或盈故名東南入于海】
○廣寧前屯衞
萬松山 【 城西北一十五里東西四百餘里連山海永平界山多松故名】 三山 【 城西北三十□ 【 □:里】 高數千仞三峰並秀】 龍山 【 城西北一百里】 蘭山 【 城東五十里】 十八盤山 【 城北九十里山縈迴曲折有十八盤】 老虎山 【 城東北】 塔山 【 城東南六十里】 北山 【 城北一十五里】 安家山 【 城東北六十里】 印臺山 【 城東五里】 大寨兒山 【 城東北四十里】 小寨兒山 【 城東北二十五里】 慶春山 【 城東北七十里】 龍門山 【 城西北九十里】 灰山 【 城西北五十里】 錐子山 【 城西北四十里】 大孤山 【 城北四十里】 小孤山 【 城北二十里】 長山 【 城西北三十】 【 脫里字】 鷹窩山 【 城東北七十五里】 蛇山 【 城北一十五里】 關山 【 城北一十五里】 廟山 【 城東北一十五里】 湯池山 【 城東北七十里】 架子山 【 城東北五十里】 鐵場山 【 城北三十里】 九洞山 【 城東北一百五十里】 連海山 【 城西南四里延袤南接海故名】 氊帽山 【 城北三十里】 窟竉山 【 城西北四十里有孔】 角鹿山 【 城北二十里】 蛇倒退山 【 城西北三十里】 五指山 【 城北五十里】 歡喜嶺 【 城西七十里】 橫嶺 【 城北二十里】 長嶺 【 城西三十里】 高嶺 【 城西二十里】 戴家嶺 【 城東北四十三里】 分水嶺 【 城北三十里】 白石嶺 【 城東北四十里】 青石嶺 【 城北三十里】 寺兒峪 【 城西北四十里】 糜子峪 【 城西四十里】 坑兒峪 【 城西北七十里】 紅崖 【 城西四十里】 青石崖 【 城東北六十六里】 黃土崗 【 城東北五十里】 黃官保嶂 【 城西北二十七里】 背陰嶂 【 城西北三十里】 石梯 【 城北三十里昔人鑿山為梯】 鎮遼將軍石 【 城西北三十里石如柱高數百丈亭亭北面勢若將軍因名石將軍成化間都督王鍇立石碣題此名】 椴木衝 【 城西北三十里】 老鸛衝 【 城東北八十七里】 塔兒衝 【 城東北七十里】 黃喜衝 【 城東北三十里】 碾兒衝 【 城西北三十里】 虎洞 【 城西北三十五里大石方數丈斜拄石山之旁隱然若洞其後與山頂通相傳昔人避兵于此】 望夫臺 【 城西南七十里相傳為秦時姜女望夫臺】
急水河 【 源出萬松山經城西五十里入海】 漫水河 【 源出歡喜嶺經城西七十里入海】 六州河 【 大寧建州等六州之水合流自城東北七十里入境南流至蛇山務入海】 桃花島 【 城西南七十里】 葦子溝 【 城東北九十里】 杏花溝 【 城東北三十五里】 三道溝 【 城東北三十里】 芍藥溝 【 城北二十里】 爛泥溝 【 城東五里】 瑞潭 【 城北五十里境外其地有三泉迸出相離丈餘水色白香美異常】 龍潭 【 城東南四里連海山下】 白龍潭 【 城東南七十里其水南流入于海】 黑龍潭 【 城西北三十里】 蓮花池 【 城東北五十里】 仙鶴塘 【 城東南十里】 八角井 【 城東七十里】 聖井 【 有二一在城北境外百里龍山下其井涸每遇旱鄉人禱之納瓶取水頃之視瓶水多寡而雨隨之其應如響一在城西二十里三山頂取水禱雨獲驗】 井泉 【 城東北四十里其水甘美異常】 溫泉 【 有二一在城東北七十里一在城西北三十里三山後】 水泉 【 城東南七十里清洌甘美孳牧賴焉】 北山大泉 【 城北十五里極深莫測間有大魚出沒每將雨羣魚出遊居民候之屢驗溉田十餘頃】
○寧遠衞
三首山 【 城東五里有泉形如人三首故名】 八塔山 【 城西南二十五里上有八小塔】 大虹螺山 【 城東北六十里層巒疊嶂】 大團山 【 城西南三十里】 小虹螺山 【 城東北五十六里】 南金山 【 城西南三十里】 鷹窩山 【 城北二十里】 鐵帽山 【 城西一十八里】 望海山 【 在海岸城東十八里】 臥牛山 【 城南八里】 小鞍山 【 城東北三十里】 鎮山 【 城西北二十里】 雙山 【 城西北一十里】 棗山 【 城西北八里】 轉頭山 【 城西一十五里】 寨兒山 【 城東北三十里】 長山 【 城西南六十里】 小筆架山 【 在海中六十八里】 罩笠山 【 城東四十五里】 龜兒山 【 在海中城西南水路四十里】 白塔峪 【 城西北二十五里】 石狹口 【 城西六十里】 瓦窰衝 【 城東北二十里】
女兒河 【 城西一里源出境外北山南流過城西東入于海】 湯沙河 【 城東三里源出境外寨兒山南東流入海】 七里河 【 城東北二十五里源出和州東流入于海】 臭柳河 【 城東二十五里源出和州東流入海】 高橋河 【 城西北七十五里源出臥佛寺北山東流入海】 石橋河 【 城西十三里源出鐵帽山南流入海】 北沙河 【 城西二十里源出小團山東南流入海】 南沙河 【 城西四十里源出羊角山東流入于海】 寧遠河 【 源出城西山谷間流至城西分為二派環抱城郭復合為一南流入海】 曲尺河 【 城西五十里源出石峽口東流入海】 東關河 【 城西六十里源出大寧上通六州河南流入海】 西湖 【 城西十五里有蓮藕菱芡魚蝦之利】 溫泉 【 城東南四里其泉如沸都指揮韓斌翼亭於上傍為堂三楹引流於中以為澡雪之所垣外有星隕石】 葫蘆島 【 在海岸四十里半山入海】 覺華島 【 城東南二十里海中】 桃花島 【 在海岸城東十五里登菜 【 菜:萊】 海運船灣泊於此】 龍潭 【 城南八里在龍宮寺西岸下深莫測禱雨輒應】
○瀋陽中衞
麥子山 【 城南二十里】 三角山 【 城東南一百里】 東山 【 城東二十里】 大尖山 【 城東南八十里】 長山 【 城西北八十里】 輝山 【 城東北四十里層巒疊出奇秀可觀為諸山之冠】 蘇木嶺 【 城東三百八十里古名粟木嶺今在境外】
渾河 【 城南十里又名小遼水源出城東分水嶺西流經義德府其水與哈城河流經撫順城南經瀋陽章義南至海州與遼河合入海即古瀋水郡以此名】 沙河 【 源出城東南入渾河】 蒲河 【 城北三十里源出輝山西流經章義至船頭城與代子河合】 土母河 【 撫順城東五里源出于山至城南入渾河】 夾河 【 撫順城南四十里源出境外分水嶺至城南入渾河】 小瀋水 【 東自渾河分流至城東折流而南傍城西流復入渾河】 蓮花泊 【 城西南四十里】
○鐵嶺衞
龍首山 【 城東二里上有龍王堂】 平頂山 【 城西北二十里】 松山 【 城東三十里】 虎頭山 【 城東一百一十里】 東塔山 【 城東二十里】 帽子山 【 城南十里】 大馬山 【 城南十五里】 百洛山 【 城南三十里】 小東山 【 城東十里】 小平山 【 城南五十五里】 大灰山 【 城南六十里】 黃山 【 城西南五十里】 豬兒山 【 城西南六十里】 塔兒山 【 城西南四十里】 峰山 【 城北十里】 紅崖山 【 城西十五里】 苫茅山 【 城西北三十里】 保山 【 遼河西城西北三十五里】 馬鞍山 【 遼河西城西一百一十里】 上塔兒山 【 遼河西城西南八十里】 下塔兒山 【 遼河西城西南九十里】 水口山 【 本衞城東】 汎河東山 【 去城五里上有古塔下有仙洞】 寒坡嶺 【 城南六十里】
柴河 【 城北二里源出城東松山之西諸山西流由北城入遼海】 汎河 【 城南三十里源出松山東諸山西流由城南至黃山塔北流入遼海】 小清河 【 城南六十里源出歸德州南山西流經懿路城南流入遼海】 泥溝河 【 城南八十里源出瀋陽東山西北流由十方寺入遼海】 蛤蜊 【 蜊:■〈虫剌〉】 河 【 城西六十里】 淩湖 【 城北二十里】 月湖 【 城西八里】 鴛鴦湖 【 城西三十里】 宋家泊 【 城西十里】
○開原
黃山 【 城東北十五里】 塔兒山 【 城東二十里】 松山 【 城東六十五里】 兔兒山 【 城西南一百五十里在遼河西岸】 刀山 【 城西南一百五十里在遼河西岸】 蹕山 【 城西南一百五十里在遼河西岸】 熊山 【 城西北一百九十里在遼河西岸】 曲呂金山 【 城西北三百五十里近遼河北岸東金山南】 東金山 【 城西北三百八十里遼河北岸西金山東】 團山 【 城東南三十里】 梁山 【 城東南三十里以上俱境內】 馬鞍山 【 城東北四百里在建州東】 西金山 【 城西北四百里遼河北岸】 牛心山 【 城東北三百五十里在艾河北土河東】 阿兒千山 【 城東北三百五十里在信州東南】 濛溪山 【 城東七百四十里在松花江東岸】 長白山 【 在城東北千餘里橫亙千里其巔有潭周八十里南流為鴨綠江北流為混同江按方輿勝覽黑水發源于此舊名粟末河】 分水嶺 【 東嶺城東二百五十里在蜜河西岸北嶺城北二百里在艾河南岸】
小清河 【 城東門外源出分水嶺西南流至城南與大清河合】 扣清河 【 城東南四十里詳見大清河下】 杓子河 【 城東南十五里源出磻嶺西北入大清河】 大沙河 【 城東三十里源出哈城河西山南流入遼河】 小沙河 【 城西四十里源出哈城河西山流入西沙河】 馬鬃河 【 城西二十里源出黑嘴山繞黃山後西南流入大清河】 亮子河 【 城西五十里源出城東北槍桿嶺西流入遼河】 細河 【 城北八十里源出那木川西石嶺山西流循歸仁縣北入小創忽兒河】 小創忽兒河 【 城西北九十里源出分水嶺西流入大創忽兒河】 大創忽兒河 【 城西北一百里源出分水嶺西流入遼海】 艾河 【 城東北二百五十里源出那丹府西流至黑嘴與土河會別名遼海】 塗河 【 城西二百五十里源出昌王營東北響山東流至金山黑林嘴南流入遼海】 土河 【 城北二百五十里源出那丹府西山流至黑嘴與艾河合】 蜜河 【 西分水嶺界去城東二百五十里源出哈城河西山東流入灰扒江】 哈剌河 【 城東四百里源出長白山北松山東流入灰扒江】 三土河 【 城東四百五十里源出長白山外東山流入松花江】 土門河 【 城東北五百里源出長白山北松山東流入松花江】 穩禿河 【 城東北五百里源出房州北山北流入松花江】 案察河 【 城東北五百五十里源出艾河北流入松花江】 掃兀河 【 城東北五百七十里源出建州東南山東北流入禿魯麻河】 禿魯麻河 【 城東北六百里源出建州東山北流入松花江】 一迷河 【 城東四百里源出艾河北山北流入一禿河】 一禿河 【 城北四百里源出艾河北山北流入松花江】 洮兒河 【 城西九百里在肇州西源出全寧北山東北流入松花江】 兀良河 【 城北三千三百餘里源出沙漠南流河州與洮兒河腦溫河合流入混同江】 腦溫河 【 城北八百里源接兀良河南流入松花江】 斡莫河 【 城東北九百餘里源出黃龍府北山北流入松花江】 金水河 【 城東北一千餘里源出黃龍府東山北流入松花江即金人按出虎水】 理河 【 城東北一千一百里源出斡朵城南諸山北流入松花江】 忽兒海河 【 城東北一千里源出潭州城東諸山北流谷州城東經斡朵里城北流入松花江】 艾葱河 【 城東北六千餘里源出潭州東山流入于海】 莽哥河 【 城東六千餘里源出潭州東山東流入于海】 大清河 【 城東南十五里源出分水嶺者名扣河西流一百八十九里至石嘴別名大清河】 金線河 【 在真武廟前源出東北隅泉穴西流出水關而南入清河】 那木川 【 城東一百里源出分水嶺西南流入小沙河】 遼海 【 城西二百五十里源接艾河西流入梁房海口】 灰扒江 【 城東三百五十里源出歸德南東北山東流入松花江】 忽刺溫江 【 城北九百里源出北山南流入松花江】 托溫江 【 城北一千里源出長白山南流入松花江】 混同江 【 城北一千五百里源出北山南流合松花江入于海】 黑龍江 【 城北二千五百里源出北山南流入于松花江】 阿速江 【 城東北二千六百里源出古州百山北流入松花江】 土木江 【 城東北六千餘里源出長白山至北山東流入于海】 松花江 【 城東南一千里源出長白山湖中北流經南京城與灰扒江合至海西與混同江合東流入于海】
○關梁
鎮北關 【 開原城東北七十里夷人朝貢入巿由此】 山頭關 【 開原城南六十里】 清河關 【 開原城西南六十里】 廣順關 【 開原城東六十□ 【 脫里字】 靖安堡】 新安關 【 開原城西六十里慶雲堡】 撫順關 【 瀋陽城東北撫順城東三十里建州夷人朝貢買賣由此】 白土廠關 【 廣寧城北七十里夷人入巿由此】 連山關 【 遼陽城東南一百八十里朝鮮入貢由此】 梁房口關 【 海州城西南七十里海運舟由此入遼河】 旅撫口關 【 金州城南一百二十里海運舟至此登岸】 鴉鶻關 【 遼陽城東三百三十里】 刺榆關 【 遼陽城南一百七十里】 大片嶺關 【 海州城東一百一十里】 石門關 【 蓋州城東七十里】 連雲島關 【 蓋州城西五十里】 欒古關 【 復州城南六十五里】 哈思關 【 金州城南十八里】 蕭家島關 【 金州城東北一十五里】 分水嶺關 【 廣寧城北八里建鎮北樓三間】 魏家嶺關 【 廣寧城西北六十里】 鎮朔關 【 靉陽城北三里】
女真馬巿 【 永樂初設開原城東屈換屯成化間改設城南門外西每歲海西夷人於此買賣】 達達馬巿 【 成化間添設于古城堡南嘉靖三年改于慶雲堡北每歲海西黑龍江等衞夷人于此買賣】 撫順馬巿 【 城東三十里建州諸夷人於此交易買賣】 廣寧馬巿 【 在團山堡朵顏泰寧二衞諸夷於此買賣】 【 永樂三年立遼東開原廣寧馬巿定價上上馬絹八疋布十二疋上馬絹四疋布六疋中馬絹三疋布五疋下馬絹二疋布四疋駒絹一疋布三疋其立巿一於開原城南以待海西女真一於開原城東一於廣寧以待朵顏三衞各去城四十里十年令遼東缺馬官軍聽於各馬巿照例收買十五年重定遼東互巿馬價上上馬一匹米五石絹布各五疋中馬米三石絹布各三疋下馬米二石絹布各二疋駒米一石布二疋正統十四年革朵顏三衞互巿成化十四年奏准遼東馬巿聽海西並朵顏三衞夷人買賣】
成化十四年十一月初四日蒙兵部紅牌榜文為禁約事本部太子太保尚書余子俊等於奉天門欽奉聖旨遼東開設馬巿許令海西朵顏等三衞達子買賣俾得有無相濟各安生理此係懷柔來遠之道永樂宣德年間已嘗行之兩有利益但恐中間奸詐求賄之徒妄生事端阻壞邊務橫啟邊釁貽患將來殊非細故恁部裏便出榜曉諭禁約馬巿開原每月初一日至初五日開一次廣寧每月初一日至初五日十六日至二十日開一次聽巡撫官定委布按二司管糧官分投親臨監督仍差撥官軍用心防護省諭各夷不許身帶弓箭器械止將馬匹并土產物貨赴役處委官驗放入境開巿本處亦不許將有違禁物貨之人與彼交易巿畢即日打發出境不許通事并交易人等專一與夷欺侮出入貪多馬價及偷盜貨物亦不許撥置夷人指以貨物為由符同詐騙取財分用敢有擅放夷人入境及縱容官軍人等無貨者任意入巿有貨者在內過宿窺取小利透漏邊情者許審問明白俱發兩廣煙瘴地面充軍遇赦並不原宥或本處通事俱不許有所求索或因而受害就彼查處其鎮守總兵等官尤專心體察并一應勢豪之家俱不許私將貨物假充家人伴當時常在巿出名買賣俾所司畏勢縱容無法關防如有聽彼處巡按御史緝訪拏問具招發遣罪不輕貸敢有容情一體治罪不許故違今將聖旨事宜備出榜文示仰一體欽遵施行
代子河橋 【 遼陽城北三里東南山歲造船隻僉派水手三十名委指揮一員管理常川擺渡至九月初搭蓋浮梁】 太平橋 【 遼陽城鎮遠門外】 昇平橋 【 遼陽城西門外】 昇仙橋 【 遼陽城平夷門外】 安定橋 【 遼陽城安定門外】 梁水橋 【 遼陽城東北三里】 稠柳河木橋 【 遼陽城北六十里】 三汊河浮橋 【 海州城西七十里太子河羊腸河珠子河三水合流入海歲用葦纜大船三十隻為梁便民往來冬季冰堅仍打蘆葦搭造浮梁以濟不通專委指揮或千百戶一員把截譏察非常】 沙河橋 【 海州城西門外】 八里河橋 【 海州城南八里】 夾河橋 【 海州城西南二十里】 橫頭橋 【 海州城西南七十里】 楊家橋 【 海州城西南七十里】 重清橋 【 蓋州城南門外】 新安河橋 【 蓋州城南九十里】 堝頭河橋 【 蓋州城南二十五里】 熊岳河橋 【 蓋州城南六十里】 張果老橋 【 蓋州城南四十里】 仙人橋 【 蓋州城南九十里】 沙河橋 【 復州城南八里】 真武橋 【 復州城東門外】 北清渡橋 【 復州城西南四十里空洞天成居人利涉】 新橋 【 廣寧靖遠門南】 通濟橋 【 廣寧城中鼓樓南】 鄰泮橋 【 廣寧儒學泮宮西】 經濟橋 【 廣寧城南】 大惠橋 【 廣寧城永安門外】 迎秀橋 【 廣寧城拱鎮門外】 會流橋 【 經濟橋南長春大惠二流至此合為一】 長春橋 【 廣寧城拱鎮門內】 拱辰橋 【 廣寧城教場南】 觀瀾橋 【 廣寧城泰安門外】 秀水橋 【 廣寧城迎恩門外】 東會橋 【 廣寧新城宣化門外】 羊腸河橋 【 廣寧東三十五里】 平遠橋 【 廣寧城湖溝鋪東三里】 廣濟橋 【 城東盤山驛東十五里】 四塔橋 【 廣寧城南九十里】 十三山橋 【 廣寧城南九十里】 火燒橋 【 廣寧城東二十五里】 通遠橋 【 義州城南門外山川壇南】 閱武橋 【 義州城門外參將胡忠建】 淩河橋 【 義州城北門外胡忠建】 石橋 【 錦州城東七十里】 淩河橋 【 義 【 義:錦】 州城東五十里】 龍王廟橋 【 右屯衞東三里】 干河上得橋 【 右屯衞北五里】 枯淩河橋 【 右屯衞東一里】 板橋 【 前屯城西北四十里】 火燒橋 【 前屯城西三十里】 高橋 【 寧遠東二十五里】 渾河木橋 【 瀋陽城南十里由東梁范河二水會流而西船隻擺渡如代子河】 沙河木橋 【 瀋陽城南四十里】 蒲河木橋 【 城北三十五里】 柴河橋 【 鐵嶺城北三里】 遼海橋 【 鐵嶺城南十五里】 周勝橋 【 鐵嶺城北十里】 汎河橋 【 汎河所南一里】 小橋 【 汎河所南一里】 清河橋 【 懿路所南關】 泥溝鋪橋 【 懿路所南三十里】 清河橋 【 開原城南門外】 馬鬃河橋 【 開原城西三十里】 亮子河橋 【 開原城西五十里】 三山橋 【 開原城南三十五里】 慶雲橋 【 在開原城西門外】 太平橋 【 開原城南門外】 安遠橋 【 開原城北門外】 和陽橋 【 開原城東門外】
○海道
遼東古青州之域自周以下遼東屬燕青州屬齊疆域難分海道無異至於漢伐朝鮮遣楊僕從齊泛渤海荀彘出遼東而隋唐東征亦分師航海豈非循習其舊哉國初置遼東即發兵數萬戍遼命鎮海侯吳禎總舟師萬人由登萊轉運歲以為常至永樂四年平江伯陳暄猶督運至遼其後設有屯田糧運始廢止令山東歲運布花以給軍士皆由登州發運至金州旅順止卸當時倭寇偶犯而總兵劉江遂有望海堝之捷其患亦絕歲運至弘治十八年船壇暫止山東乃征以輕齎灌輸歲豐用充不暇購求嘉靖七年巡按王重賢先為即墨知縣言有司苦于布花折色乃請通海道復舊制金州劉訓導明言家世登州自海運不通生理蕭條然則在山東亦自有利害矣三十七年遼東荒歉乃欲求通先是邊備劉九榮查議曰海運之廢已非一年若以打造船隻裝運布花為名則價值苦征求之難造作惜人工之費萬無可通之時為今之計暫疏海禁隨民間有力者各置船隻從先年故道自相貿易登金兩岸設法稽查其歲運布花仍從原議征收折色照舊從關起解巡按周斯盛奏曰國家建置之初以之隸山東者止以海道耳自旅順口以望登萊煙火可即泛舟而往一日可至以山東之人適山東之地通舟楫自有之道因天地自然之利更何所顧忌也巡撫侯汝諒奏請一開天津海道一通山東糴買與總督王忬科道先後所言同山東當事者雖多設事變而戶部猶執前議舟通數月逮前巡撫路可由設言島人一聞調船必棄業嘯聚急請停止部遂據以卻諸議而不虞其為越吟也夫遼東既以山海為關亦宜以海防為津先年通運之時寧無稽查之法且倭國與閩浙相對去遼本遠先固未嘗以望海一咽而遂推虀於後也十七年巡撫孫禬差都指揮閔忠齎咨赴催然為馮驩責債得致無幾近積欠至七十餘萬即是則海禁之意不在所言之害而恐通後吾執左券以責備耳矣其運船本南京龍江關承造正德初以湖廣災傷暫議停止今並編列金州旅順口達金州水關岸水程海島於左方使後得料遠近考廢興備成法焉
右金州旅順關口南達登州新河水關岸經五百五十里水程適中海島名曰羊堝有石碣上鐫南岸達北岸共五百五十里兩日內風力順可到先一日辰時自登州新河發航至晚抵旅順泊岸次日辰時自旅順發航至晚北抵三汊河泊岸蓋自旅順口起抵海中羊堝黃城二島約三百里自黃城南抵欽島鼉磯島約三十里欽鼉島抵井島約七十里井島抵沙門等島一百三十里沙門島抵新河水關僅二十里總括其數亦五百五十里各島相接如驛遞而島之住戶俱屬納水利銀兩于金州
薛子曰夫遼山谿包絡訏衍巨麗而醫閭雄峙青海限帶巋然為東北壯觀故雖號用武之邦而文物郁郁景象腆縟覽者謂方諸南州云偉人代作遭時遘機樹為勳庸崇為概節煥為文章表表可紀豈非靈元精英之所毓發也哉國家文教浸淫海內人材稱為全盛而遼乃風氣愿僿儒效闊疏未足以昭瓌奇之鍾也扶輿清淑之氣祕滯蓄結意必有所徯焉吁士生茲土與尸風化者盍圖所以當其盛云
全遼志卷一
●全遼志卷二
賦役志
邊防志
兵政志
馬政志
◆賦役志 【 歲運附】
國家賦役之制以田以丁江淮以南賦於田者厚而丁則十年次待河濟以北役於丁者多而田則什不稅一此其大較也若遼之制則乂不侔矣率田歸屯種收其耔粒而各軍餘丁又每歲出緡以給公上之用即間有科田起稅如河濟之例然總全鎮會之屯種之田十而八九矣若丁則三等九則雖黃髮齠稚無或貸焉是民之困於徵求視中州特最況又有幫軍買馬歲時借債之勞費乎余故併戶口田賦徭役志之覽者合而觀焉可以知邊萌之苦而撙節愛養之政不容一日之緩矣
戶口
田賦
徭役
歲運
○戶口
遼東都司定遼中等二十五衞安樂自在二州招集永寧監戶九萬六千四百四十一口三十八萬一千四百九十六
定遼中衞
額戶二千五百口八千九百三十六
寄籍戶四十四口二百五十八
新發軍戶三十五口七十
定遼左衞
額戶二千五百九十口八千一百一十五
寄籍戶二百八十口五百六
新發軍戶三十口七十二
定遼右衞
額戶二千一百三十口八千七百一十五
寄籍戶一十八口一百八十
新發軍戶三十五口七十五
定遼前衞
額戶二千四百五口六千五十二
寄籍戶五十八口三百一十二
新發軍戶九口一十九
定遼後衞
額戶二千四百一口八千一百一十三
寄籍戶八十口四百四十一
新發軍戶五十五口一百二十
東寧衞
額戶三千四百九十四口一萬九千三百五十二
寄籍戶五十七口三百一十五
新發軍戶八十五口一百七十
遼陽招集
戶六千六百四十口二萬二千二百六十一
海州衞
額戶三千三百七十三口一萬五千八百二十八
寄籍戶一百二十口五百一十三
新發軍戶四十六口一百七
海州招集
戶一千五百二十口五千六百三十口
蓋州衞
額戶四千一百二十六口三萬五千三百四十
寄籍戶一百三十口一千三百一
新發軍戶一百三十六口二百八十
復州衞
額戶一千七百七十二口一萬二千四百七十二
寄籍戶一百五十二口四百八十二
新發軍戶一十八口三十六
金州衞
額戶五千四百五十二口三萬二千一百一十十五
寄籍戶一百一十口四百九十六
新發軍戶二十二口四十八
廣寧衞
額戶三千九十六口五千九十六
寄籍戶二十二口一百二十二
新發軍戶三十五口七十
廣寧中衞
額戶三千八百九十二口一萬一千八百
寄籍戶二十五口二百七十
新發軍戶一十六口三十五
廣寧左衞
額戶九千七百二十口四萬一千五十一
寄籍戶一百二十九口三百四十
新發軍戶七口一十五
廣寧右衞
額戶一千一十五口三千九百三十三
寄籍戶四十一口二百二
新發軍戶四口一十
廣寧招集
戶二千三百四十七口六千九百九十六
義州衞
額戶六千三十九口七千二百三十
寄籍戶二百一十口七百四十七
新發軍戶五十二口一百一十四
廣寧後屯衞
額戶三千四十口四千五百二十
寄籍戶五十九口二百八十五
新發軍戶五口一十三
廣寧中屯衞
額戶四千二百六口一萬四千六百二
寄籍戶二百三十一口五百八十
新發軍戶一口四
廣寧左屯衞
額戶二千八百七十口七千四百一十二
寄籍戶二百七十口四百九十
新發軍戶一十一口二十七
廣寧右屯衞
額戶三千口八千一百二十六
寄籍戶一十一口三十七
新發軍戶一十二口二十四
廣寧前屯衞
額戶三百五十二口二千九百六十七
寄籍戶九十三口二百七十五
新發軍戶五口一十二
寧遠衞
額戶一千五百二十口二千七百五十七
寄籍戶九十五口二百八十八
新發軍戶二十八口五十七
瀋陽中衞
額戶一千七百一十三口四千九百六十四
寄籍戶二十三口二百九
新發軍戶五十三口一百二十七
瀋陽招集
戶二千四百七十八口九千八百六十四
撫順招集
戶一千二百三十口四千八百九十六
鐵嶺衞
額戶二千三百三十五口七千三百四
寄籍戶四十五口七十九
新發軍戶一百三口二百二十六
鐵嶺招集
戶一千八百九十七口七千五百
三萬衞
額戶六百五十口七千四百八十七
寄籍戶四十二口一百二十
新發軍戶二百三十三口六百七十
遼海衞
額戶四百五十八口八千四百五十五
寄籍戶四十五口九十一
新發軍戶一百五十三口三百一十
開原招集
戶一千一百口六千八百
安樂州
額戶二百六十一口五百五十
寄籍戶三十一口七十三
新發民戶一百七口二百五
自在州
額戶三百三口一千三百三
寄籍戶一百七十八口二百六十七
新發民戶四十口一百三十七
都司經歷司
寄籍戶一百六十一口七百二
永寧監
額戶四百六十口九千九百二十
○田賦
遼東都司定遼中等二十五衞永寧監額田三萬八千四百一十五頃三畝額糧三十七萬七千七百八十九石七斗額草三百五十三萬二千六百六十一束額鹽三百七十二萬七千一百七十七斤額鐵四十二萬一百五十斤額貢五味子三百斤人參五百斤魚課銀六百二十九兩葦炭銀六百兩鹽課銀無定數課程銀無定數銅錢五十二萬二千一百六十文金復蓋海草豆價銀一萬一千八十兩五分清河等堡開墾荒田科糧准作年例銀四百三十一兩九錢四分馬價銀一萬四千七十兩定遼中衞野貓湖書院官田三頃佃戶歲租粟七十二石柴三十車
定遼中衞
額田一千一百五十九頃三畝
額糧一萬五千二百七十一石七斗
額草一十二萬五千一百三十九束
額鹽二十萬三千四百七十斤
額鐵三萬一千四百一十二斤
額貢五味子六十斤
定遼左衞
額田九百三十七頃五十六畝
額糧一萬四千四百七十三石五斗
額草一十二萬三千五百二十束
額鹽二十三萬五千二百六十四斤
額鐵二萬五千二百九十九斤
額貢五味子六十斤
定遼右衞
額田七百七十八頃九十七畝
額糧一萬一千八百二十二石三斗
額草一十萬六千三百九十束
額鹽一十九萬七百五十五斤
額鐵二萬四千九百一十五斤
額貢五味字六十斤
定遼前衞
額田八百九十三頃六十畝
額糧一萬二千五百九十三石五斗
額草九萬一千七百九十束
額鹽一十六萬八千三百二十一斤
額鐵二萬一千一十二斤
額貢五味子六十斤
定遼後衞
額田一千二百三十九頃四十七頃
額糧一萬五千九百九十六石四斗
額草一十一萬四千六百一十一束
額鹽二十七萬三千四百一十五斤
額鐵二萬二千九十一斤
額貢五味子六十斤
東寧衞
額田七百六十三頃三十八畝
額糧七千七百七十九石三斗九升
額草四萬五千六百二十束
額鹽一十七萬一千六百七十九斤
額鐵一萬七千六百一十九斤
額貢人參五百斤
海州衞
額田二千四百二十九頃八十三畝
額糧三萬六百五十一石八斗
額草一十六萬二千七百束
額鹽一十三萬六千七百八斤
額鐵一萬四千九百一十斤
蓋州衞
額田二千八百三十二頃三十畝
額糧三萬一千七百六十四石五斗
額草一萬四千五百二十束
額鹽二十二萬五千七百二十七斤
額鐵一萬四千四百九十六斤
復州衞
額田三千一百一十頃三十四畝
額糧二萬二千五百三石二斗
額草一萬一千束
額鹽一十九萬七千一百一十三斤
額鐵一萬三千五百一十三斤
金州衞
額田五千九百九十六頃七十畝
額糧三萬六千二百三十五石
額草三萬六千五百六十四束
額鹽二十萬九千八百三十一斤
額鐵一萬二千四百四十斤
廣寧衞
額田七百一十六頃四十一畝
額糧七千六百六十八石六斗
額草二萬八千四百一十八束
額鹽八萬五千八百三十九斤
額鐵一萬六千四百六十一斤
廣寧中衞
額田一千二百七十七頃八十二畝
額糧一萬二百五十八石四斗
額草一十萬三千三十一束
額鹽九萬五千三百七十七斤
額鐵一萬五千三百二十一斤
廣寧左衞
額田一千六百二頃一十二畝
額糧二萬五百九十石九斗
額草一十六萬九千四十四束
額鹽一十三萬三百四十六斤
額鐵一萬四千九百一十二斤
廣寧右衞
額田一千四百三十頃六十九畝
額糧一萬七千五百三十七石五斗
額草一十四萬四千一百一十九束
額鹽一十二萬三千九百九十斤
額鐵一萬三千三百八十一斤
義州衞
額田六百六十一頃五十四畝
額糧九千五百五十三石二斗
額草二十萬二千四十束
額鹽一十七萬一千六百九十九斤
額鐵一萬五千斤
廣寧後屯衞
額田三百二十二頃八十五畝
額糧一萬五百五十七石八斗
額草六萬七千六百束
額鹽九萬五千三百七十七斤
額鐵一萬五千三百八十三斤
廣寧中屯衞
額田一千一百九十三頃四十畝
額糧一萬七千三百六石一斗
額草八萬七千九百六十束
額鹽六萬六千七百六十四斤
額鐵一萬四千五斤
廣寧左屯衞
額田九百五十一頃九十二畝
額糧一萬三千九百七十一石三斗
額草七萬四千一百六十束
額鹽一十二萬八百一十一斤
額鐵一萬三百二斤
廣寧右屯衞
額田八百六十二頃六十四畝
額糧一萬七百三十四石一斗
額草一十三萬三千一百八十束
額鹽八萬九千一十九斤
額鐵一萬二千四百四十斤
廣寧前屯衞
額田六百七十頃四十八畝
額糧一萬八十四石一斗
額草一十四萬束
額鹽五萬八百六十八斤
額鐵一萬二千六百斤
寧遠衞
額田一千二十頃二十畝
額糧一萬七千九十九石三斗
額草四十六萬六千九百六十束
額鹽二十萬二百九十二斤
額鐵九千九百八十斤
瀋陽中衞
額田一千三百九頃四十四畝
額糧一萬七千六百六十六石一斗
額草一十七萬九千一百束
額鹽一十二萬七千七十七斤
額鐵一萬六千斤
鐵嶺衞
額田三百六十六頃九十三畝
額糧五千九百八十一石
額草四十三萬六千七百七十束
額鹽一十萬二千一斤
額鐵六千九百六十八斤
三萬衞
額田三百四十八頃八十四畝
額糧五千五百五十石
額草二十一萬四千九百二十五束
額鹽一十三萬二千七百一十七斤
額鐵二十萬四百一十二斤
遼海衞
額田二百七十四頃四十畝
額糧四千一百四十石
額草二十五萬二千四百束
額鹽一十二萬二千七百一十七斤
額鐵一萬九千二百七十八斤
永寧監
額田三千七百六十二頃一十七畝
新田一千四百九十九頃
魚課
海州銀五十二兩 蓋州銀一百七十一兩
復州銀二十八兩 金州銀三百二十二兩
右屯銀二十兩 寧遠銀三十六兩
前屯銀寧遠參將委官催收其數隨時增減
葦炭
海州銀二百兩 蓋州銀四百兩
鹽課
海州銀無定數每年春夏二季都司差人取四百兩解送薊鎮軍門餘俱解赴廣庫
廣寧銀無定數辦於城南杜家屯葉家圈委官經歷輪流收解廣庫
義州銀無定數廣寧委官經歷在場收稅
金復海蓋草豆價銀一萬一千八十兩五分
清河等堡開墾荒田科糧准作年例銀四百三十一兩九錢四分
稅務
遼陽銀無定數 廣寧銀三百二十二兩
蓋州銀無定數 復州銀八錢四分
金州銀四十八兩 義州銀三十三兩三錢
寧遠銀一百兩
馬巿抽分
兒馬一匹銀五錢 馬駒一匹銀三錢
騸馬一匹銀六錢 小馬一匹銀二錢
騍馬一匹銀四錢 大牛一隻銀二錢
小牛一隻銀一錢 中牛一隻銀一錢五分
牛犢一隻銀五分 騾一頭銀三錢
綿羊一隻銀二分 山羊一隻銀一分
貂皮一張銀二分 豹皮一張銀一錢
熊虎皮一張銀三分 鹿皮一張銀二分
麅皮一張銀五厘 狐貉皮一張銀一分
參一斤銀五分 松子一斗銀三分
蜜十斤銀一分 蠟一斤銀一分
木耳十斤銀一分 木菇十五斤銀一分
馬尾一斤銀一分 驢一頭銀一錢
緞一疋銀一錢 襖子一件銀五分
鍋一口銀三分 鏵子一件銀五厘
絹一疋銀一分 水獺皮一張銀二分
按馬巿開原撫順廣寧三城俱有其巿稅俱同但巿期無定額故稅銀無定數各因其買賣多寡而為抽分數目開原二巿銀兩附入循環收貯衞庫遇有動用呈請支銷撫順銀兩備禦官撫夷公用廣寧銀兩委官具數收庫聽明動支
薛子曰按東遼財賦歲籍其土之所入咸以自利而又內帑有給諸路有運鹽政有濟一值凶荒則天子下減租之詔議賑貸之宜所以惠之者如此其至故往時家給人足都鄙廩庾皆滿貨賄羨斥每歲終輦至京師物價為之減半今入境物力蕭索倉庫空竭雖歲比凶荒抑亦有以致之者聞之鄉耉老云正德間逆瑾貪剝黃皂事興 【 黃皂戎服逆瑾藉以上供索之】 大括民間數載夤是奇靡成俗加以豪右將領日肆侵奪如之何不窮且病也不然攘臂稱亂甘與雲中叛卒為伍何也夫遼號東陲密邇北虜幸邊鄙無釁中外恬安倘復繹騷如列鎮吾不知其所以處之矣司邊計者所宜加之意云
○徭役
遼東都司定遼中等二十五衞安樂自在二州招集永寧監均徭銀歲三等審編增損不一先年約計一萬八千二百三十二兩今一萬三千五百三十一兩九錢六分修邊夫三萬八百八十六名修倉夫七百五十名局造一千九百四十五名窰造一千二百七十二名納糧五千四百八十四名銀官三千七百九十八名斗級四百一十七名獄卒三百二十八名鼓手二百九十三名水手一百一十二名司兵五百三十六名
定遼中衞
均徭銀衞所先五百九十六兩八錢今六百一十兩寄籍五十八兩二錢
修邊夫一千二十一名 修倉夫三十名
局造八十名 窰造七十名
納糧一百九十名 跟官二百一十二名
斗級一十九名 獄卒一十五名
定遼左衞
均徭銀衞所先五百二十三兩六錢今三百一兩三錢寄籍二十一兩四錢
修邊夫六百三十二名 修倉夫三十名
局造三十九名 窰造六十名
納糧四名 跟官二百五名
斗級一十四名 獄卒一十二名
司兵二十名
定遼右衞
均徭銀衞所先四百五十二兩二錢今二百四十六兩三錢寄籍七十兩
修邊夫六百四十八名 修倉夫三十名
局造四十二名 窰造四十名
納糧四名 跟官二百五名
斗級一十四名 獄卒一十二名
司兵二十名
定遼前衞
均徭銀衞所先五百八兩六錢今一百二十八兩寄籍六十四兩
修邊夫七百一十名 修倉夫三十名
局造八十八名 窰造四十名
納糧一百五十名 跟官九十五名
斗級一十二名 獄卒一十八名
定遼後衞
均徭銀衞所先四百一十四兩六錢今四百九兩四錢寄籍七十二兩
修邊夫七百六十七名 修倉夫三十名
局造八十八名 窰造四十名
納糧一百五十名 跟官九十五名
斗級一十二名 獄卒一十八名
司兵六十名
東寧衞
均徭銀衞所先一百五十四兩二錢今六百三十九兩二錢寄籍六十七兩
修邊夫二千七百四十二名 修倉夫三十名
局造八十名 窰造一百二名
納糧七十七名 跟官一百四十五名
斗級一十二名 獄卒一十五名
定遼中等六衞朋出夫匠
太子河水手四十名 鼓手四十名
刷字匠二十三名 刊字匠三十名
表匠九名 稅課司巡攔三十名
醫學採藥夫六名
定遼中等六衞認納柴炭銀兩夫共一千五百九十四名納柴七萬三百五十箇外折柴銀一百一十七兩二錢二分納炭一萬四千九百包外折炭銀一百四十八兩五錢
按前項所納柴炭并外折銀兩俱係屯種軍于出辦今皆准免誠為得體但此輩遇冬收操乃國家定例轉而不操甚為不可且舊志開載冬操夏種於沿邊城堡共一萬二千四百有奇矧值邊烽不息屯政官團練守城以張聲勢猶愈營房孺子即其先經關領盔甲意蓋可知故志之以備參考
遼陽招集
均徭銀一百一十兩 修邊夫六百名
海州衞
均徭銀衞所先八百四兩二錢今八百五十六兩七錢寄籍五十八兩
修邊夫一千四百七十二名 修倉夫三十名
局造一百名 窰造八十三名
納糧五百五十名 跟官一百六十五名
斗級二十七名 獄卒二十名
鼓手十六名 水手四十五名
司兵五十名
海州招集
均徭銀三十二兩 修邊夫五十一名
蓋州衞
均徭銀衞所先九百三兩三錢今六百六十七兩八錢五分寄籍五十兩三錢
修邊夫四千七百二十名 修倉夫三十名
局造八十名 窰造六十名
納糧七百三十七名 跟官一百六十二名
斗級三十四名 獄卒一十名
鼓手二十八名 司兵三十六名
復州衞
均徭銀衞所先九百一兩八錢今四百九十七兩七錢寄籍五十一兩一錢
修邊夫五千四百三十一名 修倉夫三十名
局造八十名 窰造二十四名
納糧三百七十六名 跟官二百三十九名
斗級二十名 獄卒二十名
鼓手一十五名 刻字匠一名
司兵一十八名
金州衞
均徭銀衞所先二千二十三兩六錢今五百六十七兩七錢寄籍一百四十六兩八錢
修邊夫五千四百三十一名 修倉夫三十名
局造八十名 窰造六十五名
納糧六百九十一名 跟官二百三十九名
斗級一十八名 獄卒一十二名
鼓手二十名 司兵三十六名
廣寧衞
均徭銀衞所先四百三十一兩五錢四分今三百三十一兩五錢寄籍一十二兩五錢
修邊夫一百名 修倉夫三十名
局造一百二十名 窰造一十二名
納糧三名 跟官一百四十一名
斗級一十五名 獄卒八名
鼓手五名 司兵五十名
廣寧中衞
均徭銀衞所先四百三十二兩一錢今三百二十五兩寄籍一十四兩一錢
修邊夫二百六十七名 修倉夫三十名
局造六十名 窰造一十八名
納糧四十二名 跟官一百二十七名
斗級一十五名 獄卒八名
鼓手五名
廣寧左衞
均徭銀衞所先四百四十八兩五錢今三百兩一錢寄籍四十二兩二錢
修邊夫二百六十七名 修倉夫三十名
局造六十名 窰造二十五名
納糧七十一名 跟官一百八十九名
斗級一十四名 獄卒一十六名
鼓手五名
廣寧右衞
均徭銀衞所先五百八十一兩今二百八十一兩一錢寄籍三十兩五錢
修邊夫二百九十二名 修倉夫三十名
局造六十名 窰造一十七名
納糧九十八名 跟官一百四十一名
斗級一十名 獄卒八名
鼓手五名
廣寧招集
均徭銀先四百兩 修邊夫四百七十名
義州衞
均徭銀衞所先六百九十一兩今四百二十兩九錢寄籍一百六十二兩二錢
修邊夫二百五十五名 修倉夫三十名
局造七十四名 窰造七十名
納糧二百二十四名 跟官一百五十九名
斗級一十八名 獄卒一十三名
鼓手一十名 司兵一十五名
廣寧後屯衞
均徭銀衞所先二百一十九兩六錢八分今一百五十一兩三錢寄籍九十三兩
修邊夫二百二十名 修倉夫三十名
局造八十五名 窰造二十六名
納糧八十三名 跟官六十二名
斗級八名 獄卒一十三名
鼓手一十名
廣寧中屯衞
均徭銀衞所先七百三十五兩今四百二十六兩六錢寄籍八十兩
修邊夫二百五十名 修倉夫三十名
局造八十九名 窰造七十一名
納糧二百名 跟官七十八名
斗級一十五名 獄卒一十名
鼓手一十二名 司兵五名
廣寧左屯衞
均徭銀衞所先九百九十九兩五錢今二百四十兩寄籍七十兩
修邊夫二百五十名 修倉夫三十名
局造一百二十名 窰造三十八名
納糧二百二十名 跟官一百二名
斗級一十六名 獄卒一十二名
鼓手一十二名 司兵一十名
廣寧右屯衞
均徭銀衞所先三百二十二兩五分今三百一十二兩四錢寄籍四兩七錢
修邊夫三百六十七名 修倉夫三十名
局造一百二十名 窰造三十五名
納糧五十三名 跟官一百七十一名
斗級一十名 獄卒一十六名
鼓手一十二名 司兵七十二名
廣寧前屯衞
均徭銀衞所先六百九兩二錢今四百七十二兩寄籍二十二兩二錢
修邊夫五百一十八名 修倉夫三十名
局造八十名 窰造六十八名
納糧三百三十八名 跟官二百二名
斗級二十二名 獄卒八名
鼓手二十二名 司兵四十五名
寧遠衞
均徭銀衞所先四百三十九兩五錢今四百三十一兩寄籍八十三兩六錢
修邊夫二百五十名 修倉夫三十名
局造八十名 窰造三十八名
納糧二百三十三名 跟官七十八名
斗級二十六名 獄卒八名
鼓手一十二名 司兵一十名
瀋陽中衞
均徭銀衞所先八百四十一兩六錢今五百一十五兩一錢一分寄籍三十五兩八錢
修邊夫一千九百八十二名 修倉夫三十名
局造六十九名 窰造一百五名
納糧二百五十七名 跟官一百六十三名
斗級二十五名 獄卒一十二名
鼓手一十二名 水手一十五名
司兵四十五名
瀋陽招集
均徭銀七十二兩 修邊夫一百五十名
撫順招集
均徭銀四十兩 修邊夫九十三名
鐵嶺衞
均徭銀衞所先三百八十七兩六錢九分今三百五十二兩八錢寄籍一十六兩五錢
修邊夫一百一十九名 修倉夫三十名
局造五十一名 窰造六十八名
納糧二百三十一名 跟官一百一十九名
斗級二十一名 獄卒一十三名
鼓手二十二名 水手一十二名
司兵三十三名
鐵嶺招集
均徭銀七十五兩三錢 修邊夫一百六十名
三萬衞
均徭銀衞所先三百二十六兩四錢今三百九十一兩寄籍一十二兩
修邊夫二百一十名 修倉夫三十名
局造六十名 窰造四十八名
納糧三百二十一名 跟官四十八名
斗級八名 獄卒一十名
鼓手一十二名 司兵五名
遼海衞
均徭銀衞所先三百六十兩二錢今五百二十兩寄籍一十二兩一錢
修邊夫三百三十一名 修倉夫三十名
局造六十名 窰造五十三名
納糧一百八十一名 跟官五十五名
斗級一十名 獄卒一十五名
鼓手一十二名 司兵五名
開原招集
均徭銀四十四兩五錢 修邊夫一百一十名
安樂州
均徭銀先七兩三錢今一十四兩五錢
自在州
均徭銀先三百一十八兩三錢今二百三十一兩八錢
都司經歷司
均徭銀先一百六十五兩今二百四十一兩
永寧監
均徭銀五百九兩七錢 門軍六名
城夫一十二名 跟官二百名
斗級二名 看倉一名
獄卒六名 鼓手六名
鋪兵一名
薛子曰古者役民歲不過三日蓋佚之也後世政繁役重至有銀差力差之說然籍其丁貲等其富貧夫民亦甘之遼人荷戈執殳從事邊陲而復勤動不息營辦多方主者且以其意而為上下豪猾之徒歲比逋負而貧者捐瘠而不得免至於遞馬不足復索操騎以備送迎嗟夫遼所恃者士馬爾人竭馬???雖與之處平定之際尚不可況將攖有事之日乎是不可不為之所也
○歲運
京運年例銀一十九萬八千八十八兩五錢二分八厘二毫五絲兩淮開中鹽九萬四千九十引一百三十斤
山東開中鹽六萬二千五百引
山東布政司徵解本色鈔一百八十七萬三千五百錠本色布三十三萬三千八百九疋本色花一十三萬九千五百八十斤折鈔布花等項銀一十三萬三千三百九十二兩二錢一分三厘二毫八絲一忽
山東運司鹽折布等項銀一萬六千三百八十四兩三錢二分一厘
永平府徵解戶口鹽銀一千一十三兩一錢
地畝花絨三百四十六斤
◆邊防志 【 墩臺 路臺 路河 永利閘】
傳稱秦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屬之遼東延袤萬餘里論者鄙其不務德業而事形勢其旨微矣然後世塹山堙谷之役終歲無輟尚慮不完由此言之彼亦一時之雄圖也何可少哉何可少哉今在遼東者莫可辨其蹤跡矣勝國時華夷合一蕩無扞蔽國初畢恭守遼東始踐山因河編木為垣久之乃易以版築而墩臺城堡稍稍添置此其能亦無下於蒙將軍者與高平一帶逼臨境外額設路河以防突至之寇近年挑濬深廣頗足恃賴而復創建路臺以便趨避行旅在途可無菑害矣故併載之以廣邊備云
墩臺
路臺
路河
永利閘
○墩臺
全鎮沿邊墩臺障塞操守 【 官軍九萬五千三百六十九員名】
寧前參將地方 【 官軍一萬一千四百八十二員名】
前屯城堡墩臺障塞操守 【 官軍四千六百六十八員名】
本城 【 官軍一千一百九員名】 中前所 【 官軍五百二十四員名】 中後所 【 官軍五百二十五員名】
邊臺 【 一百四座瞭守官軍五百二十員名】
鐵場堡 【 官軍二百四員名堡西吾名口可屯兵堡北土衚衕可按伏吾名口空通賊道路寧遠前屯城中前所兵馬可為策應】
五名口臺 接界臺 鎮夷臺 北石門臺
寺兒山臺 椴木衝臺 濫泥溝臺 石嘴空臺
永安堡 【 官軍一百五十一員名堡北瓮圈山可屯兵堡東背陰障可按伏濫泥溝空通賊道路寧遠前屯城中前所兵馬可為策應】
石狹口臺 小孤山臺 古路溝臺 大孤山臺
鎮營河口臺 西小川臺 團山臺 刀背山臺
亂石嘴臺
背陰障堡 【 嘉靖二十五年巡撫於敖題設官軍二百五十一員名堡東南高昇礮可屯兵三山營可按伏寧遠前屯城中前所兵馬可為策應】
總管臺 梨樹灣臺 松嶺臺 管家衝臺
尖山臺 野豬障臺 將軍石臺 樓自山臺
三山營堡 【 官軍一百七十九員名堡北大古路口可屯兵堡西平山溝可按伏長嶺空小古路口黃土嶺空通賊道路寧遠前屯城兵馬可為策應】
長嶺臺 大古路口臺 平山臺 雙山臺
松山臺 石嘴臺 小古路口臺 芍藥溝臺
釣魚臺 石嘴空臺 雙溝臺 黃土嶺臺
灣頭牆臺 半邊山墩 半邊山臺
平川營堡 【 官軍一百八十二員名堡北石河口可屯兵堡南灣豆溝可按伏古路口空長寧空鎮北臺通賊道路寧遠前屯城兵馬可為策應】
石河口臺 牽馬嶺臺 長寧臺 栗子臺
松樹臺 鎮虜臺 鎮北臺 長嶺臺
鎮夷臺 安邊臺 古路口臺 野馬川臺
瑞昌堡 【 官軍一百五十五員名堡北蛤蜊河可屯兵堡東毛刺衝可按伏獅子口通賊道路寧遠前屯城兵馬可為策應】
排柵莊臺 青草坡臺 野麻坡臺 蛤蜊河臺
大團山臺 杏樹溝臺 寨兒山臺 毛刺關臺
鎮東臺 三道溝臺 獅子口臺 白石嶺臺
高臺堡 【 官軍一百八十一員名堡西燒荒口可屯兵堡北黑土臺可按伏黃伯河空大家嶺空通賊道路寧遠前屯城兵馬可為策應】
平夷臺 甘泉臺 大家嶺臺 偏崖兒臺
小莊臺 黃伯河臺 關門臺 黑土臺
三道溝堡 【 官軍二百一十三員名堡北長嶺兒可屯兵堡西石山兒可按伏架子山空黃土崗青石崖空通賊道路寧遠前屯城中後所兵馬可為策應】
架子山臺 黃土崗臺 石山臺 黃花臺
安家山臺 牽馬嶺臺 長嶺臺 鎮安臺
青石崖臺
新興營堡 【 官軍一百七十五員名堡西劉彥彰可屯兵堡南古莊窠可按伏六州河口空湯池山空寺兒山空通賊道路寧遠前屯城中後所兵馬可為策應】
平坡臺 古莊窠臺 慶春山臺 小夾臺
六州河口臺 湯池山臺 鷹窩山臺 古路口臺
塔兒峪臺 碾盤山臺 鎮北臺
錦川營堡 【 官軍一百七十五員名堡南黃土堆可屯兵堡西老鸛衝可按伏小河口空古路空通賊道路寧遠前屯城中後所兵馬可為策應】
大牛心山臺 鎮口臺 雙山兒臺 雙樹臺
平湖臺 小河口臺 老鸛衝臺 焦石嶺臺
背陰莊臺 廟兒山臺 觀音山臺 葦子溝臺
腹裏接火臺 【 二十七座瞭守官軍一百二十四員名】
障塞 【 鐵場堡吾名口臺起至錦川營小河口臺止共二萬五千二百丈土牆九千五百二十丈石牆九千二百五十丈木柞河口二千八百七十丈山險無牆三千五百六十丈】
寧遠城堡墩臺障塞操守 【 官軍六千八百一十四員名】
本城 【 官軍一千三百五十七員名】 中左所 【 官軍一千二百三十五員名】 中右所 【 官軍五百二十五員名】
邊臺 【 一百五十五座瞭守官軍七百七十五員名】
黑莊窠堡 【 官軍三百二十一員名堡南石夾河口可屯兵堡東夾山兒可按伏永清臺古路口臺黃土臺通賊道路寧遠城中右所兵馬可為策應】
西古路口臺 河灣臺 杏樹臺 孤松墩
夾山臺 黃土臺 鎮靜臺 中古路臺
廟兒山臺 永清臺 南柳河臺 鎮邊臺
北柳河臺
仙靈寺堡 【 官軍二百二十六員名堡東土嶺可屯兵堡東煙臺可按伏柳河臺鎮北臺通賊道路寧遠城中右所兵馬可為策應】
鎮北臺 寺兒山墩 泉水臺 河口臺
小腰臺 石嘴臺 小門臺 大團山墩
新立臺 長嶺臺 高架空 安遠臺
小團山堡 【 官軍二百六十六員名堡西吳簡山可屯兵堡西北老虎衝可按伏河口臺灰菜溝通賊道路寧遠城中右所兵馬可為策應】
中架空 新架空 小架空 安寧空
雙古路空 小團山墩 鎮虜空 河口空
擒胡空 纓珠山空 纓珠山墩 龍灣空
古路口臺 灰菜溝空 琉璃寺臺 安塞空
興水縣堡 【 官軍二百九十九員名堡北煙籠山可屯兵堡東王保兒山可按伏定西臺石嘴臺鎮虜臺通賊道路寧遠城兵馬可為策應】
安邊臺 安寧臺 鎮邊臺 後山墩
鎮夷臺 大礮臺 鎮羌臺 河身臺
鎮興臺 寧遠河臺 定興臺 門臺
石嘴臺 新立臺 孤山墩 新架臺
轉頭山臺 定西臺 望川墩 孤山臺
白塔峪堡 【 官軍二百七十六員名堡西架礮山可屯兵堡東陡嶺兒可按伏石嘴臺南平山臺新架臺通賊道路寧遠城兵馬可為策應】
南平山臺 新架臺 水關臺 鎮寧臺
雙古路口臺 鎮北空 安寧臺 鎮北墩
河身臺 石嘴臺 小腰臺 大礮臺
尖山臺 牛心山墩 舊河口臺 新河口臺
平山臺 新安臺 焦山臺
寨兒山堡 【 官軍二百四十一員名堡東鷹窠山可屯兵堡西橫嶺可按伏西石門臺平山臺通賊道路寧遠城兵馬可為策應】
接架臺 陡嶺臺 新架臺 雙嶺臺
孤松臺 高峰臺 小礮臺 西石門臺
鎮邊臺 中石門臺 東石門臺 平山臺
水關臺
灰山堡 【 官軍一百九十八員名堡西灰窰兒可屯兵堡東長嶺兒可按伏雙山臺古路臺通賊道路寧遠城兵馬可為策應】
石嘴臺 長嶺墩 長嶺臺 尖山臺
古路口臺 枯樹臺 威寧臺 雙山墩
鎮虜臺
松山寺堡 【 官軍二百七十一員名堡東廟兒山可屯兵堡南全家峪可按伏麻溝墩新安臺通賊道路寧遠城中左所兵馬可為策應】
何勝臺 古路口臺 鎮遠臺 寧靜臺
中架臺 平胡臺 寺兒山墩 河口臺
平山臺 鎮夷臺 荊條山墩 麻溝臺
麻溝墩 新安墩
沙河兒堡 【 官軍二百六十四員名本堡新添原係通賊要路松山寺長嶺山二堡兵馬可策應】
泉水山臺 新架臺 孤山口臺 鎮衝空
河身臺 靖夷臺 孤山空 得勝空
孤山墩 鎮邊臺 長山空
長嶺山堡 【 官軍二百三十四員名堡西偏臺子可屯兵堡南尖山兒可按伏丫角山臺鎮衝臺通賊道路寧遠城中左所兵馬可為策應】
鎮遠臺 丫角山臺 安靜臺 河口臺
平山臺 安息空 長嶺墩 安德臺
偏嶺臺 尖山臺
椴木衝堡 【 官軍二百五十一員名堡南石鼓兒河可屯兵堡東殺虎溝可按伏虹螺山古路口亂井空通賊道路寧遠城中左所兵馬可為策應】
安定臺 鷹窩山臺 安寧臺 靜寧臺
安邊臺 椴木衝空 亂井臺 古路口臺
石嘴臺 椴木衝墩 仙人臺 鎮胡臺
虹螺空 虹螺墩 雙窰臺 土門臺
鎮夷臺 小虹螺山臺
腹裏接火臺 【 二十六座瞭守官軍七十五員名】
障塞 【 黑莊窠西古路口臺起至椴木衝堡小虹螺山臺止共二萬九千四百二十一丈土牆一萬一千二百三十丈石牆八千九百六十五丈木柞河口三千四百二十丈險山無牆五千八百六丈】
錦義參將地方 【 官軍一萬二千三百五十六員名】
錦州城堡墩臺障塞操守 【 官軍五千九百五十六員名】
本城 【 官軍二千七百五十四員名】 松山所 【 官軍四百一十三員名】 大淩河所 【 官軍四百一十三員名】
邊臺 【 九十四座瞭守官軍四百七十員名】
大興堡 【 官軍三百五十一員名堡北新莊子可屯兵堡西喇必山溝可按伏定安墩虹螺縣鎮平空通賊道路錦州城兵馬可為策應】
安靜臺 小虹螺山臺 定安墩 定邊墩
三道溝 半邊山臺 半邊山墩 半邊山新臺
鎮安墩 威遠墩 姚家山臺 姚家山空
永安臺 威鎮墩 鎮寧墩 鎮平空
陡嶺兒臺 鎮夷山墩 虹螺縣臺
大福堡 【 官軍三百五十一員名堡東錦昌堡可屯兵新門兒可按伏永安空湯河兒駱駝嶺北空通賊道路錦州城兵馬可為策應】
虹螺縣新臺 永安南空 黑鷹山臺 永安空
臥佛寺南空 臥佛寺臺 駱駝嶺南空 駱駝嶺墩
駱駝嶺北空 鎮虜山空 鎮虜山墩 塔兒山空
塔兒山墩 湯河兒墩 鎮北山南空 鎮北山空
鎮北山北空 孤山墩
大鎮堡 【 官軍三百五十員名堡西沙河堡可屯兵巡檢司可按伏鎮靜臺沙河空鎮邊山墩通賊道路錦州城兵馬可為策應】
長山南空 長山空 長山北空 鎮南臺
鎮靜臺 駝兒山臺 青石臺 鎮邊山墩
沙河空 古城臺 雲頭山南空 雲頭山墩
雲頭山北空 龍潭南空 龍潭空 龍潭北空
鎮安山臺 小河口南空
大勝堡 【 官軍三百五十員名堡南蔡家堡可屯兵分水嶺可按伏安平臺新築臺安寧墩通賊道路錦州城兵馬可為策應】
小河口北空 鎮安山南空 鎮安山空 鎮安山北空
亂石山南空 新石臺 亂石山北空 安夷臺
安平臺 安靜臺 長永臺 長勝臺
長安臺 長寧臺 長靜臺 安寧臺
鎮夷臺 平靜臺 梯子山南空 梯子山墩
梯子山北空 新築臺
大茂堡 【 官軍三百五十一員名堡南流水堡可屯兵葦子溝可按伏唐帽山新臺石山兒韭菜山南空通賊道路錦州城兵馬可為策應】
韭菜山南空 韭菜山新臺 韭菜山北空 永寧空
定夷臺 唐帽山南空 唐帽山新臺 唐帽山墩
唐帽山北空 松嶺墩 松嶺新臺 鎮夷新臺
鎮夷空 鎮夷墩 石山兒臺 寨子山臺
碌■〈石由〉山界
腹裏接火臺 【 三十九座瞭守官軍一百三十三員名】
障塞 【 大興堡西接寧遠椴木衝界起至義州大定堡界止石牆八千八百六十丈土牆一萬二千六百三十丈六尺共二萬一千五百三十六丈水口四處共二十一丈五尺原坍塌今已修完】
義州城堡墩臺障塞操守 【 官軍六千四百員名】
本城 【 官軍二千九百六十三員名】
邊臺 【 一百五座瞭守官軍五百二十五員名】
大定堡 【 官軍三百五十 員名堡東劉溫屯可屯兵十方寺可按伏陡嶺墩長安臺石刺墩通賊道路義州城兵馬可為策應】
新臺 松山新臺 松山臺 石河空
于杲營 石刺墩 分巡臺 分巡營
陡嶺空 戎華營 陡嶺墩 長安臺
便觀臺 尖山空 石安空 碌■〈石由〉山空
碌■〈石由〉山界
大安堡 【 官軍三百五十八員名堡北半邊山可屯兵龍腰兒可按伏鎖家衝平寇營通賊道路義州城兵馬可為策應】
寨兒墩 寨兒新臺 安遠空 分新臺
寨兒空 安靜臺 安寧空 大捷空
平安空 平寇營 平山空 平山新臺
永安空 鎖家衝 三山空 張能營
大康堡 【 官軍三百六十四員名堡北風口可屯兵蔡家堡可按伏王志營堵衝營祝青新臺通賊道路義州城兵馬可為策應】
清陽臺 寺兒墩 寺兒新臺 王志營
雙山空 高玉營 堵衝營 三山墩
祝青營 祝青新臺 寺兒空 淩河西岸臺
大平堡 【 官軍三百六十三員名堡南萬佛堂可屯兵狗河寨可按伏黑鷹山黃泥溝通賊道路義州城兵馬可為策應】
墓山墩 墓山新臺 墓山空 墓山營
黃泥溝 平靖臺 灰場空 靖邊臺
平胡臺 顧安營 古城空 得勝臺
舊碓嘴 茶牙山新臺 茶牙空 茶牙墩
陳貴營 揚旻營
大寧堡 【 官軍三百五十三員名堡南正義堡可屯兵金家溝可按伏達達嶺分水嶺通賊道路義州城兵馬可為策應】
黑鷹山墩 黑鷹山新臺 靜胡臺 分水嶺
清水臺 清水墩 石門空 尖山墩臺
達達嶺 鎮夷臺 營城墩
大靖堡 【 官軍五百二十二員名本堡原係通賊要路大寧大清二堡兵馬可為策應】
尖山空 石河臺 姚華營 尖山門
尖山新臺 中路墩 大安臺 大鎮臺
大威臺 老軍臺 隘口新臺 鎮寧臺
鎮北墩
大清堡 【 官軍五百一十九員名堡南姚家屯可屯兵細河臺可按伏白信臺中路空通賊道路義州城兵馬可為策應】
鎮安臺 隘口小臺 胡林空 廣平墩
廣平腰臺 靖安空 靖安臺 中路空
平虜臺 白信臺 清河空 蒲灣臺
謝得營 白土場 白土溝 駱駝空
駱駝墩 李海營
腹裏接火臺 【 三十八座瞭守官軍一百八十二員名】
障塞 【 義州迤西大定堡西接錦州所轄大茂堡界起至廣寧所轄鎮夷堡界止石牆一萬一百三十三丈土牆一萬七千五百六十六丈五尺共二萬七千六百九十九丈五尺】
廣寧地方 【 官軍一萬四千四百七十四員名】
廣寧城 【 官軍一萬四百八十四員名】
鎮靜等堡墩臺障塞操守 【 官軍四千一十員名】
邊臺 【 七十九座瞭守官軍三百九十五員名】
鎮夷堡 【 官軍五百一員名堡南可屯兵堡東南盤嶺可按伏夏韓口寺兒山小新臺通賊道路廣寧城兵馬可為策應】
接界臺 鎮口墩臺 鎮虜墩臺 新關門臺
乾河口臺 沙河營臺 夏韓口臺 夏韓口新臺
小附馬營臺 大附馬營臺 新寺兒山臺 舊寺兒山臺
境外青堆兒臺
鎮邊堡 【 官軍五百一員名堡東可屯兵本堡可按伏堡東北三岔兒臺喜峯口臺古路口臺通賊道路廣寧城兵馬可為策應】
接界臺 下孛羅林臺 上孛羅林臺 三岔兒臺
喜峯口臺 韓家嶺臺 鳳頭山臺 尖兒山臺
虎頭山臺 魏家嶺臺 東新臺 馬安山臺
古路口臺 紅山兒臺
鎮靜堡 【 官軍原額四百九十九員名嘉靖四十年撫按奏設守備官一員駐劄本堡管轄六堡兵馬准招軍五百名總六堡官軍共四千一十員名堡南可屯兵堡南團山堡可按伏石洞口臺白土廠東小臺缸窰空通賊道路廣寧城兵馬可為策應】
西長嶺兒臺 王來住衝大臺 石洞口臺 石洞口東空臺
石刺山臺 石刺山新臺 兔鶻山臺 兔鶻山新臺
大寨兒山臺 小寨兒山臺 石灰窰臺 白土廠
鎮遠關大臺 白土廠東小臺 缸窰空臺 缸窰東空臺
境外晾馬山臺
鎮安堡 【 官軍四百九十六員名堡東南可屯兵堡西正安堡可按伏鎮北臺岐山西新臺通賊道路廣寧城兵馬可為策應】
古城空西新臺 古城空臺 古城東空臺 雙臺西小臺
雙臺西新臺 鎮北臺 雙臺大臺 雙臺前臺
雙臺東空臺 寺兒山臺 岐山西新臺 岐山大臺
鎮遠堡 【 官軍五百一員名堡南可屯兵堡西東安堡可按伏小黑山西新臺通賊道路廣寧城兵馬可為策應】
歪頭山臺 棊盤山臺 小黑山大臺
小黑山西新臺 小黑山西空臺 小黑山南空
大黑山北空臺 大黑山東空臺 境外鎮湖臺
棊盤山東空臺
鎮寧堡 【 官軍五百一員名堡南可屯兵堡西蛇山可按伏大黑山南空通賊道路廣寧城兵馬可為策應】
大黑山大臺 大黑山東空臺 大黑山南空
大黑山南小臺 野豬湖北小臺 野豬湖大臺
野豬湖中小臺 野豬湖北空臺 野豬湖南空
莽獐湖北空臺 莽獐湖南空臺 莽獐湖大臺
莽獐湖南小臺
腹裏接火臺 【 三十七座瞭守官軍一百一十五員名】
障塞 【 鎮夷堡西自義州大清堡界起東至鎮邊堡界止計路五十里俱土牆高一丈二尺河口三處闊二丈鎮夷堡至鎮靜堡界止計路四十八里石牆二十三里八十四步土牆二十四里二百二十六步高一丈二尺鎮靜堡至鎮安堡東界止計路四十五里石牆七里一百一十一步土牆三十七里一百五十步高一丈二尺鎮安堡東至鎮遠堡界止計路四十二里俱土牆鎮遠堡東至鎮寧堡界止計路四十三里石牆五里一十四步土牆三十七里一十四步】
鎮武堡遊擊地方
鎮武等堡墩臺障塞操守 【 官軍五千九員名】
邊臺 【 五十三座瞭守官軍一百二十員名】
鎮武堡 【 原額官軍五百八十三員名嘉靖四十二年撫按題准添設遊擊一員調撥各城堡官軍二千五百名分駐五堡鎮武堡九百九十六員名盤山驛三百名西興堡四百名西平堡四百名西寧堡四百名俱屬管轄本堡南翟官屯可屯兵堡西腰站可按伏邢百戶南空通賊道路廣寧城兵馬可為策應】
邢百戶北空臺 邢百戶小臺 邢百戶大臺
禦虜五臺 邢百戶南空臺 蓮子湖大臺
蓮子湖西小臺 邢百戶南中臺 陡砍湖臺
禦虜四臺 蓮子湖西空臺 禦虜三臺
禦虜二臺 蓮子湖東空臺 禦虜一臺
西興堡 【 官軍四百一十八員名堡南地勢平漫臨境堡南清泉鋪可按伏死魚湖空通賊道路海州城兵馬可為策應】
蓮子湖臺 雙溝臺 傅家莊墩臺 對灣臺
大莊窠臺 安寧臺 長湖臺 勇勝臺
死魚湖臺 月湖臺 死河口臺 西空臺
朱四堡墩臺 土臺 河南新臺 河北新臺
西平堡 【 原額官軍六百七員名嘉靖三十八年撫按題准添設備禦官一員調撥海州城軍士四百名共一千七員名堡南地勢平漫臨境堡東南高墩鋪可按伏小河口空通賊道路海州城兵馬可為策應】
殺虎溝臺 石橋臺 中湖臺 平湖臺
劉官山臺 柳河臺 小柳河臺 浮橋灣臺
平山臺 大河口臺 堡後臺 新柳河口臺
大河口新臺
西寧堡 【 官軍三百八十一員名堡東布花堡可屯兵堡西河灣空可按伏高墩鋪通賊道路海州城兵馬可為策應】
高墩臺 清虜臺 袁家莊臺 河灣臺
王家莊臺 珠子河臺 燕子窩臺 鎮虜臺
西寧臺
障塞 【 自鎮武堡西界起至西寧堡東界止共土牆一萬七千七百五十二丈五尺計路一百五里】
海州參將地方
海州等處城堡墩臺障塞操守 【 官軍四千一百二十九員名】
本城 【 官軍三千二十五員名】
邊臺 【 三十一座瞭守官軍一百五十五員名】
東昌堡 【 官軍四百二十八員名堡東趙皮灣可屯兵堡東趙皮灣屯可按伏本堡近邊一帶並無通賊道路】
沙河口臺 攬柴口臺 馬頭空臺 樣牆頭臺
古樓臺 大老鸛嘴臺 小老鸛嘴臺 大月河臺
小月河臺 流沙溝臺 楊橋煙墩 三汊河臺
東勝堡 【 官軍四百七十六員名本堡地勢平漫臨境堡南古城屯可按伏一堵牆墩通賊道路海州城兵馬可為策應】
一堵牆臺 青平空臺 一堵牆空墩 一堵牆西空墩
靜遠空墩 王其莊窩臺 新開河口空臺
新開河墩 長勇空臺 大其溝空臺 青河空臺
到洋溝空臺 勇寧空臺 南沙窩臺 攬船空臺
攬船西空臺 沙河口空臺 沙河口墩 沙河河東空臺
腹裏接火臺 【 一十七座瞭守官軍五十員名】
障塞 【 自西寧堡起至東勝堡止土牆一道高一丈二尺共七千一百三十丈】
遼陽城副總兵地方 【 官軍一萬七千四百五十八員名】
本城 【 官軍四千六百二十員名】
迤西
長安堡等處墩臺障塞操守 【 官軍一千六百三十六員名】
邊臺 【 五十一座瞭守官軍二百五員名】
長靜堡 【 官軍三百員名堡東地勢平漫臨境桂雄堡可按伏黑泥溝長鴉泊通賊道路遼陽城兵馬可為策應】
長鴉泊小墩 鐵池泊大臺 黑泥溝小墩
鐵池泊小墩 月河小墩 夾河小墩
節高臺 桂雄堡臺 夏家堡臺
長寧堡 【 官軍三百員名堡東地勢平漫臨境平佃堡可按伏清泥湖宮豬泊菱角泊通賊道路遼陽城兵馬可為策應】
舊白羊小墩 鴨子泊大臺 爛柴湖小墩
宮豬泊小墩 蟹兒泊小墩 塔馬寨大臺
通江泊小墩 舊清泥小墩 新清泥小墩
喜鵲窩小墩 馬蹄泊小墩 老鴉莊臺
李七堡臺
長定堡 【 官軍四百一十一員名於得勝營及安寧靜三堡分撥】
孫家莊小墩 北水口小墩 火兒灣大臺
南水口小臺 小打鷹泊小墩 劉剛口小墩
大打鷹泊小墩 新打鷹泊小墩 舊馬泊小墩
新馬泊小墩 船城大臺 沙溝兒小墩
菱角泊小墩 平泊小墩
長安堡 【 原額官軍四百二十員名本堡原係提調四堡嘉靖四十年撫按會題准改備禦議添兵馬五百名堡東地勢平漫臨境李首中屯可按伏菱角泊孫家莊通賊道路遼陽城馬兵可為策應】
虎北大臺 虎北南空小墩 團灣兒小墩
團灣兒南空墩 大蟲泊小墩 河北岸小墩
大蟲泊南空墩 河南岸小墩 黃泥窪大臺
黃泥窪南空墩 于家橋臺 沙堝兒小墩
沙堝兒南空墩 菱角泊小墩 菱角泊南空
長勇堡等處墩臺障塞操守 【 官軍一千九百五十八員名】
邊臺 【 四十二座瞭守官軍二百一十員名】
長勝堡 【 官軍四百九十五員名堡東地勢平漫臨境沙河堡屯可按伏界首水口通賊道路遼陽城兵馬可為策應】
北界小墩 胡家堝小墩 陳家小墩
楊家灣小墩 郝家小墩 宋家堝小墩
馬家堝小墩 黑林小墩 北古城大墩
南古城大墩 南界小墩 堡南新空墩
刺榆堝新空小墩
長勇堡 【 原額官軍六百三十四員名本堡原係提調三堡嘉靖四十年撫按會題准改備禦議加添兵馬五百名堡東地勢平漫臨境武靖營可按伏沙堝舊空沙河北空通賊道路遼陽城兵馬可為策應】
馬鞍山北空 馬鞍山舊空 馬鞍山南空
沙堝舊空 沙河北空 龍灣南空
月河中空 胡家堝小墩 高架子大墩
界首大墩 沙堝北空 沙堝南空
蘇家堝南空
長營堡 【 官軍六百一十九員名堡南有毛得山可屯兵堡東毛得山屯可按伏沙嶺南小墩沙嶺南空小墩通賊道路遼陽城兵馬可為策應】
馬鞍山大墩 沙嶺南中空墩 沙嶺南中空小墩
沙嶺北中空墩 靜寧南空墩 靜寧大墩
靜寧南空大墩 靜寧南空小墩 靜寧南中空墩
沙嶺北空墩 沙嶺北空小墩 沙嶺北小墩
沙嶺大墩 馬鞍山北空墩 馬鞍山北小墩
馬鞍山北空小墩
武靖營堡
奉集堡 【 以上二堡俱係腹裏無邊墩】
腹裏接火臺 【 七座瞭守官軍三十員名】
障塞 【 自東勝堡界起至瀋陽靖遠堡界止土牆一道計一百七十里嘉靖三十六七等年大水坍塌嘉靖四十四年巡按御史李輔題請修築】
迤東
撫順所城堡墩臺障塞操守 【 官軍一千六百七十一員名】
邊臺 【 二十二座瞭守官軍一百一十員名】
本城 【 官軍一千一百八員名】
新河口臺 舊河口臺 土臺墩 王剛臺
項清臺 凹兒墩 雙古路墩 核桃山墩
單古路墩 婁弓兒墩 趙保兒墩 羊升臺
會安堡 【 官軍四百五十三員名山勢平漫臨境王瘸子屯可按伏古路臺原有中空小墩通賊道路撫順城兵馬可為策應】
平安臺 舊營墩 板山墩 古路墩
新添墩 長山墩 蟒山墩 新安墩
河口墩 小河口墩
障塞 【 北自懿路三岔兒堡界起南至遼陽東州堡界止土牆一道六千四百九十九丈】
清河堡等處墩臺障塞操守 【 官軍四千二百八十七員名】
邊臺 【 六十六座瞭守官軍三百三十員名】
東州堡 【 官軍六百三十四員名奉集堡可屯兵白隆山可按伏五味子衝塔兒山空通賊道路撫順城馬根單二堡兵馬可為策應】
鹻場空臺 靖安空墩 靖安小空墩 靜遠墩
舊營墩 鎮東空墩 靜遠空墩 孤山墩
孤山北墩 老虎山墩 靖邊墩 五味子衝
撫順墩 靖邊臺 塔兒山墩 長嶺墩
渾河口墩
馬根單堡 【 官軍五百一十三員名奉集堡可屯兵靜寧小空靜寧墩通賊道路東州清河二堡兵馬可為策應】
靜寧墩 靖安墩 靜寧空墩 靜寧小空墩
九嶺墩 木柞口墩 靖寧空
散羊峪堡 【 官軍三百一十五員名此堡并一堵牆堡孤山堡險山堡江沿臺堡皆嘉靖二十五年巡按御史張鐸奏設】
嘛呼衝臺 板場峪臺 靜鎮墩 靜鎮空墩
清河堡 【 官軍原額六百三十七員名本堡原係提調嘉靖三十九年撫按會題准改守備管轄七堡加添兵馬五百名共一千四十二員名堡南山勢臨境白家佃可按伏威寧營可屯兵鴉鶻關口代子河通賊道路鹻場馬根單二堡兵馬可為策應】
松樹口墩 鴉鶻關墩 東安墩 靖安墩
靖虜墩 靖虜空墩 向化嶺墩 靖夷墩
靖鎮墩 江見背臺 佟家峪臺小鴉鶻關山臺
青山路臺 丁家峪臺 佛僧嶺臺 水紅峪臺
一堵牆堡 【 官軍五百六員名】
小夾河墩 傅二墩 夾河山城墩 代子河臺
盤嶺墩
鹻場堡 【 官軍三百七十六員名堡上山勢臨境舍人寨可按伏代子河通賊道路清河靉陽二堡兵馬可為策應】
南河峪墩 小嶺墩 小峪墩 金保墩臺
鹻場墩 廈生河墩 石牆墩 新尾子峪墩
舊尾子峪墩 安寧空墩
孤山堡 【 軍官四百一員名】
矮嶺臺 隨行墩 埋塔峪臺 孤山臺
乾岔兒臺 大張臺 小南河臺
腹裏接火臺 【 一十五座瞭守官軍七十五員名】
障塞 【 自東州起至馬根單南界止劈山邊牆一道八千四百九十二丈一尺木柞五空虎牢一空共一百八十七丈自馬根單起至孤山南界止木柞牆五千四百四十七丈內外虎牢十五空共二干一百一十丈板築牆八百丈】
迤北
瀋陽衞城堡墩臺障塞操守 【 官軍二千一百三員名】
本城 【 官軍九百一十七員名】
邊臺 【 三十一座瞭守官軍一百五十五員名】
靜遠堡 【 官軍三百四十一員名堡東地勢平漫臨境陳寧堡可按伏沿邊原無通賊道路】
遠寧小墩 遠虜小墩 遠腹小臺 遠安小臺
靜長小臺 靜久小臺 靜遠小臺 靜江小臺
遠得大臺 遠威小臺 遠夷小臺 殷孫兒臺
鮑家臺 鈕三宮臺
平虜堡 【 官軍二百七十員名本堡地勢平漫臨境上蒲河屯可按伏林靜大臺空通賊道路瀋陽城兵馬可為策應】
靜寧大臺 林外小臺 林遠小臺 林靜小臺
靜立小臺
上榆林堡 【 官軍三百九十九員名新立倒塔兒空堡可屯兵上羅榆樹臺空通賊道路瀋陽城兵馬可為策應】
上上臺 上羅臺 上永臺 上安臺
上寧臺 榆樹臺 榆林臺 榆黑臺
榆茂臺 榆盛臺 林內臺 林外臺
腹裏接火臺 【 五座瞭守官軍二十員名】
障塞 【 瀋陽迤西自靜遠堡接遼陽長營堡界起北至上榆林接十方寺界止土牆一道長九千七百五十二丈】
蒲河所城堡墩臺障塞操守 【 官軍一千二百八十三員名】
本城 【 官軍七百七十二員名】
邊臺 【 一十四座瞭守官軍七十員名】
十方寺堡 【 官軍三百一員名堡南灰岡新立馬空堡可屯兵死魚湖臺月牙湖臺通賊道路蒲河城兵馬可為策應】
死魚湖臺 刺魚堝小臺 中空小臺 水口小臺
鎮虜小臺 看花小臺 來龍臺 晾馬山小臺
十方寺大墩 靜邊小臺 龍灣小臺 月牙湖小臺
永寧臺 平安墩
腹裏接火臺 【 八座瞭守官軍四十員名】
障塞 【 蒲河迤西南自瀋陽上榆林堡界起至懿路丁字泊堡界止土牆一道長五千四百丈】
開原參將地方 【 官軍一萬七千七百五十員名】
懿路城堡墩臺障塞操守 【 官軍二千五百六員名】
本城 【 官軍一千六百七十四員名】
邊臺 【 二十一座瞭守官軍一百五員名】
丁字泊堡 【 官軍三百三十三員名】
猪兒山北空 猪兒山墩 猪兒山南空 石家泊北空
石家泊空 清河口北空 清河口墩 乾溝兒臺
櫻桃灣空 櫻桃灣中空 沙堆兒空 下塔兒墩
下塔兒南空
三岔兒堡 【 官軍三百七十四員名朴七屯可屯兵本堡可按伏黃泥窪通賊道路懿路城兵馬可為策應】
小河口臺 水門山臺 水門山墩 板山墩
黃泥窪臺 捨剌山南空 捨剌山北空 鎮安墩
腹裏接火臺 【 五座瞭守官軍二十員名】
障塞 【 迤西土牆三十五里迤東三岔兒堡劈山及土牆順長三十一里】
汛河城堡墩臺障塞操守 【 官軍二千五十四員名】
本城 【 原額官軍一千二百二十三員名新召募軍士二百六十一名共一千四百八十四員名】
邊臺 【 一十六座瞭守官軍八十員名】
宋家泊堡 【 官軍二百七十八員名堡南陳鎮撫屯可屯兵平湖口空北水口通賊道路汎河城兵馬可為策應】
南界臺 平湖口臺 雙夾舟臺 沙河墩
蔣官湖口臺 南空臺 中空臺 堡後臺
晃台兒臺 汛河口臺 鐵嶺河口臺 紅泊墩
宋家泊墩
白家衝堡 【 官軍二百一十二員名】
尖山墩 古嶺墩 古嶺南臺
腹裏接火臺 【 無】
障塞 【 迤西宋家泊堡南自懿路丁字泊堡界起北至鐵嶺曾遲堡界止土牆一道順長二十五里迤東北自鐵嶺平定堡界起南至懿路三岔兒堡界止劈山牆一道順長六里】
鐵嶺城堡墩臺障塞操守 【 官軍三千一百四十六員名】
本城 【 官軍一千五百七十五員名】
邊臺 【 三十五座瞭守官軍一百六十五員名】
曾遲堡 【 官軍一百九十二員名堡東南姜華屯可屯兵辜家屯可按伏灣湖口墩通賊道路鐵嶺城兵馬可為策應】
遼海南岸墩 堡後北空 堡後墩 喜鵲窩北空
喜鵲窩南空 湖口空 喜鵲窩墩
平定堡 【 官軍一百四十五員名】
鎮遠南空墩
撫安堡 【 官軍二百三十員名堡東石門可屯兵堡南小豹子山可按伏龍潭口北水口汎河口空南水口通賊道路鐵嶺城兵馬可為策應】
汎河臺 老虎川臺 架礮山墩 山羊山空
龍潭山空 龍潭口空 鎮平山南空 鎮平山墩
康安山墩 鎮夷空 蒿子峪空 架礮山南空
界首山墩 石柱臺
鎮西堡 【 官軍四百六十四員名】
鎮遠墩 平頂北山空 平頂山墩 靜虜墩
平頂山南空 古城北中空 古城北空 古城墩
古城南空 暗瞭北中空 暗瞭北空
彭家灣堡 【 官軍三百六員名】
暗瞭墩 河口臺
腹裏接火臺 【 二十二座瞭守官軍六十九員名】
障塞 【 迤西南自汎河宋家泊界起北至開原慶雲堡界止土牆一道四十六里迤東撫按 【 按:安】 堡北自中固柴河堡界起南至汎河白家衝界止劈山土牆一道順長六里】
中固城堡墩臺障塞操守 【 官軍一千五百六十二員名】
本城 【 官軍八百七十四員名】
邊臺 【 二十九座瞭守官軍一百四十五員名】
定遠堡 【 官軍二百八十三員名堡東南李宗海屯可屯兵高麗屯可按伏謝海臺唐腰臺通賊道路中固城兵馬可為策應】
逍遙臺 平安墩 鄧保臺 謝道臺
葉玉臺 新添臺 唐腰臺 鎮虜臺
定遠墩 王尊臺 張釗臺 保安臺
柴河堡 【 官軍二百員名關門衝可屯兵馬家寨可按伏司貴臺黑鷹窩臺通賊道路中固城兵馬可為策應】
王伏臺 司貴臺 大山嘴臺 河口臺
三峯山臺 鎮夷臺 鎮靜臺 水鹻臺
磨石山臺 陸聰臺 柴河臺 榆林衝臺
吳剛衝臺 碓臼衝臺 黑鷹窩臺 界首山臺
鎮虜臺
腹裏接火臺 【 二十一座瞭守官軍六十員名】
障塞 【 迤西南自鐵嶺平定堡界起北至開原慶雲堡界止土牆一道順長三十里迤東柴河堡北自開原南至鐵嶺撫安堡界止劈山牆順長三十里】
開原城堡墩臺障塞操守 【 官軍八千四百八十二員名】
本城 【 官軍四千八百八十九員名】
邊臺 【 一百一十五座瞭守官軍五百七十五員名】
慶雲堡 【 官軍三百員名堡南灣子屯可屯兵姑姑屯可按伏平北臺南空通賊道路開原城兵馬可為策應】
謝海臺 新添臺 新安關 黑林墩
郭生臺 孫孝兒臺 柳樹兒臺 平北臺
新安墩 朱五兒臺
古城堡 【 官軍三百員名堡西南歸能屯可屯兵梁才屯可按伏陡溝兒北空通賊道路開原城兵馬可為策應】
陳同臺 西慶雲臺 王六兒臺 魏得名臺
亮子河臺 新添臺 陡溝兒臺
永寧堡 【 官軍二百二十四員名】
潘牛兒臺 段來住臺 西金山臺 王廷四臺
鎮夷堡 【 官軍二百六十員名堡西姜黑屯可屯兵皇甫城可按伏雙架臺西空通賊道路開原城兵馬可為策應】
汝花一臺 陳寬臺 漢州臺 陳能臺
雙架子臺 于老兒臺 中路臺 王化保臺
新架子臺 灣子臺 鎮虜臺 徐四兒臺
清陽堡 【 官軍三百三十一員名高名屯可屯兵羅二官屯可按伏董頭臺空通賊道路開原城兵馬可為策應】
白塔墩 白塔空臺 關門兒臺 胡二臺
黑嘴兒臺 易九頂臺 偏坡臺 董黃頭臺
三岔兒臺 華興臺 陳官仝臺 大窪臺
鎮北臺
鎮北堡 【 官軍三百八十員名靖邊堡屯可屯兵馬巿屯可按伏灰窰臺東空通賊道路開原城兵馬可為策應】
灰窰兒臺 黑堀堝臺 光山臺 尖山兒臺
薛那孩臺 那木川臺 木革郎臺 吳佑興臺
宣榮臺 鎮北關 孤山兒臺 丁板河臺
爛泥溝臺 安遠墩 南護門臺 毛真臺
北護門臺 鄒文斌臺
威遠堡 【 官軍三百六十員名雷七屯可屯兵屈換屯可按伏那木川石峯山臺南空通賊道路開原城兵馬可為策應】
葉海青臺 新添臺 平頂臺 威遠臺
那木川臺 平靜臺 夏旺臺 北空心臺
高架子臺 韓春臺 黑山臺 李力兒臺
新架子臺 石頭臺 南空心臺 朱敬臺
范千兒臺 談三保臺 石峯山臺 平虜臺
靖安堡 【 官軍三百六十員名楊木答兀屯可屯兵黃泥岡可按伏于麻劄臺北空通賊道路開原城兵馬可為策應】
何北川臺 何奇臺 高興檢臺 老虎巖臺
新架子臺 于麻劄臺 馬里保臺 扣河大臺
廣順關 夾河臺 護門臺 賈秀臺
金忠臺 張海臺 空心臺 康家山臺
滕旺臺 周鼓手臺 殷毛兒臺 初改興臺
艾計成臺
松山堡 【 官軍二百九十員名瞭高山屯可屯兵孟家屯可按伏譚場臺北空張立綱臺南空松山墩北空通賊道路開原城兵馬可為應策】
新架子臺 長嶺臺 譚場臺 司能臺
李毛頭臺 東安臺 張立綱臺 礦山臺
石門臺 松山墩
腹裏接火臺 【 七十座瞭守官軍二百一十二員名】
障塞 【 迤西自中固城定遠堡界起歷慶雲古城永寧三堡土牆一道共六十里迤北鎮夷堡土牆清陽鎮北二堡劈山為牆共一百一十六里迤東自威遠靖安松山三堡至中固城柴河堡界止劈山為牆順長九十五里】
險山參將地方
險山等處墩臺障塞操守 【 官軍七千二十六員名】
邊臺 【 七十四座瞭守官軍三百七十員名】
洒馬吉堡 【 官軍一百八十五員名】
乃木嶺墩 乃木空墩 洒馬吉墩 石洞墩
大峪口墩 東護城墩 石嘴墩 八度河墩
陡嶺墩
靉陽堡 【 官軍一千四十四員名本堡山勢窄狹臨境湯頭峪可按伏湖口白山靉陽峪通賊道路新安險山二堡兵馬可為策應】
乃木空 解獨墩 草河墩 山西墩
新盤嶺墩 山西空 山東空 河口墩
門八會墩 你木墩 山東空墩 大孤山墩
長嶺墩 新水墩
新安堡 【 官軍五百二十六員名堡上山勢臨境石嶺兒梁家峪可按伏鎮虜臺古城臺界空通賊道路靉陽鳳凰二堡兵馬可為策應】
架礮山臺 逃夫峪臺 石嶺臺 石嘴臺
石河臺 松嶺臺 長佃子臺 黃嶺臺
土門臺 果林葬臺 雙嶺臺 孤山臺
古城臺 鎮虜臺 鎮北臺 二道嶺臺
舊逃夫峪臺
險山堡 【 嘉靖四十二年撫按會題設立參將駐鎮本堡新募並原伍官軍三千七十四員名】
險山臺 鎖果植臺 松嶺臺 孤山臺
散羊峪臺 枕頭嶺臺 泥河臺 威靜臺
威遠臺 鎮北臺 光遠臺 葡萄峪臺
山城峪臺 長嶺臺 假鎖果植臺 煙衝嶺臺
舊鎖果植臺
寧東堡 【 嘉靖四十三年撫按奏設官軍五百員名本堡可屯兵設伏有警險山江沿湯站兵馬可為策應】
王綱戶頂臺 湯頭孛羅臺 黎支峪臺 山場峪臺
寺兒峪頂臺
江沿臺堡 【 官軍三百八十三員名本堡可屯兵設伏有警湯站寧東兵馬可為策應】
邦山臺 土口兒臺 古河臺 銅匠峪臺
松嶺臺 腰嶺臺 乾灘子臺 石場峪臺
歪頭山臺 嶺子峪臺 核桃峪臺 瓦子嶺臺
湯站堡 【 官軍三百六員名賊從寧東入犯險山兵馬可為策應江沿寧東二堡兵馬可為截殺】
鳳凰城堡 【 官軍一百一十三員名】
鎮東堡 【 官軍四十員名】
鎮夷堡 【 官軍七十四員名】
草河堡 【 官軍四十四員名】
青台峪堡 【 官軍四十員名】
甜水站堡 【 官軍八十一員名】
腹裏接火臺 【 四十九座瞭守官軍二百四十五員名】
障塞 【 自孤山南界至江沿臺西界止木柞牆共六千八百一十七丈虎牢柞四十一空共五千四百七十三丈石垛牆八空共八百五丈】
此遼東沿邊城堡墩臺障塞兵馬也夫遼南望青徐北引松漠東控海西女直諸夷朝鮮百濟新羅諸國西連平薊為神州襟吭枕山抱海風氣勁悍士馬甲於天下若乃山谿之險天造地設崇形勢據險隘察遠近辨勞逸識者恆汲汲焉兵法九地之變屈伸之利人情物理不可不察也故今編次于沿邊要害獨詳焉即是考之不必聚米借箸利害得失較然矣
沿海城堡墩架
金復守備地方
金州等處城堡墩架操守 【 官軍一千六百四十六員名】
墩架 【 九十五座瞭守官軍三百六員名】
本城 【 官軍五百八十六員名】
北廟臺 陳家島臺 兔兒島臺 紅巖子架
黑風樓架 善山臺 和尚島臺 石門架
大黑山臺 望城岡架
旅順口 【 官軍一百八十二員名】
鐵山臺 黃井山臺 爪牙山臺 磐石洞臺
西山頂臺 山頭臺 沙州臺 中眼臺
左眼臺 右眼臺 長沙空臺 南門臺
石門臺 八里莊架 廟兒山架 蕎麥山架
堝塔山架 羊頭凹臺 野雞島臺 馬練山臺
伯母山臺
木場驛
黃羊川臺 平島臺 沙河口臺 青泥凹臺
羅家口臺 木場山架 虎狼山架 泉水山架
雙廟山臺 營城山臺 獨山架 狗兒峪架
鞍山臺 牛心山架臺
望海堝堡
海青島臺 盧家口臺 豹子山臺 馬雄島臺
塔兒山臺 空心臺 小黑山臺 孛蘭臺
老鸛嘴臺 舊老鸛嘴臺 紅山兒臺 青山兒臺
曲旗屯架 花心架 丁字凹架 清水河架
吳家嶺架 何旗屯架
紅嘴堡 【 原廢嘉靖三十三年新復官軍一百三十五員名】
舊石山兒臺 紅嘴臺 韓家灘臺 峰堠嶺臺
謊煙臺
歸服堡 【 原廢嘉靖三十三年新復官軍一百三十員名】
榆樹莊科臺 楊家套臺 歡喜臺 平陽臺
窟竉臺 湧道臺 松子臺 濫石臺
虎頭臺
黃骨島堡 【 官軍二百一十四員名】
七寶臺 中心臺 總管臺 望海臺
出海臺 背陰臺 青石臺 九轉臺
皂隸臺 龍灣臺 虎頭臺 褡褳臺
接火臺 樣臺
石河驛
平島臺 孛羅店臺 石頭寨臺
鹽場堡
缸窰臺
復州城堡墩架
墩架 【 二十九座瞭守官軍一百四十五員名】
本城 【 原操達舍五十二員名近調取廣寧操備】
龍王山臺 八家鋪臺 老鴉島臺 駱駝山臺
石家島臺 青海口臺 榆林山臺 長生島大山臺
大孤山臺 沙河鋪臺 沙河山臺 中島西南嘴臺
松山臺 流星島臺 墳門島西臺
欒古驛
古城鋪臺 沙河鋪臺 欒古山臺
羊官堡
流星島臺 松山臺 北青海口臺 石家島臺
駱駝山臺 老鴉島臺 野豬山臺 橫頭山臺
胖頭山臺 大黃山臺 大孤山臺
蓋州衞城堡墩架
墩架 【 八座瞭守官軍餘丁四十員名】
本城 【 軍士無】
梁房口臺 狼山臺 伴仙山臺 團瓢山臺
深井臺 兔兒島臺 歸州臺 葦子套臺
熊岳堡
五十寨堡
伏兵堡
右屯衞 【 官軍三百一員名此廣寧衞也以皆沿海墩架故盡于此】
墩架 【 四座瞭守官軍二十員名】
淩河口臺 青墩木架 白馬溝臺 船家埠臺
腹裏接火臺 【 五座瞭守官軍餘丁二十五員名】
障塞 【 以上四衞係腹裏地方俱無邊牆】
此遼東沿海關隘墩架也蓋自劉江望海堝之捷而倭寇不敢北侵自山東海運廢而墩空日益廢弛於是旅順諸堡視無復用識者有隱憂焉自嘉靖三十三年巡撫江東題增人馬三千改備禦為守備專一防倭嘉靖四十年以來撫按議行凡城堡墩架銳意修築思患預防頗為得策是以沿海一帶甲兵鱗集城堡牙制墩
架星列非特可以備倭夷而北虜侵軼亦可無患矣茲故志之非為侈美前人所以重望嗣後者時加修葺云
○路臺 【 嘉靖二十八年巡撫蔣應奎自山海直抵開原每五里設臺一座歷任巡撫吉澄王之誥於險要處增設加密每臺上蓋更樓一座黃旗一面器械俱全臺下有圈設軍夫五名常川瞭望以便趨避】
前屯衞地方
宮家臺 丘家臺 李家山臺 鎮遠鋪臺
咠家臺 樓家嶺臺 中前頭臺 火燒橋臺
松嶺臺 趙家墳臺 麻池溝臺 陡坡臺
王剛臺 印山臺 田家墳臺 石河臺
張家臺 大煙臺 范家臺 西雙墩臺
亂岡臺 東雙墩臺 東坡頭臺
寧遠衞地方
界首臺 營盤山臺 東嶺臺 史家山臺
曹家山臺 龐家山臺 金家山臺 楊家山臺
土煙臺 乾溝臺 鹽場河臺 架礮山臺
李家墳臺 七里坡臺 四里河臺 青墩臺
吳英嶺臺 乾柴嶺臺 長嶺臺 五里河臺
古墳堆臺 薛嶺臺 皂隸山臺 徐家山臺
臭柳河臺 賴家橋臺 蔡家山臺 朱家窪臺
青石嘴臺 東界臺
錦州城地方
七里河西臺 七里河東臺 杏山西臺 觀察山臺
劉習臺 夏榮臺 黃土嶺臺 姚鐵屯臺
張達子莊臺 石門臺 熊林莊臺 淩河東臺
趙成莊臺 何指揮莊臺 紫荊山臺 邵木莊臺
韭花山臺
義州衞地方
石家堡臺 戚家臺 王謙臺 松林臺
泥河臺 娘娘廟臺 忤頭山臺 黃真臺
廣寧城地方
興安堡臺 遭王鋪臺 窩堝鋪臺 土煙臺
榆林鋪臺 新鋪臺 潘釗鋪臺 宋家屯臺
鵝食屯臺 佃戶屯臺 四塔鋪臺 壯鎮鋪臺
二十里鋪臺 于家莊臺 十里鋪臺 接官廳臺
青雲臺 單英臺 十里鋪臺 井家臺
二十里鋪臺 火燒橋臺 東空臺 潮溝鋪臺
雙樹臺 雙樹東空臺 茨榆堝臺 三里橋臺
右屯衞地方
黑林莊臺 張禮堡臺 沙堝鋪臺 七里小灘臺
榆林鋪臺 遭王臺 石橋臺 山西臺
山頂臺 站北臺 山後臺 土臺
鎮武堡地方
老鴉莊臺 腰站臺 接興臺 倒橋臺
西頭臺 楊遇春臺 火興臺 東頭臺
龍灣臺 清泉鋪臺 平洋橋臺 高橋鋪臺
轉灣臺 高墩鋪臺 七里溝舊臺 三里橋臺
太平山臺 七里溝臺 三岔河北岸臺河灣煙墩臺
河灣鋪臺 河墩舊鋪臺 橫濠臺 湖背臺
海州衞地方
土河鋪北空臺土河鋪南空臺三里橋臺 西雙屯臺
景旗屯臺 上壩臺 一壩臺 牛莊東空臺
牛莊西空臺 五里墩臺 響水溝臺 張家灣臺
遼陽城地方
五棵樹臺 中橋臺 大閭山臺 小閭山臺
高橋臺 甘橋臺 湯池臺 向家窪臺
白廟兒臺 八棵樹臺 孤樹臺 土煙臺
三道壩臺 高五堡臺 北團山空臺 虎皮營
板橋鋪臺 哈莊臺
瀋陽衞地方
殷孫兒臺 鮑家臺 鈕三官臺
蒲河地方
古城臺 黃隆孫臺 北煙臺 北界臺
王延壽小臺
懿路地方
泥溝臺 甘溝臺 正家墩 寒坡嶺墩
北新墩
汎河地方
李倫臺 舊服臺 孫家廟臺 甘溝臺
南腰臺
鐵嶺衞地方
老虎衝 姚家窪臺 五里墩 陸家墩南空
陸家墩北空
中固地方
青水溝臺 沙河臺 冷飯臺 城南大路臺
開原城地方
四里莊臺 葉華清臺 南窪臺 團山兒臺
險山堡地方
路臺無
金州衞地方
路臺無
復州衞地方
古城鋪 欒石臺 麻河鋪 沙河鋪臺
龍王山臺 八家鋪臺
蓋州衞地方
迷鎮山臺 孛羅山臺 觀稼山臺 青涼山臺
青泉山臺 五十寨山臺 黑塔山臺
○路河
自廣寧東制勝堡起至海州東昌堡凡一百七十里先年海運於東昌堡南十八里布花堡由路河通運至廣寧今制勝堡東下卸軍民商販亦便且盤山東三站每霖雨河水泛溢常阻軍馬策應正統間遼東都督巫凱奏築沿河堤岸為長廣道河水通行自海運罷河道多淤塞嘉靖四年巡撫張連奏請濬治委管屯都司韓承恩起調定遼海蓋等衞夫丁挑挖旋復淤塞四十一年兵部侍郎葛縉以邊牆一時難於迄工奏准修路河通舟楫搤虜不得入犯四十二年巡撫王之誥委閑住總兵羅文豸動支奏請銀兩起調定遼廣寧海州等衞軍夫挑挖河深一丈闊二丈三越月工完按路河先年止通舟楫今專制虜必河水深流不竭始稱地險考廣寧一帶路河水自境外羊腸河經鎮武堡高橋鋪由鐮刀湖入海沙嶺一帶路河自三汊西潮河亦流高橋鋪入鐮刀湖二水合流惟沙嶺居中地形高多沙河易淤議者欲相地形稽先年長廣道備築泊岸更設閘幾處時其收洩庶河道不淤河水不涸邊防既固水利且興霖雨有泊岸緩急便於軍馬否則挑挖雖勤無補障塞徒重勞民力虛糜錢穀已爾此設險樹防者宜詳察焉
○永利閘
瀋陽城西北平虜堡南河一道弘治十七年建永利閘一座于河東南在今永利閘臺邊長川臺軍閘水以搤虜騎不得渡河犯腹裏瀋陽等處閘高一丈五尺闊二丈五尺閘東南到瀋陽城三十里去本堡三里離邊一十三里先是虜寇時常入犯建前閘閘成河水積聚深盈有警瀋陽人馬或自望平臺策應或自小黑林臺策應或自閘邊臺策應水阻其前兵躡其後合城堡為援多得奇功考河源自懿路三岔兒堡東經流蒲河城南凡八十里為邵家河水深闊順長歷三十里西為望平臺河水淺窄虜輒自此衝突腹裏議者遂建閘其間取去城堡近便易於瞭守將河水閘住不令通行閘下水既深盈從閘板口下順西流歷鎮遠堡至遠夷臺水口出境入遼河閘之北止平虜堡倒塔兒王指揮四五屯各有臺圈堪以保障其腹裏居民春夏秋三時賴閘阻搤及冬收斂入城共保萬全年久閘壞虜入犯如走平地往歲嘗猝至瀋陽城西搶掠無所禦地方官民每欲修復以工費浩大因循而止嘉靖四十四年夏四月巡按李輔按其地詢察機宜以瀋陽此閘係要害不可廢亟行分守右參議張邦土查議興修屬瀋陽備禦官郭承恩經歷陳宰督完新石閘一座基址仍舊經畫綜理多昉南閘河之制視昔則堅久矣閘口向西高闊如舊閘河身橫過五丈二尺兩岸各砌馬頭一座入河身二丈順長三丈五尺中為閘門一丈二尺物料用大石九百塊每塊長六尺厚一尺五寸闊二尺每塊用鐵銀錠二箇共用一千四百四十箇每箇鐵重七斤石灰六百石用油和抿縫閘板用松木枋十塊通計用銀一百二十兩有奇
◆兵政志 【 軍器糧賞附】
遼東之軍以十計之大抵八分操備而以其二供屯種鹽鐵之務在昔盛時武士奮擊稱雄長於各鎮者凡以戶有餘丁丁有餘力故軍儲之粟可支半年武庫之器積至朽蠹而在操者又給以幫丁終歲徒手飽食欲滿意足得以養其矯健之氣而逞其戰鬬之心今則死徙將半屯種荒蕪不耕鹽鐵逋負屢歲而操軍皇皇焉日謀朝夕之不暇矣且尺籍雖存乃按而數之不足十之六七可勝歎哉可勝歎哉余姑存其額如左以備一方戎制之考焉
遼東都司定遼中等二十五衞安樂自在二州招集馬軍七萬三百一十八步軍三萬七千四百九十五屯軍一萬八千六百三鹽軍一千一百七十四鐵軍一千五百四十八
定遼中衞
馬軍一千四百四十 步軍七百九十
屯軍一千一百一十九 鹽軍五十一
鐵軍三十九
定遼左衞
馬軍一千三百三十 步軍一千五百九十一
屯軍一千二百七十二 鹽軍六十三
鐵軍一百一十八
定遼右衞
馬軍一千三百二 步軍一千一百六十七
屯軍九百九十一 鹽軍五十三
鐵軍一百三十二
定遼前衞
馬軍一千三百五十五 步軍八百八十六
屯軍一千四十一 鹽軍七十
鐵軍九十
定遼後衞
馬軍一千四百九十七 步軍八百四十二
屯軍一千三百三十五 鹽軍七十一
鐵軍一一百一十七
東寧衞
馬軍二千四百八 步軍二百三十二
屯軍四百九十四 鹽軍四十八
鐵軍七十
遼陽招集
馬軍六千五百五十二
海州衞
馬軍一千五百 步軍三千八百七十
屯軍一千二百一十二 鹽軍四十四
鐵軍六十九
海州招集
馬軍一千一十
蓋州衞
馬軍五千一百九十六 步軍六百七十八
屯軍一千八百四十二 鹽軍七十一
鐵軍七十八
復州衞
馬軍一千三百六十八 步軍三百
屯軍一千二百五十三 鹽軍六十二
鐵軍七十一
金州衞
馬軍一萬七千三十二 步軍五百
屯軍二千一十七 鹽軍六十六
鐵軍六十
廣寧衞
馬軍九百五十九 步軍一百三十五
屯軍四百 鹽軍三十五
鐵軍八十八
廣寧中衞
馬軍七百六十八 步軍二十
屯軍三百一十九 鹽軍三十
鐵軍五十九
廣寧左衞
馬軍九百七十八 步軍二百一十五
屯軍一千二百二十八 鹽軍四十四
鐵軍七十四
廣寧右衞
馬軍一千七十九 步軍一百三十五
屯軍五百四十三 鹽軍三十九
鐵軍七十二
廣寧招集
馬軍二千三百四十七
義州衞
馬軍二千一百五 步軍一千二十一
屯軍四百二十四 鹽軍五十四
鐵軍三十一
廣寧後屯衞
馬軍一千四百五十五 步軍六十五
屯軍四百二 鹽軍三十一
鐵軍二十七
廣寧中屯衞
馬軍一千三百 步軍一千五百
屯軍一千二百五 鹽軍二十四
鐵軍五十四
廣寧左屯衞
馬軍一千六十五 步軍一千四百九十二
屯軍七百四十八 鹽軍四十一
鐵軍三十六
廣寧右屯衞
馬軍三百五 步軍一百
屯軍五百四十二 鹽軍四十八
鐵軍二十五
廣寧前屯衞
馬軍二千四百八十四 步軍一千九百三十四
屯軍六百 鹽軍二十八
鐵軍九十六
寧遠衞
馬軍三千五百八十 步軍二千六百三十五
屯軍二百二十五 鹽軍六十八
鐵軍四十九
瀋陽中衞
馬軍三千一百一十九 步軍三千八十九
屯軍三百八十二 鹽軍五十
鐵軍五十五
瀋陽招集
馬軍二千四百五十四
撫順招集
馬軍一千二百一十八
鐵嶺衞
馬軍三千二百五十 步軍一千四十二
屯軍一百八十五 鹽軍五十五
鐵軍三十二
鐵嶺招集
馬軍一千八百
三萬衞
馬軍六百六十 步軍一百一十六
屯軍三百九十五 鹽軍五十一
鐵軍五十四
遼海衞
馬軍七百八十一 步軍二百三十八
屯軍三百七 鹽軍四十一
鐵軍五十一
開原招集
馬軍一千一百
按諸衞賦役甚繁而戶口甚約如前屯一衞戶止三百五十而兵政馬步屯鐵鹽軍乃數倍之何哉蓋戶口自今之見在而言消乏則不容於不覈軍籍自原昔之開設而言舊額則不容於不存是以二志有多寡之異舉一衝而他衞可知矣即是以觀則戶數之消誠可慨歎而軍籍之虛實當深慮也
安樂州
馬操二百六十一
自在州
馬操三百九十六
按二州操數是以見在而言若稽其昔數亦倍之但原係歸服之人故不與定額者同紀
廣寧總鎮府部下兵七千四百八十四係廣寧定遼金復蓋海等衞并招集出
遼陽副總兵部下兵四千九百八十六係定遼復蓋等衞自在州并招集出
開原參將部下兵四千八百八十九係三萬遼海金州等衞安樂州并招集出
險山參將部下兵二千五百俱係新募
海蓋參將部下兵三千三十八係海蓋定遼等衞并招集出
錦義參將部下兵二千九百六十三係義州後屯二衞并招集出
寧前參將部下兵一千三百七十七係寧遠復蓋等衞并招集出
河東遊擊部下兵三千俱係招集
河西遊擊部下兵三千係定遼金復蓋海等衞出
鎮武遊擊部下兵二千五百係各營選拔
寧前遊擊部下兵二千一百係各營選拔
前屯備禦城堡兵四千七百五十六係前屯金州等衞并招集出
寧遠備禦城堡兵三千七百四十四係寧遠復州等衞并招集出
錦州守備城堡兵五千七百係中屯左屯二衞并招集出
義州備禦七堡兵二千四百五十九係義州後屯金州等衞并招集出
鎮夷守備六堡兵三千五百一十七係廣寧等衞并招集出
右屯備禦兵三百係右屯衞出
西平備禦四堡兵二千三百九十九係金復蓋海等衞并招集出
海州備禦城堡兵一千四十四係海蓋等衞并招集出
長安備禦四堡兵一千六百九十七係定遼等衞并招集出
長勇備禦三堡兵一千九百五十八係定遼等衞并招集出
瀋陽備禦城堡兵一千五百七係瀋陽衞并招集出
蒲河備禦城堡兵一千六百四十九係瀋陽衞并招集出
懿路備禦城堡兵一千六百七十四係鐵嶺金州等衞并招集出
汎河備禦城堡兵一千四百八十四係鐵嶺金州等衞并招集出
鐵嶺備禦城堡兵一千四百三十六係鐵嶺金復等衞并招集出
中固備禦城堡兵一千六百二十一係金州衞并招集出
開原備禦九堡兵三千六百三係三萬遼海金州等衞并招集出
撫順備禦城堡兵一千七百七十一係瀋陽衞并招集出
清河守備七堡兵四千二百七十七係定遼等衞并招集出
靉陽守備十一堡兵四千係定遼復蓋等衞并招集出
金州守備城堡兵一千六百四十六係金復等衞出
按籍馬步幾十萬而二千里營閫鱗次制亦稱雄歲戊午以來災沴疊見人物彫殘逃故者十有三四是以營伍空虛守禦不支坐見虜馬日剽大道直犯鎮城而無忌矣然則計將如何亦曰議撫治之宜嚴勾補之令而已蓋軍之流者大率不出本鎮而東南山其逋逃藪也各該地方官員能因其防胡詰細之間效團堡之法分主客之戶各隨所在而籍其去留則清稽默寓窮荒皆知數之人一遇下令追捕可按籍而索矣而營衞之間復開以自新宥其積負還營著伍糧餉及時如是而流移不懷井邑不思未之有也
○軍器
遼東都司定遼中等二十五衞歲造頓項盔三千五百二十頂甲三千二百副腰刀三千五百二十把弓連弦一千八百張箭一十萬五千六百枝撒袋一千七百六十副圓牌舊制每衞季造二十面邇來營伍不用
定遼中衞
頓項盔一百六十頂 甲一百二十副
腰刀一百六十把 弓連弦八十張
箭四千八百枝 撒袋八十副
定遼左衞
頓項盔八十頂 甲六十副
腰刀八十把 弓連弦四十張
箭二千四百枝 撒袋四十副
定遼右衞
頓項盔八十頂 甲六十副
腰刀八十把 弓連弦四十張
箭二千四百枝 撒袋四十副
定遼前衞
頓項盔一百六十頂 甲一百二十副
腰刀一百六十把 弓連弦八十張
箭四千八百枝 撒袋八十副
定遼後衞
頓項盔一百六十頂 甲一百二十副
腰刀一百六十把 弓連弦八十張
箭四千八百枝 撒袋八十副
東寧衞
頓項盔一百六十頂 甲一百二十副
腰刀一百六十把 弓連弦八十張
箭四千八百枝 撒袋八十副
海州衞
頓項盔一百六十頂 甲一百六十副
腰刀一百六十把 弓連弦八十張
箭四千八百枝 撒袋八十副
蓋州衞
頓項盔一百六十頂 甲一百六十副
腰刀一百六十把 弓連弦八十張
箭四千八百枝 撒袋八十副
復州衞
頓項盔一百六十頂 甲一百六十副
腰刀一百六十把 弓連弦八十張
箭四千八百枝 撒袋八十副
金州衞
頓項盔一百六十頂 甲一百六十副
腰刀一百六十把 弓連弦八十張
箭四千八百枝 撒袋八十副
廣寧衞
頓項盔八十頂 甲六十副
腰刀八十把 弓連弦四十張
箭二千四百枝 撒袋四十副
廣寧中衞
頓項盔八十頂 甲六十副
腰刀八十把 弓連弦八十張
箭二千四百枝 撒袋四十副
廣寧左衞
頓項盔八十頂 甲六十副
腰刀八十把 弓連弦四十張
箭二千四百枝 撒袋四十副
廣寧右衞
頓項盔八十頂 甲六十副
腰刀八十把 弓連弦四十張
箭二千四百枝 撒袋四十副
義州衞
頓項盔一百六十頂 甲一百六十副
腰刀一百六十把 弓連弦八十張
箭四千八百枝 撒袋八十副
廣寧後屯衞
頓項盔一百六十頂 甲一百六十副
腰刀一百六十把 弓連弦八十張
箭四千八百枝 撒袋八十副
廣寧中屯衞
頓項盔一百六十頂 甲一百六十副
腰刀一百六十把 弓連弦八十張
箭四千八百枝 撒袋八十副
廣寧左屯衞
頓項盔一百六十頂 甲一百六十副
腰刀一百六十把 弓連弦八十張
箭四千八百枝 撒袋八十副
廣寧右屯衞
頓項盔一百六十頂 甲一百二十副
腰刀一百六十把 弓連弦八十張
箭四千八百枝 撒袋八十副
廣寧前屯衞
頓項盔一百六十頂 甲一百六十副
腰刀一百六十把 弓連弦八十張
箭四千八百枝 撒袋八十副
寧遠衞
頓項盔一百六十頂 甲一百六十副
腰刀一百六十把 弓連弦八十張
箭四千八百枝 撒袋八十副
瀋陽中衞
頓項盔一百六十頂 甲一百六十副
腰刀一百六十把 弓連弦八十張
箭四千八百枝 撒袋八十副
鐵嶺衞
頓項盔一百六十頂 甲一百六十副
腰刀一百六十把 弓連弦八十張
箭四千八百枝 撒袋八十副
三萬衞
頓項盔一百六十頂 甲一百六十副
腰刀一百六十把 弓連弦八十張
箭四千八百枝 撒袋八十副
遼海衞
頓項盔一百六十頂 甲一百六十副
腰刀一百六十把 弓連弦八十張
箭四千八百枝 撒袋八十副
按舊制弓矢戈矛之外設有圓牌雜於五兵可以護身殺敵國初準古以製飾以采色繪以獸面滾舞有法刀刃隨之若進退合度起伏得宜不惟刀之上砍人身下砍馬足而采色獸面之滾舞動躍足以驚辟虜馬其利莫大焉議者乃謂牌徒累人不足為用因而廢置是蓋未知教習之法敢於自用者也豈牌之不可以用哉況今步卒實多各營將領擇令通曉跳牌官旗以大七星閃馬牌等法教演而習熟之終當大有所益至於射堅及遠守險制突非弩不克自古已然惟遼少用是為未備丙午以來京局亦多頒下奈庸流將士不能效用且廢棄焉是為可慨亟宜每隊立弩手數人先以諸葛弩教之而大弩當可漸習矧樓堞之間守禦最無可恃者今遼也尤以博考成法教演諸弩於上以待不虞則牀子成澶州之捷神臂效穎邑之靈亦可企及茲因圓牌之不當廢而併及之
·原降神器
遼陽
銅大將軍四 銅二將軍四
銅三將軍四 銅碗口銃一百一十一
銅佛郎機三十七 鐵佛郎機一百九十六
神鎗二百九十六 快鎗三百二十
海州
三將軍銃共三十八 佛郎機八
神鎗一百
蓋州
三將軍六 碗口銃一十二
快鎗一百四十
復州
碗口銃一十二 鐵銃一十五
佛郎機二 鐵礮一十二
手銃六
金州
大將軍八 二將軍八
三將軍六 碗口銃一百三十八
手把銃六十三 佛郎機二
快鎗一百四十六
廣寧
銅大將軍一 銅神礮一
銅馬腿礮四 銅十眼礮六十
銅佛郎機三百八十 鐵佛郎機三百八十六
神鎗二百六十六
義州
銅三將軍五 銅碗口礮二十
銅佛郎機二十二 鐵佛郎機三十四
神鎗六十九 快鎗一百六十五
錦州
銅三將軍四 銅信礮一十二
銅鐵佛郎機八十六 神鎗四十九
右屯
銅碗口礮五 銅碗口銃一十二
鐵礮二十 快鎗四十八
前屯
銅三將軍六 鐵三將軍三
銅碗口礮八 佛郎機二百一十四
神鎗三十四 快鎗八百
寧遠
銅三將軍八 鐵三將軍四
馬礮一十四 銅佛郎機一十五
神鎗四十二 快鎗七十九
瀋陽
二將軍一 佛郎機二十四
神礮七十四 銅銃二百八十三
神鎗五十五
鐵嶺
碗口礮六十 佛郎機二十八
抓郎機五 神鎗三十九
開原
銅三將軍四 銅佛郎機九
抓郎機一十五 神鎗一百九十三
·新製火器
九龍礮 聲震撼山力能殞眾嘉靖丙午巡按南京張公鐸因北虜至遼東鑄此以振軍威
連珠鎗 一容十子於內十發百彈齊飛賊雖鐵騎如雲率皆斂避嘉靖甲子巡撫石首王公之誥見虜恆恃眾特造以制奔衝
千里銃 形簡勢迅一發洞中兵官對敵馬步俱宜嘉靖乙丑巡按江西李公輔製發各營
海州官鑄拐子鎗一百把 指揮俞岳同官生居民鑄大把銃四百座
蓋州官鑄一把連礮二桿 牛角礮一桿 鐵礮三百一十六位快鎗一百四十五桿 指揮潘鳳翼自處鐵炭鑄碗口礮一百六十位 原任遊擊李澍守備陳善指揮文光合處鐵炭同潘鳳翼前項餘鐵九百斤鑄碗口礮二百七十三位
復州官鑄鐵礮三百三十五位 快鎗一百二十八桿
金州官鑄鐵礮三百四十五位 快鎗二百五桿
義州官鑄神器一百六十五位 快鎗一百六十五桿
右俱嘉靖三十九等年大虜侵犯南衞官民驚恐增置守城
○糧賞
遼東一鎮官軍共計九萬八千三百五十一員名每旗軍一名月支米一石歲支米一十二石千戶以下每官一員月支米二石歲支米二十四石指揮以上每官一員月支米三石歲支米三十六石閏各照支歲以上六月支米下六月折銀每米一石折銀二錢五分地方荒歉加折或倍後不為常旗軍月支外有年例賞賜綿布四疋綿花一斤八兩折銀九錢歲冬支給鹽鐵屯軍俱同官員月支外各照品級石數折鈔每米一石鈔銀四分五釐是為俸銀歲二季關支守哨墩軍出哨夜不收艱苦迥異歲冬頒給衣鞋公差廩米客兵糧料各因其職務大小戍守遠近而為豐減之宜操馬七萬三百一十八匹春支料豆日計三升小月則扣冬支折色每豆一斗折銀二分自季冬朔至三月終馬各給草日支一束驛馬關支准是驢頭有差
薛子曰夫天下雖安不可忘志武事宇內皆然況邊圉乎以遼志考之士馬則眾紀律則嚴防守則備是故上為天子張威靈而下讋戎醜其或內地他鎮有警則檄之以壯大軍往能奏膚豈獨其勇力然哉亦悅義焉爾然頃者驕悍悖逆甘心大戮夫可以義驅之於外而反為逆於內能併力以赴王難而反自作難誠非獨其人之罪也撫之少恩御失其道蓋有執其咎者吁可以鑒矣
◆馬政志 【 太僕苑馬二寺事】
會典載國初遼東馬四十萬匹與陝西等處並稱蕃庶營五驛傳之資胥此焉給故特設苑馬寺以經其收養之宜設行太僕寺以稽其登耗之數制無不修政無不舉矣乃者諸務廢弛而官為虛設監苑之畜不盈數百何以待用驛傳姑無論也今營伍有之乃督責軍人科斂丁口終年買補舉族怨嗟夫朝廷馬政付之於官地方應用取之於民弊可勝道哉弊可勝道哉余故著其本末如此俾後之塞淵君子得藉以審其廢興之故而施其考牧之政焉
遼東行太僕寺設於洪武年間專為提督點視孳生馬匹歲久籍湮不知於何年月止將操馬點閘印烙孳生等事漫不相關今本寺專掌闔鎮官軍操馬嘉靖十六年以前扣計五萬五千一百九十八匹嘉靖二十年以後扣計六萬七千五百二十四匹嘉靖四十年迄今扣計七萬三百二十八匹遵照成化十四年兵部尚書余子俊題准歲四月十月二次奉敕按行各該營衞點視比較瘦弱者督令餧養倒失者責限賠償軍職官員作弊及抗違者輕則量情發落重則指實奏治守備分守以上官號令不嚴所部官軍損失馬匹數多者亦併參奏鎮守等官不得故相阻撓以致誤事年終通將臕壯瘦損倒失已未追補數目填寫冊本差人齎進并繳精徵文簿以備稽查驛遞等馬匹驢頭牛隻點視印烙俱同其開原撫順二城歲例召諭海西等衞夷人每進馬一匹入巿驗收開原額驗一千撫順額驗五百共夷馬一千五百匹聽候各邊城堡備禦中軍等官查將三次倒死馬匹貧軍備呈撫鎮衙門准給關領赴寺印烙騎操樁棚銀兩成化十三年七月撫寧侯朱永奏稱團營官軍騎操馬匹酌量馬隊官軍朋合出銀買補每年以六個月為準按月都指揮指揮出棚銀一錢千百戶鎮撫出銀七分旗軍出銀五分倒死馬主都指揮出樁銀三兩指揮出銀二兩五錢鎮撫出銀二兩旗軍出銀一兩五錢走失被盜各加五錢備行本寺遵依通行各邊城堡照等逐歲徵收解送廣庫聽候貼併買馬支用接因地方荒歉拖欠實多嘉靖三十七年總督撫按衙門會議題准三十六年以前拖欠棚銀盡數蠲免樁銀係三十五年以前者姑暫停徵三十五年以後照舊追收貯庫以備凑買馬匹近奉咨案將樁棚銀兩立為勘合體式通行守巡兵備等道苑馬太僕二寺各照分管地方如式刊刻人給一道填註本軍姓名營隊衞分馬匹毛齒及領馬年月凡遇馬匹倒死照例填寫樁銀數目發該營追徵類解貯庫
遼東苑馬寺設於永樂四年原轄昇平新呂遼河長平安巿永寧等六監每監各屬四苑共苑二十有四苑之曰甘泉安山河陰古城者昇平監所屬也曰夾河龍臺耀州駝山者新呂監所屬也曰黃山沙河馬鞍石城者遼河監所屬也曰平川新安廣安平山者長平監所屬也曰南豐高平長川名山者安巿監所屬也曰復州龍潭清河深河者永寧監所屬也後裁去監五苑二十有二年月無稽苑址莫考惟於草場開註地畝所隸見有平川等一十二苑之稱今本寺見屬永寧一監清河深河二苑原額恩軍四百六十戶草場地在平川等一十二苑者三千七百六十二頃一十七畝三分在東山者一千四百九十九頃共五千二百六十一頃有奇嘉靖丁酉本寺卿馮時雍點視二苑見牧兒騍種馬并駒騾僅二千九百二十有七不及陝西下苑馬數奏照陝西下苑事例定擬兒騍種馬四千清河苑二千一百深河苑一千九百以為額數將本苑各戶軍餘每五人共攢一槽領養騍馬四匹搭配兒馬一匹各照本伍夥蓋廠房自十月至三月俱攢槽餧養四月以後日出撒放日入收回撥與餘丁五名貼養遇有倒失虧駒十人均派賠補種馬齒老殘疾瘦損飄沙及駒子短促縮小俱各估計時值准其賣銀納官騍馬寬以間歲追徵一駒兒騍毛色填附季報馬駒二歲另撥他戶四季點查虧駒者徵銀一兩五錢貯庫聽本寺總類相應并前項銀兩如式收買四尺以上兒騍馬匹用足額數永為種本給牧孳生倒失者照匹追補送寺印烙發寺收牧凡遇操遞貧軍告准領馬及緊急聲息取用到監除種本不得輕易動用隨將合應馬匹唱名俵給一應比較點報各註舊管新收開除實在其年終具冊送部并繳精徵咸如例焉
平川等一十二苑草場頃畝四至
平川苑四百六十三頃四畝七分東至大山西至官路南至高平苑界北至五十寨大山
新安苑五十八頃八十九畝東至蝦蟆湖路西至朱惠家門前河南至郭清屯北至劉簡文官地
廣安苑七十五頃九十七畝七分東至官路西至海南至深河北至五十寨
平山苑一百五十六頃七十八畝東至賀家山西至巷兒口南至牛心山北至平山
南豐苑四百九十二頃八十七畝東至平川苑界西至官路南至馬場佃北至平川苑界
高平苑五百五十頃四十三畝東至石門西至南豐苑界南至木頭河北至平川苑界
長川苑二百五十七頃一十四畝東至高平苑界西至官路南至臺上屯北至南豐苑界
名山苑五百三十八頃二十四畝五分東至皂角灣西至官路南至地界北至胡良屯
復州苑一百八十二頃三十一畝東至陡坡西至駱駝山劉禿八田南至尖山北至聶景隆等田
龍潭苑二百七十頃東至官路西至小山坡南至泉水寨北至清河苑界
清河苑四百五十六頃七十二畝東至官路西至孫家莊南至瞭高山北至深河苑界
深河苑二百二十六頃四畝四分東至官路西至海南至清河苑北至廣安苑界
東山草場一千四百九十九頃係嘉靖二十二年苑軍李得海等因本監草場水灙沙壓不敷種牧查得東山石?旋城一帶荒蕪草甸告蒙本寺卿張鏊行委武舉李師皐監正王卿各親詰踏丈得共一千四百九十九頃備由具呈撫按衙門會本題准將前項草場俱給永寧軍餘牧種
太僕卿劉柰曰自十乘啟戎三駟料敵國之大事恆必由之馬政之所由來也尚矣我朝制兼前代內地則牧之民邊地則牧之官有太僕以時簡閱有苑馬以專孳生點驗有印稽考有簿芻牧有場宜乎馬之蕃息視昔有加而今則不然良由孳生減於大侵之後額數虧於虜犯之頻無惑乎充廄寡良而雲伍錦羣之不復覩于今日也雖然存乎其人焉爾人存則政舉司戎馬之計者其尚加之意哉
全遼志卷二
●全遼志卷三
職官志
選舉志
◆職官志
設官分職以為民也遼介在東西二虜之間民所疾苦者莫急於邊事故制詔搢紳法度之臣以振紀彈壓而列介冑羆貅之將以奮武震驚大要以固圉而晏民他所綜理者十二三耳然自郡縣之制罷而衞所之權專窮簷編戶不識龔黃召杜之政而矯健之吏侵漁蒸庶者分布而橫出悲夫悲夫故善治者操吏而逸民斯庶乎其可也志職官俾覽者知審所施焉
巡撫
巡按
戶部郎中
鎮守內宦
分守內宦
鎮守總兵
分守道
分巡道
寧前兵備
開原兵備
遼東行太僕寺少卿
苑馬寺卿
駐劄遼陽副總兵
參將五員
遊擊五員
遼東都司三員
都司經歷司
都司斷事司
○巡撫 【 永樂年間設立】
李濬樂安人副都御史
李純雲南人副都御史
王翺見宦業
寇深唐縣人副都御史
劉廣衡安福人副都御史
程信見宦業
袁愷河南人僉都御史
胡本惠江西人副都御史
滕昭見宦業
張岐直隸興濟人僉都御史
彭誼見宦業
左鈺直隸阜城縣人僉都御史
馬文升見宦業
劉潺彰德人副都御史
陳鉞直隸獻縣人副都御史
王宗彝見宦業
徐貫浙江淳安人副都御史
張岫山西安邑人副都御史
張玉直隸吳橋人副都御史
陳瑤廣西人僉都御史
韓重山西絳州人副都御史
張鼐山東濟南府人僉都御史
馬中錫見宦業
鄧璋涿州人僉都御史
劉瓛山東濟南府人副都御史
李貢太平人副都御史
王彥奇四川雲南人僉都御史
王憲山東東平州人副都御史
彭澤見宦業
袁經湖廣長沙府人僉都御吏
張貫直隸蠡縣人副都御史
張禴順天府平谷人僉都御史
李承勳見宦業
張璉陝西西安人副都御史
張雲河南信陽人副都御史
潘珍直隸婺源縣人副都御史
成文山西山陰人副都御史
周敘湖廣九谿人副都御史
王潮直隸鎮江人副都御史
呂經陝西寧州人副都御史
任洛河南鈞州人僉都御史
劉璋見宦業
劉儲秀陝西咸寧人副都御史
孫禬見巡按
董珊陝西膚施人僉都御史
盧惠直隸山陽縣人僉都御史
於敖陝西岷州人僉都御史
胡宗明直隸績溪人副都御史
李珏直隸開州人僉都御史
蔣應奎山西大同人副都御史
許宗魯陝西咸寧縣人副都御史
江東山東朝城人副都御史
蘇志皐順天府固安人僉都御史
路可由山東人僉都御史
侯汝諒見宦業
吉澄直隸開州人僉都御史
王之誥湖廣石首人僉都御史陞副都轉兵部侍郎
魏學曾陝西涇陽人僉都御史
張西銘山東濱州人僉都御史
方逢時湖廣嘉思人僉都御史
李秋順天府薊州人僉都御史
毛鋼山西太平縣人僉都御史
張學顏直隸肥鄉縣人僉都御史
周詠河南延津縣人副都御史
李松直隸順天府大域縣人副都御史
顧養謙直隸揚州府通州人副都御史
郝杰山西大同府蔚州人副都御史
鮑希顏山西路安府長子縣人僉都御史
趙耀
韓取善山東濟南府淄川縣人僉都御史
李化龍直隸長垣縣人僉都御史
張思忠直隸廣平府肥鄉縣人僉都御史
李植山西大同人僉都御史
趙楫錦衣衞籍浙江山陰縣人副都御史
李炳河南盧氏人僉都御史
○巡按 【 永樂年設兼提督學政】
周革臨川人歲貢
陸廣平臨川人歲貢
辛祐江西鉛山人進士
程可久
顧立
孔諤
賈節孫
張志文江西上饒人進士
李斌
夏能
劉潔
胡起先江西安福人進士
王
盧睿浙西東陽人進士
張觀山西代州人進士
包懷德江西進賢人進士
陳穀江西進賢人進士
張政直隸廣德人進士
張聰廣東新興人進士
郭原
邵嵩江西都昌人進士
陳詔浙江青田人進士
章杲
元亮河南湯陰人進士
羅綺見宦業
李磐山西稷山人進士
李純
陸瓛吳縣人進士
徐璟河南光山人進士
芮釗直隸寶坻人進士
丁宣
劉泓
黃綬直隸平谷人進士
李本道湖廣善化人進士
陳瓛山東東平州人進士
丁泰亨舉人
劉孜江西萬安人進士
謝燫浙江臨海人進士
邢宥廣東文昌人進士
張奎河南固始人進士
陸平舉人
桂怡浙江慈谿人進士
田景暘直隸高陽人進士
程鑑直隸開州人進士
裴斐陝西渭南人進士
楊璡山西祁縣人進士
常振山西平定州人舉人
朱暟直隸高郵州人舉人
馬震河南汲縣人進士
呂雯直隸安州人舉人
荊倫山西平定州人舉人
魏瀚浙江餘姚人進士
侯英直隸開州人進士
崔讓山西石州人舉人
李大綱
費臻直隸安州人進士
徐英直隸永平人進士
王衡山西稷山人進士
潘宣河南洛陽人進士
張偉直隸景州人進士
張鏞直隸鹽山人進士
王崇之直隸滑縣人進士
楊徽河南河內人進士
強珍見宦業
唐鼐河南安陽人進士
馬隆河南鞏縣人進士
劉瓚直隸清苑人進士
張西銘雲南寧州人進士
王嵩見宦業
王紳陝西安化人進士
陳寬直隸新河人進士
周宗河南裕州人進士
賈錠河南安陽人進士
宋鑑山西陽城人進士
李善見宦業
樊祉河南胙城人進士
張天衢直隸高陽人進士
王和直隸遷安人進士
郭庸直隸遷安人進士
羅賢山西清源人進士
張隆山東夏縣人進士
車梁山西石州人進士
閭潔陝西涇州人進士
王獻臣錦衣衞人進士
余濂江西都昌人進士
楊滋直隸定興人進士
邢昭順天府三河人進士
沙鵬直隸江都人進士
趙應龍直隸衡水人進士
寧溥直隸山陽人進士
汪賜浙江仁和人進士
劉大謨見宦業
常在山西榆次縣人進士
劉成德見宦業
張文明見宦業
王金直隸涿鹿中衞人進士
高越見宦業
葛檜見宦業巡撫復姓孫
楊百之萬全都司籍進士
鄭本公見宦業
郭登庸山西山陰人進士
王正宗見宦業
劉訒河南鄔陵人進士
張問行直隸內黃人進士
王重賢直隸交河人進士
朱孔陽直隸河間人進士
謝蘭山西代州人進士
李鏞山西曲沃人進士
楊行中順天府通州人進士
常時平見宦業
曾銑見宦業
王珩直隸交河人進士
史褒善直隸開州人進士
喬祐河南洛陽人進士
段承恩雲南晉寧州人進士
胡文舉福建閩縣人舉人
胡汝輔山西石州人舉人
賈大亨浙江上虞人進士
劉廷儀太醫院人進士
張鐸見宦業
李廷松直隸安肅人進士
史載德直隸任丘人進士
徐洛河南許州人進士
趙孔昭直隸邢臺縣人進士
鐵鯨浙江慈谿人進士
溫景葵見宦業
王光祖直隸魏縣人進士
陳瓚直隸獻縣人進士
嚴杰浙江烏程縣人進士
周斯盛見宦業
陶應龍直隸棗強人進士
史官河南洛陽縣人進士
王得春山西安邑縣人進士
楊柏河南歸德人進士
黃襄福建南安人進士
李輔江西進賢縣人進士
李叔和直隸徽州府人進士
蔡應揚湖廣麻城縣人舉人
楊允中順天遵化人乙丑進士
盛時選蘇州吳縣人壬戌進士
向程浙江慈谿人乙丑進士
朱文科福建莆田人舉人
趙應元陝西涇陽縣人乙丑進士
郭思極直隸人戊辰進士
劉臺江西安福縣人辛未進士
趙允昇山西代州人戊辰進士
李尚默浙江鄞縣人戊辰進士
安九域河南禹州人辛未進士
于應昌山西洪銅縣人辛酉舉人
馬允登直隸東光縣人辛未進士
洪聲遠浙江黃巖縣人辛未進士
陳登雲直隸唐山縣人丁丑進士
趙崇善浙江蘭谿縣人丁丑進士
王國弼河南祥符縣人庚午舉人
許守恩陝西涇陽縣人庚辰進士
徐元河南杞縣人庚辰進士
胡克儉河南光山縣人丙戌進士
任應徵四川閩中縣人癸未進士
李時孳陝西洋縣人舉人
周維翰直隸阜城人庚辰進士
宋興祖四川漢州人癸未進士
李思孝直隸東明人己丑進士
王業弘山東安丘人己丑進士
楊宏科浙江餘姚人丙戌進士
何爾徤山東曹州人己丑進士
○戶部郎中 【 成化丁酉設立】
王宗彝見宦業
毛泰河南蘭陽人進士
金迪錦衣衞人
王敏宣府前衞人進士
丁紳山西朔州人進士
趙仲輝山西聞喜人進士
唐錦舟四川達縣人進士
王璘湖廣黃岡人進士
王璠陝西寧遠人進士
史學應天府溧陽人進士
王卺陝西朝邑人進士
王濟河間人進士
王藎錦衣衞籍進士
劉繹山西代州人進士
徐璉直隸武邑人進士
畢璽山西高平人貢士
張偉四川內江人進士
王俸順天府三河人進士
馬應龍陝西河州人進士
張鵬福建浦城人進士
李培齡金吾右衞人進士
李淮見宦業
羅英湖廣江夏人進士
劉從學山西吉州人貢士
李騰霄山西盂縣人進士
寇天與山西榆次人進士
張承祚河南光山人進士
李欽昊直隸東安人進士
孫巨鯨陝西徽州人進士
馬敭河南上蔡人進士
尹宇南宮縣人進士
張天麟見宦業
張梯山西人進士
陳紹儒廣東南海人進士
王尚學廣西柳州人進士
王撫民見宦業
馬慎大城縣人進士
李臨陽四川江津縣人進士
王良貴寧津縣人進士
屈諫山西長治人進士
何東序山西猗氏人進士
杜鵬翔霸州人進士
麻瀛直隸宣城人進士
張守道陝西涇陽人進士
趙賢河南汝寧人進士
黃九城陝西城固縣人進士
董世彥河南鈞州人進士
蔡可賢直隸成安縣人進士
郭石山西山陰縣人舉人
丁誠山西河東運司人進士
李充實順天府玉田縣人進士
王念陝西人舉人
張崇功直隸大名縣人進士
周世科四川內江縣人進士
高自新直隸獲鹿縣人進士
趙惟卿直隸柏鄉縣人進士
趙三聘山西河津縣人進士
周文卿湖廣江夏縣人進士
王應霖順天府文安縣人進士
劉三才陝西涇陽縣人進士
韓子廉陝西涇陽縣人舉人
管學畏直隸新安縣人進士
王之彥直隸留縣人進士
王愛錦衣衞籍任丘縣人進士
○鎮守內宦 【 永樂年設嘉靖丙申廣寧失事取回廣寧監槍內宦宣德年設嘉靖己丑巡撫都御史潘珍巡按御史朱孔陽奏革】
○分守內宦 【 正統年設遼陽一員正德辛巳年革開原一員嘉靖己丑年革】
○鎮守總兵 【 洪武甲寅設立】
葉旺見宦業
馬雲見宦業
劉江見宦業
焦禮見宦業
曹義見宦業
巫凱見宦業
董興海寧伯充總兵
王宗成山伯充總兵
鄭宏武安侯充總兵
衞頴宣城伯充總兵
趙勝都督同知
歐信都督同知
緱謙見宦業
李杲陝西榆林衞人都督僉事
蔣驥定西侯充總兵
楊玉京衞人都督僉事
韓輔見人物
韓璽見人物
李璵都督僉事
楊鎮廣寧前屯衞人都督同知
郤永宣府龍門人左都督
劉淮宣府人都督僉事
楊銳南京人都督同知
李鳳鳴京衞人都督僉事
馬永見宦業
毛倫京衞人都督僉事
趙國忠見宦業
張鳳延綏人都督僉事
戴廉鎮朔衞人都督同知
李琦陝西人都督僉事
殷尚質見宦業
羅文豸廣寧右衞人都督僉事
雲冒三河人都督同知
吳瑛陝西靖虜衞人都督僉事
楊煦見人物
佟登都督僉事以三捷功陞都督同知
王治道左屯衞人都督同知
李成梁鐵嶺衞人封寧遠伯
楊紹勳廣寧前屯衞人都督僉事
尤繼先陝西綏德衞人都督僉事
董一元宣府前衞都督同知
王保陝西榆林衞人都督同知
李如松鐵嶺衞人都督同知
李如梅鐵嶺衞人都督僉事
孫守廉鐵嶺衞人都督僉事
馬林宣府蔚州衞人都督僉事
李成梁復任見前
○分守道 【 正統戊午年設遼海東寧道以山東布政司參政或參議一員總理糧儲分司設在廣寧成化乙巳都御史馬文升以廣寧既有戶部郎中改分守道於遼陽嘉靖癸亥巡撫都御史王之誥題准帶管海州遼陽瀋陽撫順靉陽各城堡邊備】
劉道山西懷仁縣人進士右參政
吳珉山西靈石縣人進士右參政
何鑑浙江新昌人進士右參政
金鍾大興縣人貢士右參議
張憲江西德興縣人進士右參政
杜整山西平陽人進士右參政
林元輔福建莆田縣人進士右參政
周綋山西陽曲縣人進士右參政
繆昌直隸吳錫縣人進士右參政
甯舉直隸新城人進士右參政
冒政直隸泰州人進士右參議
方矩雲南定遠人進士右參議
王懋中見宦業
賈恪大梁人進士右參議
許淳四川左護衞人右參議
陳琰廬陵人進士右參政
徐永河南鈞州人進士右參議
李炫直隸遷安人進士右參議
王炫山西陽城人進士右參政
閔楷直隸任丘縣人進士右參政
蔡天祐河南睢州人進士右參議
方楷直隸宿松人右參議
劉寯江西崇仁人進士右參議
陸杰浙江平湖人進士右參議
查應兆直隸長州人進士右參議
高登直隸內黃人進士右參議
趙德祐直隸盧龍人進士右參議
榮愷大興縣人進士右參議
賀府陝西渭南人進士右參議
喬祐右參議見巡按
俞憲直隸無錫人進士右參議
趙介夫直隸阜城人進士右參議
莫璿直隸薊州人進士右參議
趙世祿山西汾州人進士右參議
張廷槐萬泉都司人進士右參議
王可立直隸滁州人進士右參議
張邦土山西蒲州人舉人右參議
劉時秋竇坻縣人進士右參議
李鶚真定府人進士右參議
翟繡裳山西平陽府人進士右參議
張宗功直隸大名縣人進士右參政
王大用直隸永平人進士右參政
傅霖山西忻州人進士右參議
栗在庭陝西會寧縣人進士右布政使
荊州俊山西猗氏縣人進士右參議
韓取善山西淄川縣人進士右布政使
楊鎬河南商丘縣人進士右參政
張登雲山東寧陽縣人進士右參政
張中鴻山東滕縣人進士右布政使
○分巡道 【 正統年設分巡遼海東寧道以山東按察司副使或僉事一員專理詞訟分司設在遼陽成化乙巳都御史馬文升題准改分巡道于廣寧嘉靖庚申巡撫侯汝諒題兼兵備壬戌督視軍情侍郎葛縉奏改兼廣寧錦義河西等處兵備】
侯恂陝西白水人進士副使
袁端河南蘭陽人進士副使
許進見宦業
廖中福建順昌人進士僉事
普暉山西垣曲人僉事
鈕清浙江會稽人進士僉事
朱瓚肅寧人進士副使
劉翔直隸獻縣人進士僉事
陳寬冀州新河人進士僉事
文瑞山西介休人進士僉事
楊壽順天府涿州人進士僉事
王中浙江寧海人進士僉事
李琮泌陽縣人進士僉事
董廷臣岳陽縣人進士僉事
李貢僉事見巡撫
黃繡江西清江縣人進士僉事
許莊直隸灤州人進士僉事
楊節合肥縣人進士僉事
呂和浙江鄞縣人進士僉事
蔡芝崑山縣人進士僉事
盛儀江都人進士僉事
潘珍僉事見巡撫
許逵見宦業
魯鐸直隸撫寧人進士僉事
楊輔直隸邳州人進士僉事
王億陝西鳳翔人進士僉事
韓璒直隸高陽人進士僉事
王舜漁見宦業
趙得祐僉事見分守
景仲光河南偃師人進士僉事
熊爵河南祥符人進士僉事
沈松浙江德清人進士僉事
張九敘山西石州人進士僉事
胡諧山西安邑縣人舉人僉事
陳王道直隸滑縣人進士僉事
劉尚義山西汾州人進士僉事
趙介夫僉事見分守
桑蓁陝西西安前衞舉人僉事
陳燦湖廣巴陵人進士僉事
杜鵬翔僉事見戶部郎中
張邦土僉事見分守
董世彥僉事見戶部郎中
何棨順天府涿州人進士僉事
劉田河南南陽衞人進士僉事
賀溱山西汾州人舉人僉事
張子仁直隸無錫縣人進士僉事
蔡可教直隸成安縣人進士僉事
張崇功直隸大名縣人進士僉事
周于德河南祥符縣人進士僉事
任天祚直隸天津衞人進士副使
鮑希顏山西潞安府人進士副使
馮時泰山西汾州人進士參議
王邦俊陝西延安府鄜州人進士參議
趙壽祖江西南昌縣人進士按察使
張中鴻山東滕縣人進士按察使
黃子美江西南昌縣人進士按察使
○寧前兵備 【 嘉靖癸亥添設】
陳絳浙江上虞人進士副使
張學顏直隸廣平府人
王一鶚進士副使
任彬進士僉事
李松直隸大成人進士僉事
岳汴進士副使
劉易從進士副使
王邦俊進士參議見分巡道
傅霖進士參議
楊時譽進士僉事
蔡可賢直隸成安縣人進士參政
詹思謙進士參政
楊植陽城縣人進士副使
梁祖齡進士副使
楊位河南汝寧人進士參議
○開原兵備 【 嘉靖庚子添設金州邊備以山東按察司僉事充任癸卯改兵備開原駐劄】
黃雲見宦業僉事
賀府僉事見分守
李全四川內江人進士僉事
王顯忠直隸保定人進士僉事
朱天俸直隸□縣人進士僉事
耿隨卿直隸滑縣人進士僉事
趙宗軌直隸滄州人進士僉事
王可立僉事見分守
黃九成僉事見戶部郎中
張光漢河南武安縣人進士參議
王之弼陝西涇陽縣人舉人參議
馮顗山西高平縣人舉人僉事
賀溱山西臨汾縣人舉人副使
洪濟遠湖廣人舉人副使
靖四方河南淇縣人舉人僉事
王緘順天府文安縣人進士參政
成遜直隸長垣縣人進士參政
由禮門河南杞縣人進士副使
張稽古陝西蒲城縣人舉人副使
李承式山西大同縣人進士布政使
梁雲龍廣東瓊山縣人進士參政
蔡可賢直隸成安縣人進士參政
呂兆熊直隸柏鄉縣人進士參議
邢雲路直隸安肅縣人進士參議
杜允繼順天府霸州人進士參議
劉卿陝西興安州人進士按察使
○遼東行太僕寺少卿 【 洪武初年設管理馬政嘉靖壬戌奉敕兼管西興西寧西平鎮武等堡兵備事務】
解貫直隸撫寧縣人進士
張志益都人進士
章宣
張錫
劉鍾
周道河南鞏縣人進士
徐逵山陽人進士
李昶
苑欽直隸永年人進士
黃繡見分巡
張文河南衞窠人進士
翟敬山西猗氏人進士
李炫見分守
凌相直隸通州人進士
谷高河南祥符縣人進士
金穀錦衣衞人進士
田龍三河縣人進士
蕭海直隸江都縣人進士
謝顯江西人進士
戴繼先香河人進士
李翔直隸上海人進士
端廷赦直隸當塗人進士
楊本源陝西延安府人舉人
朱屏四川漢州人進士
趙時吉陝西鳳翔人舉人
楊金直隸當塗人進士
陳天祐山西澤州人進士
李行簡陝西乾州人舉人
劉奈江西吉安府廬陵縣人舉人
寺丞嘉靖戊申年裁革
主簿一員
○苑馬寺卿 【 永□丙戌設於遼陽弘治年間巡撫都御史張鼐奏移在苑駐劄後本寺卿李天□復奏准在遼陽嘉靖壬子撫按會題移駐蓋州不妨原務帶管金復置三衞詞訟錢糧禁革奸弊癸亥奉敕諭兼山東按察司僉事整飭兵備事務】
周騤順天府人卿
侯聚
王翺少卿
劉璉燕山人進士卿
樊英陝西臨潼人進士少卿
李溫直隸渤縣人進士卿
曹岡錦衣衞人卿
黃會江西臨川縣人進士卿
黃伯垓湖廣黃岡人進士少卿
劉濟河南郟縣人舉人少卿
王恩浙江餘姚人進士卿
梁澤陝西三原縣人進士卿
夏暹直隸丹徒縣人進士卿
劉鍾卿
趙玹福建閩縣人儒士少卿
趙文奎湖廣江陵人卿
李天賦山西交城人進士卿
舒晟江西安仁人進士卿
金冕直隸崑山人進士少卿
凌相直隸通州人進士卿
郭震山西蒲州人進士卿
侯綸見宦業
王崇慶直隸開州人進士卿
潘倣河南洛陽人進士卿
楊最見宦業
馮時雍見宦業
李珣山東清平人進士卿
歐陽席江西泰和人進士卿
李涵直隸遷安人進士卿
王世爵直隸開州人進士卿
張鏊見宦業
吳惺浙江餘姚人進士卿
張承恩保定易州人進士卿
任佐山西絳州稷山人卿
陳洙浙江上虞人進士卿
張思直隸任丘人進士卿
陳暹福建閩縣人進士卿
許應元浙江錢塘人進士卿
盧孟陽廣東南海人進士卿
劉起宗四川巴縣人進士卿
陳天資廣東饒平人進士卿
李慎福建萬安縣人進士卿
寺丞嘉靖壬子年裁革
主簿一員
○駐劄遼陽副總兵 【 天順壬午始設參將分守成化初年改分守遼陽副總兵統領在城定遼左右中前後東寧並海蓋瀋陽共九衞靉陽等城堡四十四處嘉靖己酉添設海蓋分守參將領二衞及東勝西寧等五堡咸屬之甲子撫按題准險山添設參將領鎮東鎮夷新安湯站鳳凰城等一十三堡今改分守為駐劄遼陽專管撫順清河等二十五城堡其海蓋開原二參將及鎮武瀋陽二遊擊兵馬並聽調度】
劉端分守右參將
楊璵京衞人分守右參將
施英遼海衞人始改副總兵
裴顯三萬衞人
吳瓚京衞人
韓斌見人物
羅雄遼海衞人
張澄宣府人
孫文毅瀋陽中衞人
劉祥東衞 【 衞:寧】 衞人
郭振見人物
孫成宣府人
劉暉見人物
崔賢定遼右衞人
孫文海州衞人
張銘錦衣衞人
楊鎮見鎮守
李鑑見宦業
李景良見選舉
劉大章見選舉
九聚京衞人
郝承恩義州衞人
种繼陝西人
羅文豸見鎮守
李淶見宦業
岳懋陝西人
殷尚質見鎮守
王重祿海州衞人見選舉
劉岳保定人
黑春見宦業
楊照見鎮守
馮登大寧都司人
郭江陝西榆林衞人
韓承慶見選舉
王治道錦州人
楊四畏遼陽人
李成梁鐵嶺衞陞鎮守
趙完錦州中屯衞人
楊騰錦州衞人
曹簠開原三萬衞人
傅廷勳廣寧左衞人
馬文龍廣寧左衞人
孫朝梁陝西榆林衞人
秦得倚鐵嶺衞人
姚大節廣寧衞人
祖承訓寧遠衞人
楊燮前屯衞人
張世爵鐵嶺衞人
孫守廉鐵嶺衞人
馬棟萬全尉州衞人
李如梅鐵嶺衞人
劉孔胤懷德衞人
○參將五員
分守開原參將
分守錦義參將
分守寧前參將
分守海蓋參將
駐劄險山參將
·分守開原參將 【 統領三萬遼海鐵嶺三衞一十九城堡】
胡源
孫璟
周俊見人物
佟昱開原人
崔勝見宦業
焦元
胡忠見宦業
耿賢見宦業
崔鑑勝之子
馬深見宦業
高欽東寧衞人
張廷錫前屯衞人
孫棠定遼中衞人
高雲見宦業
王道定遼右衞人
段錦
閻振見宦業
蕭滓見人物
周琮三萬衞人
孫繼祖定遼右衞人
史俊三萬衞人
趙傾葵見人物
李欽大同後衞人
楊應奇定遼左衞人
葛景嵩寧遠衞人
許策東寧衞人見選舉
郭江見副總兵
楊四畏應奇之子見選舉
李成梁鐵嶺衞人
趙應昌東寧衞人
·分守錦義參將 【 國初止設守備化成初年改參將統領義州等四衞一十八城堡】
夏通
施聚見宦業
韓斌見副總兵
施英開原人以上俱守備
施宏京衞人
林宏
王鍇見宦業
崔勝見開原參將
魯廣京衞人
李英見宦業
羅雄見副總兵
王銘京衞人
史贇京衞人
韓輔見鎮守
郭振見副總兵
胡忠見開原參將
回鵬遼陽人
崔賢見副總兵
孫文見副總兵
高雲見宦業
蕭滓見開原參將
甯寶東寧衞人
張銘見副總兵
王京保定人
李鑑見副總兵
李景良見副總兵
趙國忠見鎮守
于瓚錦衣衞人
陳鉞義州人
王朴京衞人
周益昌見人物
劉大章見副總兵
朱翰大同人
郭都廣寧人
王重祿見副總兵
張濟東寧衞人
趙承懋保定人
張元禎山東人
劉印廣寧人
杜鏜廣寧人
·分守寧前參將 【 舊設守備嘉靖丁未撫按奏改左參將分守寧前二衞轄二十五城堡】
徐府海州衞人
楊應奇見開原參將
李廣京衞人
郭世勛定遼右衞人
羅九皐遼海衞人
王濬定遼左衞人
李尚文定遼前衞人
張九思廣寧人
王治道廣寧左屯衞人
線補袞見宦業
李思忠東寧衞人
裴永勳寧遠衞人
·分守海蓋參將 【 原無嘉靖己酉御史齊宗道題准添設分守海蓋二衞轄七城堡】
武勛定遼後衞人
曹世忠陝西人
王堂山西平虜衞人
萬國陝西榆林衞人
謝廷相保定人
趙伯勳大同人
王朴東寧衞人
趙斌京衞人
·駐劄險山參將 【 嘉靖甲子年撫按題准添設管理鎮東等一十三城堡】
徐九齡海州衞人府之子
李成梁見開原參將
○遊擊五員
廣寧遊擊
瀋陽遊擊
寧前遊擊
鎮武堡遊擊
入衞遊擊
·廣寧遊擊 【 成化以前為中路協守參將弘治後改遊擊將軍】
曹廣京衞人
盛銘寧遠衞人
馬驃右屯衞人
金輔定遼右衞人
林睿定遼後衞人
佟昱見開原參將
薛澄廣寧衞人
傅瀚鐵嶺衞人
高大恩見宦業
武漟東寧衞人
史俊見開原參將
李溱廣寧衞人
劉大章見副總兵
王重祿見副總兵
王言東寧衞人
許棠開原人
閻懋官見宦業
黑春見副總兵
賈冕見宦業
王濬見寧前參將
徐九齡見險山參將
線補袞見寧前參將
趙應昌見開原參將
王有臣東寧衞人
·瀋陽遊擊 【 嘉靖癸卯年添設】
周益昌見義州參將
武漟見廣寧遊擊
王言廣寧衞人
武勛見海蓋參將
曹世忠見海蓋參將
線世祿寧遠衞人
馮登見副總兵
張濟見錦義參將
龐琦宣府人
蔣承勛義州衞人
胡堯勳廣寧中衞人
高廷齡定遼左衞人
李尚文見寧前參將
張元禎見錦義參將
劉國見宦業
徐維忠廣寧人
宿仰辰鐵嶺衞人
李成梁
李思忠見寧前參將
鍾氣完定遼前衞人
·寧前遊擊 【 嘉靖辛酉撫按題准添設其軍士於河東河西各城堡酌選以備寧遠前屯地方有警截殺】
楊照見鎮守
楊四畏見開原參將
萬國見海蓋參將
·鎮武堡遊擊 【 嘉靖壬戌督視侍郎葛縉題准添設調拔各邊堡馬步軍三千專備西平西興西寧堡等處】
倪宗堯定遼中衞人
楊維藩見宦業
陳濂萬全都司人
·入衞遊擊 【 嘉靖壬子添設】
劉大章見副總兵
王允中定遼前衞人
倪宗堯定遼中衞人
杜鏜見錦義參將
畢朝用定遼前衞人
王咨禹見選舉
○遼東都司三員 【 洪武初置定遼都衞尋改遼東都指揮使司掌印一員僉書管屯一員局捕一員】
掌印
管屯
局捕
·掌印
潘敬
劉斌見宦業
文安見宦業
周興常州宜興人
李信山西朔州人
夏通直隸桐城人
王真見宦業
畢恭見宦業
夏霖
王祥見宦業
劉英見宦業
李端
傅海定遼中衞人
白欽義州衞人
張斌前屯衞人
鄧鈺定遼前衞人
李寧寧遠衞人
崔賢
耿賢見開原參將
劉宗武東寧衞人
孫堂王道見開原參將
甯夏見錦義參將
薛澄
管昇錦州人
崔世武定遼右衞人
郭繼宗定遼右衞人
陸繼宗遷安人
劉大章
陳善京衞人
王松茂山衞人
劉通薊州人
任俊京衞人
郭世勛
王子承臨清衞人
郭九皐宣府前衞人
賈瀚直隸歸德衞人
張楫山西太原左衞人
昌壽河南衞人
趙欽直隸建陽衞人
謝廷相保定後衞人
曹勳羽林前衞人
王朴見海州參將
張子鯨大同左衞人
趙斌京衞人
王承祚河南人
洪國忠宣府人
陳言由僉書陞掌印
蘇承勛由左僉書陞掌印
馮文弼廣寧左屯衞人
徐永昌定遼中衞人
蕭汝芝鐵嶺衞人
李宗召定遼左衞人武進士
王善政蓋州衞人
郭夢徵廣寧中衞人
王印廣寧右衞人
孔東儒遼海衞人
劉應祺延慶左衞人
裴那瀚三萬衞人
薛坤牧馬所人
崔吉廣寧左衞人
曹烺南昌衞人
劉孔胤懷來衞人
趙紳留守前衞人武進士
宿應明鐵嶺衞人
·管屯
李質定遼中衞人
林勝定遼後衞人
李杲定遼後衞人
馬驃見遊擊
張璽東寧衞人
魯勳瀋陽中衞人
王孝忠定遼後衞人
李景良見副總兵
高大恩見遊擊
韓承恩定遼中衞人
俞雄遼海衞人
朱瀾金吾右衞人
王朝用定遼左衞人
周益昌見錦義參將
芮元勛羽林衞人
許策見開原參將
魯仲
仁徐枝直隸山海衞人
秦世臣萬全右衞人
鞠鍇
佟珮東寧衞人
申有爵保定後衞人
趙斌京衞人
史簡三萬衞人
郭夢徵廣寧中衞人
陳言廣寧衞指揮僉事
蘇承勛字世功號松山定遼中衞都指揮使
孔思魯海州衞人
孔東儒遼海衞人
劉恩瀋陽衞人
馮文弼廣寧左屯衞人
蕭汝芝鐵嶺衞人
楊四德定遼左衞人
張世勳係金州衞人
劉秉節東寧衞人
戴良棟三萬衞人
張三畏定遼後衞人
王汲廣寧中衞人
金尚禮鐵嶺衞人
宿應明鐵嶺衞人
郭思奇海州衞人
李惟喬寧遠衞人
伊添爵三萬衞人
張民表蓋州衞人
·局捕
何亮前屯衞人
葉廣前屯衞人
郭洪瀋陽中衞人
王宗定遼左衞人
李繼宗廣寧衞人
李溱見遊擊
魯道瀋陽中衞人
顧忠海州衞人
徐府見寧前參將
李仁威海衞人
王經京衞人
楊棟大同右衞人
韓彬宣府前衞人
李廣見寧前參將
王重祿
王允中見遊擊
劉國賓河間人
李暹武驤右衞人
崔經陝西綏德衞人
劉印見錦義參將
管儒營州後屯衞人
王元騰驤右衞人
田□□□□驤衞人
□□□號西泉鐵嶺衞都指揮使
□永昌號近城定遼中衞都指揮僉事
田永騰驤右衞人
蘇國賦鐵嶺衞人
徐永昌定遼中衞人
陶承嚳潼關衞人
王守道廣寧左屯衞人
張奇功東寧衞人
傅士忠定遼中衞人
趙之牧鐵嶺衞人
楊大觀蓋州衞人
佟起鳳定遼中衞人
李茂功高山衞人
佟鶴年定遼中衞人
張大縉永陵衞人
○都司經歷司
經歷
都事
·經歷
金鼐雲南人
張滋鳳陽人
張勣山西人
張銳直隸順天府人由監生陞大同府判
杜傑陝西延安府人由監生
王純南直隸徐州人由舉人以長史調任
李闈直隸河間府□縣人由監生
李舜民河南通許縣人由監生
劉珫直隸吳江縣人由監生致仕回籍
陳編山東宜都縣人由監生陞鞏昌府判
王言稷南直隸嘉定縣人由監生
李伯卿江西饒州府餘干縣人由監生
牛牿河南彰德府安陽縣人由監生
曾國桂虎賁衞人由監生陞遼府審理
丁時萃南直隸長洲縣人由監生
蕭玘江西南城縣人由監生以通判調任
吳繼浙江山陰縣人由監生
吳文載南直隸休寧縣人由監生陞廣西柳州府通判
·都事
楊德明雲南人由監生陞龍陽縣知縣
侯卿山西朔州人由舉人陞泗水縣知縣
楊霖山西定州人由監生
李居仁南直隸霍丘縣人由監生
陳大紀山西汾州人陞沂水縣知縣
劉寓安陝西涇陽縣人
王大友湖廣京山縣人由監生
□鈞山西正定州人歲貢監生
曾旻江西夾江縣人陞雲南蘭州同知
聞思成浙江鄞縣人由監生
秦瑤陝西固原州人由監生陞永寧知縣
夏祿直隸順天府人由監生
王淩漢山西沁州人由舉人
章乾貴州縣人由監生陞巴東縣知縣
胡軻江西陞
徐敔應天人由監生陞河南王府審理副
○都司斷事司
正斷事
副斷事
·正斷事
陳杰
米文
朱亮
劉恕陝西盩厔人由監生陞無為州知州
鄭增直隸保定人由監生陞安樂州知州
李經直隸筆序人由舉人官至知州
朱瀾直隸東光人由監生
許克愚直隸定興人由監生
閻瓛山西洛州人由監生
孫元直隸任丘人由監生陞延安府通判
王暹直隸吳橋人由監生
李元山東海豐人由監生陞鞏昌府通判
許茂林河南靈寶人監生
【 脫陞字】
雲南提舉
張實南直隸潁州人由監生
侯國
陳亭湖廣永州府人由監生致仕回籍
王樞直隸景州人由監生陞鞏昌南通判
沈希文浙江相鄉縣人由監生
連世禎福建大田人由監生
楊以□江西宜春縣人監生
·副斷事
趙祐
王昶
胡昇
劉朗河南陽武人由監生陞安肅縣知縣
蕭漢直隸衞水人由監生
胡璋湖廣襄陽人
王廷山西石州人由監生
郭鎏山西洪同人由監生
王鶴河南汝寧人由監生
李塘陝西三水人由監生
司瓛直隸清苑人由監生
梁正山西渾源人由監生陞審理正
忽雲漢富平人監生陞四川布政經歷
張繼德直隸南皮人由監生
元桐直隸泌河人由監生陞甘泉縣知縣
徐子奇直隸南皮人由監生
徐鵬廣西藤縣人由舉人
成就直隸大名縣人由監生致仕回籍
邵欽浙江仁和縣人由監生
朱塗江西樂平縣人由舉人
汝南浙江秀水縣人監生
吏目一員
司獄一員
都司儒學
教授一員 訓道二員
陰陽正術一員 醫學正科一員 僧綱司都綱副綱各一員
中軍官一員
總鎮坐營中軍嘉靖癸亥添設兵部劄付專管中軍一切戎務
守備五員
靉陽守備嘉靖初年設
韓承慶在任防禦多方建夷懾服數歲不敢犯薦推延綏鎮守總兵見副總兵
李漢見宦業
張文瀚見宦業
金州守備舊設備禦嘉靖辛亥改守備
清河守備嘉靖辛酉年新設
錦州守備舊設備禦嘉靖丁未改守備
鎮靜堡守備嘉靖庚申年新設
馬市官一員
開原馬市官永樂己酉設夷人入貢互市責其撫待關防以寓羈縻之意
備禦官十七員(各備禦先年俱撫鎮會推嘉靖丁亥巡按御史張文行奏改欽依以都指揮體統行事)
廣寧備禦
胡忠見宦業
韓承恩擒誅叛軍陳羊兒等不動聲色以安地方
前屯備禦
王相見官業
楊照
寧遠備禦
張景福嘉靖己酉虜大舉入寇景福以孤兵鏖戰援兵不至遇害撫按上其事欽賜葬銀三十兩贈都指揮子之屏陞二級
義州備禦
西平堡備禦嘉靖辛酉新設
海州備禦
韓懋功嘉靖己未北虜犯境懋功領選鋒遇賊格鬬被害甚慘巡撫侯汝諒題稱懋功之死同于王相功復過之陞三級
長安堡備禦嘉靖壬戌新設
長勇堡備禦嘉靖壬戌新設
楊維藩見宦業
開原備禦
中固備禦
鐵嶺備禦
汎河備禦
懿路備禦
袁鏜京衞人勇敢有力身披重鎧追虜對敵死于陣虜恨解其屍
蒲河備禦
瀋陽備禦
撫順備禦
瓢守清定遼前衞人嘉靖癸卯生擒賊首李散赤哈欽賞銀牌表裏陞二級未幾赤哈部落百餘人叩關獻盔甲願不犯邊清以所獻具呈鎮巡貯庫得報撫賞去自此東邊安戢數年尋以疾辭任邊人思之
江沿臺備禦嘉靖己丑巡按御史李輔題建
右屯備禦
管糧通判弘治初添設山東濟南府帶銜管糧通判二員一駐河東遼陽城一駐河西廣寧城後裁革嘉靖十四年巡按御史常時平奏復嘉靖二十六年巡按都御史孫禬題請裁革嘉靖三十八年巡撫都御史侯汝諒奏復仍舊
遼陽駐劄一員
陳應鶚福建人舉人陞萬州知州
陳嘉謨直隸欒州人舉人
雷鍾萬全都司懷來衞人歲貢監生
廣寧駐劄一員
馬斯蘭順德府人監生
張南唐山縣人舉人陞韓府左長史
周□□真定舉人
岫巖撫民一員嘉靖甲子巡撫都御史王之誥題准添設岫巖山城子駐劄
鄭孝直隸興濟人歲貢監生
鮑尚伊直隸徽州府人由進士
定遼中衞掌印指揮一員
管屯指揮一員 局捕指揮一員
經歷一員 鎮撫一員
右中前後四千戶所掌印千戶各一員
管屯千戶各一員
掌印各百戶 鹽場百戶
鐵場百戶 帶管馬驛百戶 【 鞍山】
倉大使一員 副使一員 【 裁革各衞同】
定遼左衞掌印指揮一員
管屯指揮一員 局捕指揮一員
經歷一員 鎮撫一員
左中後三千戶所掌印千戶各一員
管屯千戶各一員
掌印各百戶 鹽場百戶
鐵場百戶 帶管馬驛百戶 【 在城】
倉大使一員 稅課司大使一員
定遼右衞掌印指揮一員
管屯指揮一員 局捕指揮一員
經歷一員 鎮撫一員
右後二千戶所掌印千戶各一員
管屯千戶各一員
掌印各百戶 鹽場百戶
鐵場百戶 帶管遞運百戶
倉大使一員
定遼前衞掌印指揮一員
管屯指揮一員 局捕指揮一員
經歷一員 鎮撫一員
左右前後四千戶所掌印千戶各一員
管屯千戶各一員
掌印各百戶 鹽場百戶
鐵場百戶 帶管遞運百戶 【 鞍山】
倉大使一員 庫大使一員
定遼後衞掌印指揮一員
管屯指揮一員 局捕指揮一員
經歷一員 鎮撫一員
左右中前四千戶所掌印千戶各一員
管屯千戶各一員
掌印各百戶 鹽場百戶
鐵場百戶 帶管驛遞百戶 【 虎皮營城】
倉大使一員
東寧衞掌印指揮一員
管屯指揮一員 局捕指揮一員
經歷一員 鎮撫一員
左右中前後及中左六千戶所掌印千戶各一員
管屯千戶各一員
掌印各百戶 鹽場百戶
鐵
場百戶 倉大使一員
海州衞掌印指揮一員
管屯指揮一員 局捕指揮一員
經歷一員 鎮撫一員
儒學教授一員 訓導二員 【 嘉靖戊申裁革一員各衞同】
陰陽正術一員 醫學正科一員
左右中前後五千戶所掌印千戶各一員
管屯千戶各一員
掌印各百戶 鹽場百戶
鐵場百戶 帶管驛遞百戶 【 本城並耀州牛莊沙嶺】
倉大使一員 庫大使一員
蓋州衞掌印指揮一員
管屯指揮一員 局捕指揮一員
經歷一員 鎮撫一員
儒學教授一員 訓導一員
陰陽正術一員 醫學正科一員
左右中前四千戶所掌印千戶各一員
管屯千戶各一員
掌印各百戶 鹽場百戶
鐵場百戶 帶管驛遞百戶 【 在城並熊岳五十寨】
倉大使一員 庫大使一員
復州衞掌印指揮一員
管屯指揮一員 局捕指揮一員
經歷一員 鎮撫一員
儒學教授一員 訓導一員
陰陽正術一員 醫學正科一員
左右中前四千戶所掌印千戶各一員
管屯千戶各一員
掌印各百戶 鹽場百戶
鐵場百戶 帶管驛遞百戶 【 在城並欒古】
倉大使一員 庫大使一員
金州衞掌印指揮一員
管屯指揮一員 局捕指揮一員
經歷一員 鎮撫一員
儒學教授一員 訓導一員
陰陽正術一員 醫學正科一員
左右中前中左五千戶所掌印千戶各一員
管屯千戶各一員
管印各百戶 鹽場百戶
鐵場百戶 帶管驛遞百戶 【 在城並石河木場旅順】
倉大使一員 庫大使一員
廣寧衞掌印指揮一員
管屯指揮一員 局捕指揮一員
經歷一員 鎮撫一員
廣寧左右中廣寧衞儒學教授一員
訓導二員 陰陽正術一員
醫學正科一員
左右中前後五千戶所掌印千戶各一員
管屯千戶各一員
掌印各百戶 鹽場百戶
鐵場百戶 帶管驛遞百戶 【 在城】
倉大使一員 庫大使一員
稅課司大使一員
廣寧中衞掌印指揮一員
管屯指揮一員 局捕指揮一員
經歷一員 鎮撫一員
左中前及中左四千戶所掌印千戶各一員
管屯千戶各一員
掌印各百戶 鹽場百戶
鐵場百戶 帶管驛遞百戶 【 閭陽】
倉大使一員
廣寧左衞掌印指揮一員
管屯指揮一員 局捕指揮一員
經歷一員 鎮撫一員
左右中前四千戶所掌印千戶各一員
管屯千戶各一員
掌印各百戶 鹽場百戶
鐵場百戶 帶管驛遞百戶 【 盤山高平】
倉大使一員 庫大使一員
廣寧右衞掌印指揮一員
管屯指揮一員 局捕指揮一員
經歷一員 鎮撫一員
中前後三千戶所掌印千戶各一員
管屯千戶各一員
掌印各百戶 鹽場百戶
鐵場百戶 倉大使一員
義州衞掌印指揮一員
管屯指揮一員 局捕指揮一員
經歷一員 鎮撫一員
儒學教授一員 訓導一員
左右前後四千戶所掌印千戶各一員
管屯千戶各一員
掌印各百戶 鹽場百戶
鐵場百戶 帶管驛遞百戶 【 在城】
倉大使一員 庫大使一員
廣寧後屯衞掌印指揮一員
管屯指揮一員 局捕指揮一員
經歷一員 鎮撫一員
左右中前後五千戶所掌印千戶各一員
管屯千戶各一員
掌印各百戶 鹽場百方
鐵場百戶 帶管驛遞百戶 【 牽馬嶺】
倉大使一員
廣寧中屯衞掌印指揮一員
管屯指揮一員 局捕指揮一員
經歷一員 鎮撫一員
左右中前後及松山中左六千戶所掌印千戶各一員
管屯千戶各一員
掌印各百戶 鹽場百方 【 方:戶】
鐵場百戶 帶管驛遞百戶 【 杏山】
倉大使一員
廣寧左屯衞掌印指揮一員
管屯指揮一員 局捕指揮一員
經歷一員 鎮撫一員
廣寧左中屯衞儒學教授一員 訓導一員
左右中前後及大淩河中左六千戶所掌印千戶各一員
管屯千戶各一員
掌印各百戶 鹽場百戶
鐵
場百戶 帶管驛遞百戶 【 小淩河】
倉大使一員 庫大使一員
大淩河倉副使一員
廣寧右屯衞掌印指揮一員
管屯指揮一員 局捕指揮一員
經歷一員 鎮撫一員
儒學教授一員 訓導一員
左右中前後五千戶所掌印千戶各一員
管屯千戶各一員
掌印各百戶 鹽場百戶
鐵場百戶 帶管驛遞百戶 【 十三山】
倉大使一員 庫大使一員
廣寧前屯衞掌印指揮一員
管屯指揮一員 局捕指揮一員
經歷一員 鎮撫一員
儒學教授一員 訓導一員
左右中前後及中前中後七千戶所掌印千戶各一員
管屯千戶各一員
掌印各百戶 鹽場百戶
鐵場百戶 帶管驛遞百戶 【 高嶺大沙河】
倉大使一員 庫大使一員
杏林倉副使一員
寧遠衞掌印指揮一員
管屯指揮一員 局捕指揮一員
經歷一員 鎮撫一員
儒學教授一員 訓導一員
左右中前後及中左中右七千戶所掌印千戶各一員
管屯千戶各一員
掌印各百戶 鹽場百戶
鐵場百戶 帶管驛遞百戶 【 曹莊連山】
倉大使一員 庫大使一員
塔山倉副使一員
瀋陽中衞掌印指揮一員
管屯指揮一員 局捕指揮一員
經歷一員 鎮撫一員
儒學教授一員 訓導一員
陰陽正術一員 醫學正科一員
左右中前後并蒲河中左撫順七千戶所掌印千戶各一員
管屯千戶各一員
掌印各百戶 鹽場百戶
鐵場百戶 帶管驛遞百戶 【 在城南二里】
倉大使一員 浦河撫順倉副使各一員
庫大使一員
鐵嶺衞掌印指揮一員
管屯指揮一員 局捕指揮一員
經歷一員 鎮撫一員
儒學教授一員 訓導一員
陰陽正術一員 醫學正科一員
左右前後并懿路中左左汎河中左七千戶所掌印千戶各一員
管屯千戶各一員
掌印各百戶 鹽場百戶
鐵場百戶 帶管驛遞百戶 【 本城並懿路】
倉大使一員 懿路汎河倉副使各一員
庫大使一員
三萬衞掌印指揮一員
管屯指揮一員 局捕指揮一員
經歷一員 鎮撫一員
三萬遼海衞儒學教授一員 訓導一員
陰陽正術一員 醫學正科一員
左右中前後中中前前後後八千戶所掌印千戶各一員
管屯千戶各一員
掌印各百戶 鹽場百戶
鐵場百戶 帶管驛遞百戶 【 本城並中固】
倉大使一員 庫大使一員
遼海衞掌印指揮一員
管屯指揮一員 局捕指揮一員
經歷一員 鎮撫一員
左右中前後及右右中中前前後後九千戶所掌印千戶各一員
管屯千戶各一員
掌印各百戶 鹽場百戶
鐵場百戶 帶管驛遞百戶 【 中固】
倉大使一員 中固倉副使一員
鳳凰湯站靉陽清河東州五倉副使五員
招集委官 朝鮮女直通事官
安樂州知州一員
劉永成陝西臨兆人監生
劉伸陝西延安府人貢士
原道陝西蒲城人貢士
鄭增山西黎城人監生
周伊山西陽曲縣人恩生
李承恩新樂縣人
周尚文順天府人
梁榆山西蒲州人
張譽順天府人
孫鴻陝西人
倪雲鷴河南人
張蘭宣府人
吏目一員
自在州知州一員
柴凱河南懷慶府人監生
韓綏之直隸真定府人監生
黃堂直隸鳳陽府人貢生
張雲衢海南人舉人
潘雍陝西榆林衞人監生
李璋順天府大城人舉人
宋光直隸巢縣人監生
張錦山東新城人監生
陳炫直隸靜海縣人監生
侯九圍直隸任丘人舉人
李光祖陝西蘭州人舉人
謝夢顯河南儀封人舉人
劉克文直隸完縣人舉人
趙廷伋山西平陽府人由選貢監生
吏目一員
永寧監監正一員 圉長二員 【 清河苑一深河苑一】
儒學訓導一員 【 嘉靖己亥年設】
◆選舉志
按舊志遼自遼金之際始有應選舉者前此未之聞也國朝草創之初首辟畢恭使治遼事一時充拓建署多藉其力號為得人永榮 【 榮:樂】 以後稍稍登科目列朝著文章搢紳之士迄今斌 【 斌:彬】 斌 【 斌:彬】 而每歲貢士又得如中州郡縣之制蓋人文漸以著矣武舉之科自弘治己丑始所得熊熊不二心之士樹勳名死封疆者歷歷可數亦不可泯泯無聞也余故得悉著云
徵辟
進士
舉人
歲貢
武舉
通事
○徵辟
國朝
畢恭前屯衞百戶正統間監軍都御史王翺疏薦於朝見宦業
賀士諮義州衞舉人正德戊辰都御史張文錦疏薦其才被召陳十二事見隱逸
○進士
正統年
乙丑高潤蓋州衞人刑部郎中
戊辰陳鑑蓋州衞人進士及第仕至禮部侍郎
金統律瀋陽人翰林院檢討
天順年
丁丑顧能遼陽人戶部員外
周正遼陽人雲南左布政
庚辰丘霽遼陽人蘇州府知府
甲申邵奎遼陽人三任知縣
胡深遼陽人監察御史
高剛義州衞人揚州知府
成化年
丙戌賀欽義州衞人戶科給事中
畢用遼陽人懷慶府知府
王輔錦州人邢部主事
己丑李恭遼陽人北京太僕寺丞
雷昇開原人河南鹽運使
壬辰高昇遼陽人鄧州知州
陳壽寧遠衞人刑部尚書
吳哲廣寧人保定府知府
乙未佟珍遼陽人福建參政
孔斌錦州人無錫縣知縣
文貴錦州人仕至兵部侍郎
吳珍廣寧人監察御史
陳珍義州衞人按察副使
戊戌魯義遼陽人金壇縣知縣
郭宗開原人尚寶司少卿
甲辰范政義州人徽府長史
陳琳廣寧衞人山西屯留縣知縣
丁未李珍廣寧衞人徽州府准官
弘治年
癸丑潘輔廣寧人永清縣知縣
丙辰孫磐遼陽人河南穎州兵備僉事
甯杲海州衞人都御史
王春錦州人周府常史
乙未崔哲遼陽人監察御史
張文錦錦州人仕至右副都御史
壬戌王鉉遼陽人戶部主事
王鍇遼陽人按察司僉事
乙丑張經瀋陽衞人監察御史贈光祿寺少卿
正德年
戊辰馮裕廣寧左衞人貴州按察司副使
辛未高文豸遼陽人無錫縣知縣
傅鑰廣寧左衞人仕至右副都御史
甲戌徐文嵩遼陽人山西按察司副使
王道中錦州人春之子大理寺少卿
丁丑魯綸遼陽人義之子江西按察司僉事
范鏓瀋陽衞人仕至兵部尚書
辛巳佟應龍遼陽人珍之子鳳翔府知府
嘉靖年
癸未劉悌遼陽人工部郎中
己丑安永清廣寧人工部主事
戊戌馮惟重裕之子行人司行人
馮惟訥惟重之弟見任山西右參政
齊宗道廣寧右衞人歷任右副都御史
徐文亨遼陽人山西兵備副使
甲辰萬善遼陽人寧國府知府
馬汝驥金州人陝西按察司僉事
庚戌張雲霖廣寧左衞人行人司行人
錢之選見任兵部員外
癸丑呼為卿遼陽人邢部主事
江奎錦州人鞏昌府同知
己未夏永前屯衞人太湖縣知縣
壬戌何文維遼陽人見任工部主事
黃學海錦州人內黃縣知縣
○舉人 【 按遼東生儒舊赴山東布政司應試嘉靖十年生員徐潮等屢請附近甲午科始改應試順天府】
永樂年
庚子文廣錦州人
正統年
甲子高潤見進士
丁卯張升遼陽人
金統律見進士
陳鑑見進士
景泰年
癸酉顧能見進士
丘霽見進士
周正見進士
文深見進士
丙子邵奎見進士
賀欽亞元見進士
張鉞義州衞人
丁鐄海州衞人泌陽縣知縣
天順年
己卯李恭見進士
高剛見進士
王輔見進士
壬午高昇見進士
李深遼陽人沭陽縣知縣
孫達遼陽人
潘銓遼陽人贊皇縣學教諭
吳哲見進士
陸本正廣寧人蕭縣知縣
成化年
乙酉佟珍見進士
畢用見進士
袁壽遼陽人岐府伴讀
陳壽見進士
范政見進士
戊子陳昂遼陽人寧晉知縣
孫義遼陽人遷安學教諭
劉玠義州衞人
魯義見進士
雷昇見進士
陳盤開原人
吳珍見進士
辛卯朱全遼陽人順義縣知縣
韋恭遼陽人
耿福遼陽人
程鎡錦州人懷慶府通判
甲午陳珍省元見進士
翟達遼陽人
孔斌見進士
文貴見進士
陳琳見進士
丁酉崔鑑遼陽人鳳陽府學教授
王鐸遼陽人揚州府知府
李珍見進士
庚子王淵遼陽人固安縣知縣
郭賓瀋陽人
癸卯劉澄遼陽人國子監學錄
杜謹義州衞人秦府長史
王翔鳳義州衞人臨安縣知縣
丙午韓轍遼陽人建昌府知府
王璽遼陽人沙河縣知縣
潘輔見進士
梁明義州人
弘治年
己酉程福遼陽人永平府通判
顧正遼陽人南昌府同知
王鍇見進士
宜鎮遼陽人三河縣學教諭
施鎮義州人三原縣學教諭
王誼義州衞人龍游縣知縣
張皡廣廣人隆慶州知州
王春見進士
姚宗錦州人唐府長史
趙華錦州人永平縣知縣
壬子孫磐見進士
高文豸見進士
李文繡遼陽人深澤縣知縣
李俊廣寧衞人
賀士諮義州人
乙卯李遇春遼陽人唐府紀善
宗光嶽遼陽人定興縣學訓導
王鉉見進士
崔哲見進士
甯杲見進士
張曙廣寧人晉府紀善
戊午李蘭遼陽人藁城縣學訓導
畢麒遼陽人
佟應龍見進士
趙夔錦州人泰和縣知縣
張文錦見進士
辛酉盛時雍遼陽人荊州府知府
王鼎遼陽人隆平縣知縣
李瑩義州衞人河南開封府教授
張經見進士
甲子文三省錦州人深州知州
馮裕見進士
正德年
丁卯沈漢錦州人江西建昌府推官
庚午徐景嵩亞元見進士
傅鑰見進士
癸酉李伯通海州衞人曲周縣知縣
王道中見進士
丙子魯綸見進士
劉悌見進士
李繼仁廣寧人
范鏓見進士
王懋德義州人河間府通判
己卯張世祿遼陽人慶都縣知縣
王懋元義州人
姚湛瀋陽衞人
嘉靖年
壬午陳羨遼陽人新城縣知縣
蔡椿遼陽人通州知州
唐卿瀋陽人
乙酉何鑌遼陽人陝西西安府同知見人物
馬宗魯義州人遵化縣知縣
戊子安永清見進士
傅直蓋州人
馮惟健廣寧人裕之子
辛卯韓瑋遼陽人以上俱中山東鄉試
甲午張彥良遼陽人昌黎縣知縣以下俱中順天府鄉試
徐文亨見進士
杜矩廣寧衞人河間縣知縣
齊宗賢廣寧右衞人
張雲霖見進士
齊宗道見進士
劉德芳廣寧中衞人霸州知州
韓文德廣廣右屯衞人
盧文學廣寧前屯衞人
馮惟重中山東鄉試見進士
馮惟訥中山東鄉試見進士
丁酉萬善見進士
沈恩錦州人
馮惟敏廣寧左衞人裕之子中山東鄉試淶水縣知縣
庚子江奎見進士
孫荊玉遼陽人永平府通判
馬汝驥見進士
梁繼祖義州衞人榮澤縣知縣
余尚貢遼陽人大城縣知縣
徐交遼陽人
李世相蓋州衞人永平府通判
杜天祿瀋陽中衞人汝寧府推官
癸卯黃甲遼陽人
馬應龍遼陽人鞏昌府通判
呼為卿見進士
劉耀武遼陽人河間府通判
吳國賓遼陽人山西興縣知縣
丙午王淶遼陽人
夏永見進士
李鑰瀋陽人山西萬泉縣知縣
徐潤復州
己酉錢之選見進士
壬子邵致誥遼陽人
皮大器復州人
乙卯易汝奇海州人
黃學海見進士
劉樞遼陽人
劉珊遼陽人
戊午林景桂遼陽人
曲國信廣寧人
陳朝重遼陽人
辛酉何文維鑌之子見進士
曾三省鐵嶺人
臧仲學廣寧人
甲子趙汝梅鐵嶺人
趙惟敏遼陽人
陳仲彥遼陽人
陳九德遼陽人
○歲貢 【 自成化間始開貢都司學四年貢三名廣寧學二年貢二名衞學二年貢一名正德乙亥巡按御史劉成德為人才漸盛奏請疏通以都司比府廣寧比州各衞比縣其貢法遂與有司同嘉靖庚子巡按御史段承恩以永寧監係苑馬寺卿駐劄題准開學三年貢一名至嘉靖戊申廣寧學人才漸盛巡撫都御史蔣應奎巡按御史徐洛分巡僉事劉尚義准生員趙傾芹呈奏請比照都司學一年一貢】
都司學
海州學
蓋州學
復州學
金州學
廣寧學
義州學
錦州學
右屯學
前屯學
寧遠學
瀋陽學
鐵嶺學
開原學
·都司學
成化年
孫義中順天府鄉試授遷安學教諭
陳鈺
溫良
王寧
楊清大名府訓導
張剛
李裕
楊傑
崔極內丘縣教諭
韓寧肅寧縣學訓導
李林遵化縣學訓導
王璽
弘治年
楊銘松盤衞經歷
羅鎮
朱進平定州學訓導
曹誠徐溝縣學訓導
施通任丘縣主簿
李俊永昌衞經歷
楊福
高文振潞州州判
吳鉞
熊鈺
袁永安
高景仁大名府經歷
蕭福天津衞學訓導
王誥蒲城縣學訓導
程昊盧龍衞經歷
正德年
張寧彰德府教授
施俊
洪裕文水縣學訓導
白俊慈谿縣學教諭
張翼應州學訓導
文明萬全都司教授
孫寬懷來衞學訓導
高鐸
胡芸
李仲賢
劉溥衡水縣學訓導
高錫平谷縣知縣
王文愷
王鉞博野縣學訓導
嘉靖年
胡珍欒州學訓導
孫賢湯陰縣學訓導
朱傑平遙縣學訓導
張振紀高平縣學訓導
郭達山陰縣學訓導
張富永平府學訓導
蔣昂懷安縣學訓導
朱忠臣吳橋縣學訓導
唐璽寧津縣學訓導
王琚
王尚說
屈欽南寧府推官
邵東周滄州學訓導
徐潮蓋州教授見鄉賢
盧希賢山丹衞經歷
吳士龍門學訓導
李昇密雲縣教諭
高遷房山縣知縣
潘致用龍門衞訓導
楊振紀碭山縣訓導
于愷龍門衞訓導
畢鶴順義縣教諭
魯宗儒寧夏中衞教授
楊棠
李秀實
劉朝用成山衞教授
屈守貞蘇州府經歷
邵文爵
朱貢
趙繼儒湯陰縣丞
李俸金州學訓導
曹福
劉文錦
完守介金州學訓導
楊志高昌黎縣學教諭
張崇儒
楊珮涿州學訓導
戢伸前屯衞學訓導
張文羽郭鉞錦州學訓導
舒鎰薊州學訓導
王詔金州學訓導
查文淵密雲右衞學訓導
金汝臣撫寧縣學訓導
劉鐸汪大川薊州學訓導
金繼芳金州學訓導
劉文綺永寧縣學訓導
范錦新城縣學訓導
趙繼芳舞陽縣學訓導
蘇鑰
劉一儒
李漢
·海州學
成化年
楊振
甯浩宛平縣知縣
丁鉞灤州學正
劉裕鎮平縣知縣
孔禎唐縣知縣
沈鈺晉府教授
朱寧
祁敬金華縣主簿
姚遂
弘治年
陳椿諸暨縣主簿
陳達饒州府通判
張剛
劉倫淳化縣縣丞
丁瓛隆慶州學正
楊濚平涼府通判
韓勗錦衣衞知事
朱惠萬金 【 金:全】 左衞學訓導
正德年
高直盂 【 盂:孟】 津縣知縣
岳鈺薊州吏目
楊澤魯山縣縣丞
張欽井陘縣學訓導
張環
潘瑀曲沃縣主簿
邵悅汝府奉祀
李寬棗強縣學訓導
景昂太原縣主簿
嘉靖年
朱謚 【 謚:鎰】 隆慶衞學教授
劉鐄歷任戶部主事
張敬
王欽
黃初高郵州州判
王鐸汝府紀善
裴潤薊州訓導
何瑩清苑縣訓導
崔璡內黃學訓導
姜鎧偃師縣學訓導
景時汝府審理副
黃鎬陽曲縣縣丞
李尚文彭欽盧龍縣教諭
陳璉周景山西教諭
徐州鄧州內鄉縣縣丞
曹昂晉府教授
高暉晉府教授
李尚仁蓋州學訓導
楊機寧波府經歷
馬驥瀋陽學訓導
都顯宗高臺州學正
祁杲王府教授
李汝魯宜陽王府教授
孫天祿
高尚仁義州衞學訓導
張汝學河間府學訓導
王嘉謨
·蓋州學
成化年
陳信榆次縣縣丞
趙紀河南衞知事
柏俊任縣縣丞
李阜撫寧縣訓導
張英
陳還
徐璋山陰縣主簿
董紳景東衞經歷
朱綬溫縣縣丞
劉志蒙化衞經歷
弘治年
趙祿中牟縣縣丞
高麟永平府學訓導
沈貴
余鼐
趙憲良鄉縣知縣
嚴恭獻縣縣丞
文淵揚州府通判
張玘
柏瑁修武縣主簿
正德年
李昇南京西城兵馬
許桂北京西城兵馬
張杰長子縣主簿
武健
陳松邯鄲縣主簿
東寶阜城縣知縣
嘉靖年
孟瑢湖廣王府審理
陳烈
呂鍇長州府通判
高崇德
劉汝勣桃源縣主簿
張營
夏欽順義縣知縣
董正
高謙
高昺
黃漢
張志永平府訓導
高汝立
吳良輔岳州府通判
張倫
張訓
高啟東沁水縣縣丞
潘岱洛川縣知縣
李馨大名府通判
束帛
紀潤
夏宗堯河泥州吏目
羅士傑
扈鉉
劉學周
趙良臣
劉檀
姚仁
·復州學
成化年
韓傑盧龍縣主簿
張寰湯陰縣主簿
羅聰欒成縣主簿
費澄鴻臚寺序班陞應山縣知縣
蔡沂諸暨縣縣丞
潘貴清化縣主簿
蔡寧長興縣縣丞
邵立徐州同知
曹純孟縣主簿
弘治年
龍雨朔州衞經歷
曹寧大同府通判
王鰲杞縣主簿
王泰河間府經歷
劉昱陝西朝邑縣主簿
徐庠衡水縣知縣
賈潤白水縣知縣
姚浩溧水縣主簿
李深黃縣縣丞
鄭資樂亭縣學訓導
正德年
余贊保定府經歷
蔡時沁州判官
郭甫靈壁縣縣丞
姚昂三河縣縣丞
康鉞扶溝縣縣丞
邵用青縣知縣
徐茂唐府護衞經歷
嘉靖年
李學
姚欽河間縣丞陞通州判官
矍璽
王冕景州判官
杜登
徐俊長葛縣主簿
抹彬
揭逵任丘縣縣丞
姚鏜
丁浩東光縣主簿
劉環香河縣縣丞
楊貢
林彬寶坻縣主簿
孫珍
蔡煦長州縣縣丞
徐鑰修武縣知縣
曹仕倫
徐鍾
黃瓚常熟縣主簿
許用宣城縣主簿
李思恭
李孟陽撫寧衞學教授
唐誠
黃忠
康鳳翥
周璋永平府學訓導
余鉞
·金州學
成化年
方子圓
蕭儀淶水縣縣丞
李瑄寧縣縣丞
魏達唯寧縣主簿
謝珍
鄧充尋句軍民府經歷
李俊趙城縣縣丞
范智寶坻縣縣丞
鄧英
劉名
朱聰滑縣縣丞
弘治年
劉恕
張惠平山縣縣丞
陳仁山西榆次縣縣丞
李欽
鄭用元城縣縣丞
湯倫成安縣主簿
徐壽棗陽縣主簿
韓鎮
李玨歸德州吏目
錢倫高平縣主簿
尚志伊陽縣縣丞
正德年
丘松博野縣縣丞
馬鎡
葉蕃涉縣知縣
高端
胡惟勤湖廣王府典寶
方清
崔秉
黃福
周賢泰陵衞經歷
姜鉞崞縣縣丞
嘉靖年
張濟
王效仁陵州縣主篳
王登
馬昂保定府通判
王銘
張祐揚州府經歷
張福延易州判官
田勳
常鎮
張時寶雞縣縣丞
吳昂
蕭宗舜當塗縣主簿
盛增爵臨汾縣主簿
孫良弼
馬景和
方應宿
徐登
徐相
張鵬翼
張天錫松江府照磨
張欒四川威州吏目
常仲
張彥清
黃誥
·廣寧學
成化年
魯德平谷縣丞
宋安
席正長垣縣主簿
周詡
吳裕河州判官
相英霸州判官
吳瑛
冷遇春趙城縣丞
周瑛
黃杲井陘縣學訓導
韓春
鹿茂
弘治年
劉瑾長官司吏目
王澤陝西平涼府經歷
屈達宿遷縣主簿
蕭達華州吏目
胡璘
李孜
李春固城縣學訓導
王卿薊州衞知事
侯忠永平縣學訓導
正德年
朱敬蕪湖縣知縣
周琦
朱暠
梁清
劉玭房山縣學訓導
吳雲香河縣學訓導
巫琳
薛玉淮府典儀
嘉靖年
朱鎰夏縣知縣
王寶內鄉縣主簿
龔勳平谷縣學教諭
張邦憲儀真縣主簿
趙倫邯鄲縣學訓導
姚鑑遼東蓋州衞學訓導
史雄
范欽
劉天祿河南臨漳縣縣丞
王俊民陝西安塞縣主簿
張雲鳳
郭洪樂陵縣學訓導
王重儀永寧監學訓導
劉銘交河縣學訓導
張文舉霸州判官
張謹
齊魯靈石縣主簿
周鳴鳳
郎建極寧遠學訓導
吳崇鶚雲川衞經歷
張尚文
林宗儒介休縣學訓導
趙傾芹授恩蔭副千戶
翁鎧魯王府教授
田貢金州學教授
劉志道漷縣學教諭
朱朝卿香河縣學訓導
蘇良棟榮河縣學訓導
董世傑開原學訓導
高陸虞城縣學訓導
殷富真定府學訓導
李貫灤州學訓導
劉用顯
游鎧文安縣學訓導
王存儀
王存仁
·義州學
成化年
時運光祿寺署丞
劉玘
王章
杜彬太平府學訓導
劉珍
姚俊石州檢校
楊盛
張翺
金裕
王崇德
楊廷壁蓋州學訓導
弘治年
趙璟
王祐宜陽縣教諭
曹洪
何俊河間府通判
嚴廣松磎縣主簿
李文顯磁州學訓導
鄧袗江陰縣縣丞
張鍾
王榮
奚璋
正德年
李士善
王廷臣任縣學訓導
俞洪靈丘縣學訓導
何欽順義縣學訓導
杜誠崑山縣主簿
張文亨
王誠瀋府教授
陶純
嘉靖年
姚泰
尹平昌黎縣學教諭
于欽福州府檢校
張路
何鎔
潘福
張誥廣平縣學訓導
王詢祁州學訓導
周濟
史冊欒城縣學訓導
杜士行登州府學訓導
柯淳
陳詢高陽縣學訓導
胡士浩
施文瑞沙河縣訓導
王嗣學新樂縣學訓導
施純寧遠學訓導
于繼宗蓋州學訓導
陳文振新野縣學訓導
張玠山陰縣學訓導
陳文沛
王世榮復州學訓導
丘士俊王士僕
·錦州學
成化年
王翼武功縣知縣
金潤
孔斌見進士
李珍
向定不仕授修職郎冠帶
王鐸修武縣縣丞
李春
王德大同縣縣丞
蔣鏞新河縣知縣
文富成都府通判
路宗魏縣縣丞
弘治年
孫良佐直隸獻縣知縣
何賓
郭滋肥鄉縣學訓導
劉英國子監助教
李奈遷安縣學教諭
郭紀
程錤
陶賓澧縣主簿
金璽河間府學訓導
江鎮河南府經歷
韓琇無極縣訓導
正德年
林縉慶雲縣學訓導
錢玉衞輝府學教授
馬良永寧學訓導
汪鐄霍州學訓導
王需景州學訓導
隋文岢嵐州學正
沈鋐
李鎧山陰縣學訓導
韓英
嘉靖年
閔師孔
李效
朱正滑縣學訓導
王麒
牛山
李應時
汪朴懷柔縣訓導
李錦
馮恩山西晉王府教授
王經鞏昌府訓導
張詔金州學訓導
謝贊遼東都司學訓導
馬卿南皮縣學訓導
宋琦淶水縣學訓導
高雨
江柏都司學訓導
喻彰
張文茂昌黎縣學訓導
傅商佐
周得昌淶水縣學訓導
沈英孟津縣學訓導
王宗魯
·右屯學
嘉靖年
李錦鹽山縣知縣
朱登鐵嶺學訓導
楊景芳靜樂縣主簿
高陞德州學訓導
徐行榮河縣縣丞
徐勤慰州學訓導
楊景松交城縣縣丞
張註安山縣知縣
馬源東安縣學訓導
李佩蓋州學訓導
俞天衢固安縣教諭
李遇春涿州學訓導
周頌瀋陽學訓導
韓文學玉田縣學訓導
馬呈祥
李文盛
·前屯學
成化年
段文彤
張玘
丘紀
李傑
鄧純唐縣知縣
何俊
陳通
劉資
孫珵
弘治年
張世忠餘姚縣主簿
朱洪鴻臚寺序班
楊璽湖州府經歷
于璽按察司經歷
劉貢磁州判官
劉達介休縣縣丞
張完昌黎縣知縣
鄧偉榆次縣縣丞
蔡禎商城縣縣丞
吳瑄按察司經歷
樊縞滑縣縣丞
正德年
陳佐金州判官
丘鑾
武忠滄州判官
唐孟顯西安府照磨
韓欽磁州判官
周忠博野縣主簿
施端安慶府照磨
宮誼伊府奉祀正
丘德彰太僕寺丞
嘉靖年
王賓
張佾
曹斌
張銳
張鈺
黃璋
施紀
謝朝宣
鄭傑井陘縣學正
施陛應州學正
田璽定興縣學正
王迪固安學訓導
蕭湛露
馬思敬灤州訓導
施光裕
方文錦寧州學訓導
黃相盧州府訓導
陶瑤陵川縣訓導
張??錡
夏景明應州學正
祝釗
權重
孫秉
丘立朝
·寧遠學
成化年
金忠長垣縣縣丞
程恕桐柏縣縣丞
祝惠
唐源中牟縣縣丞
王旻
韓雄霸州知州
丁鑑
姜迪
黃浩翼城縣縣丞
胡贊
王臣
弘治年
李芳商南縣知縣
葛蕃
田琛大寧衞經歷
王佐舞陽縣學訓導
蔣洪畧陽縣知縣
李宥
李林
林文金谿縣縣丞
蔡新
韓輅
韓輪
正德年
金章武城中衞經歷
黃鎮
陳玘萬全都司學訓導
程文舉深州學正
史儐
李桂永平縣學教諭
湯全
李樹鄉寧縣教諭
嘉靖年
范希純撫寧縣學訓導
甯雲
田秀
施恩遼東復州學訓導
于朝淮安府清河縣主簿
林遇春薊州學訓導
李鯨應州學訓導
如世隆
湯臣
張四維
李樌臨穎縣學訓導
王惠瀋陽學訓導
王東政永平縣學訓導
李宗道盧龍縣學訓導
柴廷佐大城學訓導
湯鄰
張雲鴻交河縣訓導
蔣勵右屯衞學訓導
李時中
施普
·瀋陽學
成化年
楊洪河南都司斷事
陳禮故城縣知縣
鄭子文
曾惠陝西甘泉縣知縣
潘俊
郭賓見舉人
劉釗安東縣主簿
范裕邵武府照磨
錢海
姜斌渭南縣知縣
伍誥萬全都事
弘治年
曹聰沁源縣知縣
祝密洛陽縣主簿
吳雄
潘祥隴西縣知縣
曾敏新鄭縣教諭
黃江
劉淙定興縣主簿
黃宥
黎雄
李塤新鄭縣丞
王鎮
正德年
曹鸞大城縣主簿
劉濟滎陽縣縣丞
高棟懷柔縣主簿
黃尚文
裴梁周府審理正
曹良常州府學訓導
汪文臨洮衞經歷
曹縉
王彥項城縣知縣
嘉靖年
張文中永康縣主簿
黃松
李然壺關縣縣丞
王彰藁城縣縣丞
陳言
師賓
路賓
高遷
姜師夔
劉鑾
夏鎮
蕭九成榆社縣知縣
李時灤州州判
張鳳翀臨汾縣教諭
劉璽靖海縣學教諭
王良弼
詹鳳安平縣學教諭
姚春蔚州訓導
高尚志蓋州衞學訓導
劉大賓
黎山
·鐵嶺學
成化年
李芳長州縣縣丞
朴榮
程璘
劉瑄
胡敏
鄒欽
孫鎧
鄒錦
周鼐
弘治年
王承慶華亭縣主簿
李環元城縣知縣
樊世英
楊玉儀真縣主簿
孫玉淳安縣縣丞
秦金?斧交河縣學訓導
李祐灤州判官
楊奇博野縣縣丞
正德年
喬仲良
錢玉山西府學訓導
陳良弼
楊儀
黃繼宗交河縣學訓導
高鎧
李時春
宋璘成安縣主簿
符節
嘉靖年
袁深
龍舜臣
薛玉
董仲勳
顧景禎
陸斌
李景
葉時潤
曹佐
陶楨
孫廷實
王深
江山
鄭世用
楊宗正
江岷
曾文鳳廣寧學訓導
劉世章
蕭永福
劉堯卿
·開原學
成化年
錢廣荊州府照磨
余文葉縣主簿
宋洪山西布政司都事
陳興
郭宏南皮縣知縣
周進太滄州知州
馬倫儀真縣知縣
余浩贊皇縣縣丞
徐永寧
鍾清
徐悌永寧縣知縣
何棠遷安學教諭
黃瓚
林棠祁門縣主簿
弘治年
李恕
章冕雄縣知縣
黃宏遼州判官
張瑩桃源縣縣丞
冉璽輝縣主簿
王璉內丘縣縣丞
李端宜興縣知縣
凌德贊皇縣縣丞
金浩贊皇縣縣丞
正德年
笪文章
袁絲綸榆次縣主簿
周珮桃源縣知縣
朱欽榆林衞經歷
孔文荊州府照磨
笪道
劉昱
劉鉞汾州同知
李憲江州吏目
蔡希賢
徐禎
楊鈺陸凉州吏目
竇傑
嘉靖年
程淙陝西苑馬寺主簿
葛顯雄縣縣丞
竇文瓚
王宗河間縣主簿
章理順義縣縣丞
柯林龍門衞經歷
笪問饒陽學訓導
劉鑄
俞璋武昌府經歷
王錡
呂鳳儀永寧監學訓導
陳言前屯衞學訓導
尹璽
凌時中夏津縣縣丞
楊一卿
史策
應宣
周錡
應秉倫密雲學訓導
柯朝陽陳留縣縣丞
○武舉
弘治年
乙丑莊椿遼陽人漕運參將
韓璽遼陽人鎮守遼東
崔賢遼陽人遼陽副總兵
正德年
戊辰孫文海州人遼陽副總兵
劉騫遼陽人
鄒儒遼陽人
王汝臣遼陽人
徐振遼陽人
徐載遼陽人
甲戌黃翰遼陽人
侯弼遼陽人
崔世武遼陽人遼東都司掌印
沈世祿遼陽人
周祥廣寧人
吳澤廣寧人
賀士謨義州人
魯道瀋陽人遼東都司
宋璽海州人
丁丑王朝用遼陽人都司僉書
李師皐遼陽人
閻振遼陽人開原右參將
韓承慶遼陽人鎮守大同今遼陽副總兵
王國賢遼陽人
李希賢遼陽人
徐佐遼陽人
張文質遼陽人
段朝宗遼陽人
李景良遼陽人副總兵
杜裕廣寧人
于盤廣寧人
郎官廣寧人
銀漟義州人
曹質夫瀋陽人
焦宗蓋州人
邊翰遼陽人
庚辰周鑾遼陽人
梁標義州人
韓承恩遼陽人建昌營遊擊將軍
楊和義州人
瓢守清遼陽人撫順備禦
嘉靖年
癸未武漟遼陽人四任遊擊將軍
丙戌王沛遼陽人寧遠備禦
盧景陽遼陽人
武勳遼陽人海州參將
白銳東寧衞人
管臣錦州人
郝承恩義州人屯營副將
孫紀海州人
徐府海州人寧遠參將
己丑趙國忠錦州人宣府遼東鎮守
董志學寧遠人
雷動義州人
壬辰劉大章遼陽人宣府鎮守
張鳳鳴遼陽人
劉拱極遼陽人備禦
乙未徐方遼陽人瀋陽備禦
周益昌錦州人三屯營鎮守
張錦廣寧人
戊戌李漢復州人靉陽守備
佟溏遼陽人
許策遼陽人開原參將
甲辰佟賢三萬衞人懿路備禦
杜松後屯衞人
郭世勛遼陽人寧遠參將
彭文洙廣寧人撫順備禦
趙雲龍義州人遵化遊擊
羅繡遼陽人
錢轍廣寧人
丁未閻文爵義州人
陳鍾廣寧人
楊棋遼陽人
劉珣廣寧人
陳尚禮遼陽人
蔣祿廣寧人
劉振武遼陽人
庚戌王重祿海州人遼陽副總兵
彭文泗廣寧人
李惟一遼陽人江沿臺備禦
王寵遼陽人廣寧備禦
田耕瀋陽人
高延齡遼陽人遊擊將軍
高蹈蓋州人
孫繼宗廣寧人
張九思廣寧人寧前參將
胡堯勳廣寧人遊擊
賀玠義州人
范瑜寧遠人
癸丑員道蓋州人金州守備
張澍蓋州人遊擊
劉承武廣寧人蒲河備禦
佟珮遼陽人
劉孝應遼陽人
劉一鳴遼陽人
李衞民遼陽人
鍾氣完遼陽人瀋陽遊擊
楊志義遼陽人
郭繼儒遼陽人
佟登遼陽人見職官
賈冕廣寧人中路遊擊
徐惟忠廣寧人瀋陽遊擊
王三接遼陽人開原馬市官
王應乾遼陽人
楊四畏遼陽人馬蘭谷參將
張瀛遼陽人
潘燾廣寧左屯衞人
丙辰李尚元遼陽人備禦
胡朝用三萬衞人
秦繼先蓋州衞人中固備禦
劉應奎遼陽人
王瀹遼陽人
高雲衢遼陽人瀋陽城備禦
劉登遼陽人大章子金州守備
賀世顯義州人
己未洪尚貞遼陽人提調
高第遼陽人開原備禦
賀有原義州人
王惟屏遼陽人清河守備
王九貢遼陽人
戴朝弁遼陽人中固城備禦
武世忠遼陽人提調
壬戌高子民遼陽人薊州守備
王有臣遼陽人廣寧遊擊
孫可登蓋州人
王咨禹廣寧人遊擊
杜仲倫遼陽人
王夢禹瀋陽人
謝茂錦州人
文棟錦州人
乙丑李澄清定遼左衞人橫嶺守備
馬建舉廣寧後屯衞人
田高定遼中衞人龍井提調
項權海州衞人
王汝材東寧衞人前屯備禦
孔東儒遼海衞人
李聯芳蓋州衞人
張志遜廣寧中屯衞人
范應科都經歷司人
凌雲定遼後衞人
曹都定遼中衞人
朱繼文定遼後衞人
吳廷臣定遼後衞人
吳士良
張棟海州衞人張世武廣寧左屯衞人
張自新義州衞人
于朝文自在州人
王承乾蓋州衞人
繆恩寧遠衞人
○通事 【 按遼東例有朝鮮女直通事送四夷館以次銓補鴻臚官止用東寧衞人蓋取其旅類同語言習也比來各衞亦或有為之者矣】
吳泰山東人歷官禮部侍郎掌鴻臚寺學
李翔歷官前軍都督府經歷
劉福歷官右軍都督府經歷
劉祥襲指揮使充遼陽副總兵
金全歷官光祿寺署丞
趙興順歷官光祿寺署丞
劉澄歷官光祿寺署丞
佟銘充四夷館教師歷官光祿寺署丞
崔榮鴻臚寺主簿
劉鼎東寧衞人授序班
李時授序班
李欽鴻臚寺主簿
趙景安鴻臚寺主簿
張鐸授序班
劉恩鴻臚寺主簿
劉懋鴻臚寺右少卿
佟鍇授序班
金鉞鴻臚寺主簿俱東寧衞人
張澤前屯衞人鴻臚寺主簿
龔寬寧遠衞人鴻臚寺主簿
李承芳授序班
李時亨歷官隨堂
王臣鴻臚寺主簿
趙文用授序班
劉文漢授序班俱東寧衞人
胡朝陽定遼右衞人授序班
朱儒定遼右衞人授序班
王時宜東寧衞人授序班
張鏼鴻臚寺主簿
許安歷官鴻臚寺主簿俱東寧衞人
王樞東寧衞人
徐充定遼中衞人授序班
高雲程東寧衞人
張九皐東寧衞人
許繼儒東寧衞人
許篆東寧衞人
郭文銓定遼右衞人
佟印東寧衞人
李貿廣寧衞人
齊宗睿廣寧右衞人
杜未滿廣寧衞人
葉大壯廣寧衞人
全遼志卷三
●全遼志卷四
宦業志
人物志
典禮志
風俗志
方物志
祥異志
故蹟志
雜志
◆宦業志
遼自箕子受封之後民始知有中華之政教尚矣下自漢魏以迄金元文武之吏攄謀飭治而保境土者代不乏人焉國朝選賢任能士之剖符駐節於茲者靡不效忠宣力以蕃宣皇室其策勳當時流聲後世者不數前列矣可無傳哉可無傳哉余故錄其表表著聞者自箕子以下迄今凡若干人以鏡來嗣云
周
漢
三國
魏
北朝
隋
唐
遼
金
元
國朝
○周
箕子名胥餘紂庶兄紂亡武王訪以天道乃陳洪範遂封於朝鮮至則教其民以禮義田蠶織作為民設八條相殺者以當時償殺相傷者以穀償相盜者男沒入為其家奴女子為婢欲自贖者入五十萬雖免為民俗猶羞之嫁娶無所售是以其俗無盜門戶不閉婦人貞信飲食以籩豆其國化之墓在平壤城
○漢
祭彤穎川穎陽人也早孤以至孝見稱光武以從兄遵故拜為黃門侍郎及匈奴鮮卑與赤山烏桓連和數入塞朝廷以彤為能拜遼東太守鮮卑萬餘騎寇遼東彤率數千人迎擊之自披甲陷陣虜大奔遂窮追出塞虜急皆棄兵裸身散去斬首三千餘級自是鮮卑不敢復闚塞其大都護遣使奉獻彤慰納賞賜稍復親附其異種絡繹款塞偏何邑落諸豪並歸義願自効彤曰審欲立功當歸擊匈奴斬送頭首乃信耳偏何即擊斬匈奴持頭詣郡其後歲歲相攻輒送首級受賞賜自是匈奴衰弱邊無寇警鮮卑烏桓併入朝貢彤為人質厚重毅撫夷狄以恩信皆畏而愛之故能得其死力永平元年偏何擊破赤山斬其渠帥持首詣彤塞外震讋形之威聲暢於北方西自武威東盡玄菟及樂浪皆來內附野無風塵乃悉罷緣邊屯兵彤在遼東幾三十年衣無兼副顯宗既嘉其功又美彤清約徵為太僕拜日賜錢百萬馬三匹衣被刀劍等以為可屬以重任卒後烏桓鮮卑思彤無已每朝賀京師常過冢拜謁仰天號泣乃去遼東吏人為立祠奉祀焉
陳禪字紀山巴郡安漢人仕郡功曹舉善黜惡為郡內所畏鄧隲聞其名而辟焉以禪為漢中太守夷賊降服會北匈奴入遼東拜遼東太守胡憚其威彊退還數百里禪不加兵但使吏卒往曉慰之單于隨使還郡禪惟說道義以感化之單于懷服復為車騎將軍遷司隸校尉
馮緄字鴻卿巴郡宕渠人少學春秋司馬兵法順帝末鮮卑寇邊以緄為遼東太守曉諭降集虜皆弭散拜京兆尹轉司隸校尉
龐參字仲達河南緱氏人舉孝廉拜左校令樊準以為鷙鳥累百不如一鶚薦參高才武畧有魏尚之風拜謁者元初二年為遼東太守永建初遷度遼將軍在邊四年匈奴降服入為尚書僕射
种暠字景伯河南洛陽人為遼東太守時烏桓叛暠至望風率服迎拜於界上匈奴寇并涼二州桓帝擢暠為度遼將軍暠到營先宣恩信諭諸胡其有不服然後加討羌虜由是悉遣還質於郡縣者暠誠心懷撫乃去烽燧除堠望邊方晏然無警入為大司農
公沙穆字文乂北海膠東人家貧賤自為兒童不好戲弄長習韓詩公羊春秋尤銳志河洛推步之術後舉孝廉以高第為主事累遷遼東屬國都尉得吏人歡心年六十六卒
范明友為度遼將軍將二萬騎出遼東邀匈奴而虜已引去明友乘烏桓新敗遂進擊之斬首六千餘級獲其三王首而還
公孫度遼東襄平人父延避吏居玄菟度初為玄菟吏後舉有道累官遼東太守東伐高句驪西擊烏桓南越海取東萊諸縣威行海外自立為遼東侯平州牧曹操表度為永康鄉侯度曰我王遼東何永康也藏印綬武庫
○三國
司馬懿魏景初間公孫淵自立為燕王魏遣懿征之累戰皆捷進圍襄平起土山射城中淵窘急突圍而走懿追斬之遼東悉平
○魏
張邈字叔遼鉅鹿人遼東太守著自然好學論在嵇康集為人弘深有遠識恢恢然使求之者莫能測也
○北朝
張定和字處溢京兆萬年人家貧賤有志節歷宜州刺史頗有惠政
○隋
蔡諷遼東太守濊貊與鮮卑入寇諷追擊敗之
○唐
薛仁貴絳州龍門人太宗征遼東仁貴應募至安地會郎將劉君昂為賊所圍仁貴馳救之斬賊將首繫馬鞍由是知名王師攻安市城仁貴欲立奇功乃著白衣自標顯持戟腰鞬兩弓呼而馳所向披靡帝望見問先鋒白衣者誰曰薛仁貴帝召見嗟異賜金帛口馬甚眾授遊擊將軍帝曰朕不喜得遼東喜得虓將遷右領軍中郎將顯慶三年詔副程名振經畧遼東破高麗於貴端城明年與梁建方契苾何力遇高麗大將戰於橫山仁貴獨馳入所射皆應弦仆又石城有善射者殺官軍十餘人仁貴怒單騎突擊賊弓矢俱廢遂生擒之帝嘗試其射一發洞貫五甲破九姓突厥十餘萬發三矢輒殺三人虜氣懾皆降軍人歌曰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後降夫餘威震遼海開安東府五仁貴檢校安東都護總管兵二萬人以鎮撫之今祀遼陽名宦祠
張儉字師約新豐人高祖起兵儉以功累遷營州都督高麗入寇儉率兵破之太宗征遼東遣儉率蕃兵先進拜行軍總管使為前鋒自新城邀擊進渡遼至建安城破斬千級封皖城郡公
張亮平壤道行軍大總管自東萊泛海襲卑沙城拔之俘獲甚多
程名振以營州都督征高麗高麗見其兵少開門逆戰名振等奮擊大破之焚其外郭及村落而還
契苾何力以遼東道行軍總管擊高麗敵以精兵守鴨綠水軍不得渡忽值冰合何力引眾乘冰鼓譟而進追奔數十里斬首三萬級餘眾悉降
竇參字時中為萬年尉同舍當夕直者聞親疾惶遽參為代之會失囚京兆按直簿劾其人參曰彼以不及請而往參當坐乃貶江夏尉人義之遷奉先尉男子曹芬兄弟醉暴其妹父救不止恚赴井死參捕理當兄弟重辟眾請俟免喪參曰父由子死若以喪延是殺父者不坐也皆榜殺之一縣畏服
○遼
劉伸字濟時宛平人重熙年進士歷彰武軍節度使改崇義軍節度使政務簡靜民用不擾致烏鵲同窠之異道宗嘗謂大臣曰今之忠直耶律玦劉伸而已宰相楊續賀其得人拜參知政事加太子太保遷上京留守
蕭孝穆東京留守治遼陽為政務寬簡撫納流徙其民安之
蕭孝忠穆之弟志慷慨累遷殿前都檢點北府宰相為東京留守時禁渤海人擊毬孝忠言東京重鎮無從禽之地若非毬馬何以習武且天子以四海為家何分彼此宜弛其禁從之
耶律蒲古字提隱以武勇稱統和初為涿州刺史從伐高麗有功開泰末為上京客省副使太平二年城鴨綠江蒲古守之在鎮有治蹟五年改廣德軍節度尋還東京統軍使蒞政嚴肅諸部懾服
耶律仁先字糺鄰授宿直將軍累遷殿前副檢點北院大王東京留守女真歲侵掠仁先開山通道以控制之邊民安業封吳王以平亂功加尚父進宋王為北院樞密使卒年六十遺命家人薄葬
王棠涿州新城人博古善屬文重熙十五年擢進士鄉貢禮部廷試皆第一遷東京鹽鐵使太康三年遼饑民多死亡請賑恤從之棠練達朝政臨事不怠修明法度
耶律隆先字□隱義宗四子也封平王兼政事令留守東京薄賦稅省刑獄恤鰥寡數薦賢能之士有閬苑集行於世
懷閭公其先本西域阿魯渾人為瑞州達魯花赤在任民感其惠有頌德碑
韓慶民為宜州節度使金人陷宜州慶民不屈而死以其妻配將士其妻誓死不從遂自殺
○金
李晏字致美高平人為遼陽府推官初遼人掠中原人使輸租於官謂之二稅戶錦州龍宮寺遼主嘗撥賜民戶俾輸粟于寺歲久皆以為奴有欲訴者僧輒投之島中晏乃奏遼以良民為二稅戶此不道之甚也今幸遇聖朝乞盡釋為良民世宗納其言獲免者六百餘人
移刺福僧苦河猛安人初為順義軍節度副使部內世襲猛安木吞掠民婦藏之窟室人頗聞之無敢發其罪者福僧請子節度使願自效既跡其所在率眾入索之得婦女四十三人木吞抵罪改同知興中府事督民繕城浚濠為禦百姓頗怨頃之兵至攻其北城福僧戰其北使備其西暮果攻其西以有備乃解去尋改廣寧福僧被牒如鄰郡大兵薄城其子銅和尚率家奴拒戰廣寧賴以安福僧至悉放奴為良終不言子功識者多之充遼東宣撫副使歲大饑福僧先賑其民而後奏詔獎諭之
移刺溫本名阿撒遼橫帳人工契丹小字歷永定震武崇義節度使移臨海軍州治近水秋雨水潦暴至城頗决百姓惶駭不知所為溫躬督役夫繕完之雖臨不測無所避僚屬或止溫溫曰為政疵癘水泛溢為災守臣之罪當以此身為百姓謝雖死不恨
盧孝儉宣德州人登進士第累官太原少尹大定中遷同知廣寧尹時大饑民多流亡乃借僧粟留其一歲之用使平其價市與貧民既以救民僧亦獲利
僕散揆崇義軍節度使臨民有惠政
李完朔州馬邑人經童出身復登詞賦進士第遷同知廣寧府初遼濱人崔元入城飲不歸得尸于水中有司執同飲者訊之皆誣服提刑司疑其冤以獄畀完完廉得其賊乃舟師也遂免同飲人
完顏阿里不孫猛安人明昌進士屢官御史中丞參知遼東行省事興定元年是時蒲鮮萬奴據遼東侵掠婆速之境及宣撫使撫 【 撫:衍文】 蒲察移刺都改陝西行省參議而伯德胡土遂有異志宣撫使海奴不迎制使坐而受詔不孫械繫之輒矯制大赦諸道稍安而請罪於朝後為伯德胡土所害不孫寬厚愛人敏於吏事能治劇要識者以為用之未盡云
紇石烈字桓端西南路猛安人為宣差提控貞祐三年蒲鮮萬奴取咸平東京瀋澄諸州諸猛安謀克人多從之桓端遣都統溫迪罕怕哥等及自率兵討平之貞祐四年桓端遣王汝弼由海道奏事宣宗嘉其功遷遼海軍節度使
○元
木華黎性沉毅多智畧猿臂善射挽弓二石太祖時命統諸軍征遼東次高州盧琮金朴以城降進攻北京金守將銀青率眾逆戰敗之斬首八萬餘級城中食盡契丹軍斬關來降錦州張鯨聚十餘萬殺節度使稱臨海郡王至是來降誅之鯨弟致據錦州叛木華黎率軍數萬討平之後廣寧劉琰義州田和尚降木華黎曰此叛寇存之無以懲後除工匠優伶外悉屠之拔蘇復海三州斬完顏眾家奴咸平宣撫蒲鮮等率眾十餘萬遁入海島丁丑八月詔封太師國王都行省承制行事賜誓券黃金印曰子孫傳國世世不絕後薨封魯國王諡忠武
姚樞柳城人世祖即位立十道宣撫使以樞使東平既至郡置勸農檢察二人以兼之推物力以均賦役罷鹽鐵官今祀遼陽名宦祠
王伯勝遼陽行省平章政事歷知懿州州僻陋民不知學伯勝乃增弟子員擇師教之度閒田募民耕種歲大旱齋戒禱神畢即雨人謂之平章雨
劉敏中字端甫濟南章邱人由中書掾擢兵部主事拜監察御史宣撫遼東山北諸郡守令恃貴倖暴橫者繩之以法錦州雨水為災輒發廩賑之除東平路總管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敏中平生身不懷幣口不論錢義不苟進進必有所匡救援據古今雍容不迫每以時事為憂或鬱而弗伸則戚形於色中夜歎息至淚溼枕席為文辭理兼備有中菴集二十五卷延祐五年卒追封齊國公諡文簡
王居禮以廕補大名路南樂縣簿歷兩淮運司司丞海寧州判官知錦州事居禮備經繁劇勸農興學一以清心省事為本值歲凶民饑隨發賑貸全活甚眾民有訟田累歲不決者居禮引蘇瓊論普明之語開譬甚切其人相讓而退錦人威其德化為樹去思碑
胡秉彝霸州人由會福院掾累官錦州知州器識恢宏不事苛細先是州民不業耕織秉彝乃自編伊尹武侯區田遺制暨苗司農栽桑圖梓行都部復於城東築濟民園種桑百餘畦聽民移植雖菜蔬菓蓏植栽有方小民效法衣食饒足至元中省部馳檄東方和糴奉行者因而科擾秉彝令有蓄積者聽自輸官民輦運赴倉侵漁遂息及去任民為立遺愛碑
耶律留哥契丹人仕金為北邊千戶太祖起兵朔方遁 【 脫隆字】 至安韓州與耶的合兵十萬餘自號都元帥營帳百里威震遼東太祖命按陳至遼留哥率所部會按陳於金山刑牲折矢以盟金遣胡沙率軍六十萬來攻留哥帝命按陳會留哥與金兵對陳留哥姪安奴為前鋒橫衝胡沙軍大敗之帝召按陳還眾推留哥為王國號遼金復遣萬奴領軍攻之金兵大潰留哥破東京耶廝不勸留哥稱帝留哥曰吾與按陳盟願附蒙古削平彊宇倘食言而自為東帝是逆天也逆天者必有大咎乃稱疾不出潛與子薛閣奉金幣銀牌至既見帝大悅賜金虎符仍命為遼王卒年五十六妻姚里氏入會 【 會:奏】 奏 【 奏:會】 帝征西域皇太弟承制以姚里氏珮虎符權領其眾者七年
塔出蒙古札刺氏札刺台子也至元十七年授昭勇大將軍東京路總管達魯花赤十八年召見賜鈔錠旌其廉勤陞昭毅大將軍開原等路宣慰使改遼東宣慰使塔出知乃顏謀叛遣人馳驛上聞有旨命領軍一萬與皇子愛也赤備禦女直水達達官民與乃顏連結塔出遂棄妻子與麾下十二騎直抵建州距咸平千五百里與乃顏黨太撒拔都兒等合戰兩中流矢繼知其黨帖哥沙兒赤等欲襲愛也赤以數十人退戰千餘人扈從皇子渡遼水賊來襲塔出轉鬬而前射酋帖古歹中其口鏃出於項墮馬死追兵乃退遂軍懿州州老幼皆焚香拜泣曰非宣慰公吾屬無遺矣遼西賊遂平復討女直還攻建州以功為遼東行中書省平章政事
朵爾直班字惟中少孤稍長好學為遼行省平章政事至官詢民疾苦知米粟羊豕薪炭諸貨皆藉鄉民販負入城而貴室童奴公府隸卒強買之僅酬其半直又其俗編柳為斗大小不一豪賈猾獪得高下其手民咸病之即飭有司勵防禁齊稱量諸物畢集而價自平且存恤孤老清銓選汰胥吏慎勾稽興廢墜苟有罪雖勳舊不貸王邸百司聞風悚懼詔為太常禮儀院使
慶童字明德受知仁廟出為遼陽行省平章政事以寬厚為政遼人德之
唐仁祖畏兀人授翰林學士承旨遼陽饑奉旨往賑同事者欲如戶籍口數大小給之仁祖不可曰昔籍小口今已長矣可皆以大口給之民賴以活卒諡文貞
王忱性明敏有才識授山北遼東道提刑按察司副使駙馬伯忽里數馳獵蹂民田以法繩之憲吏耿熙言徵北京宣尉司逋負計可得鈔二十萬錠帝遣使覈實熙懼事露擅增制語有並打算大小一切諸衙門等事十二字追繫官吏至數百人忱驗問知其詐熙乃輸服累官中奉大夫雲南行省參知政事卒
答里麻高昌人累官刑部尚書元統初陞遼陽行省參知政事高麗使朝京過遼陽謁省官奉布書物用征東省印封之里麻詰曰印以署公牘何為奉私書況汝出國時我尚未為遼省官今何故以書遺我乃擲還之遷陝西行臺中丞致仕後召不起
尉遲德誠絳州人拜遼東道肅政廉訪使其上疏言勞諸王以懷其心防出入以嚴宮禁及立諫官崇科舉置常平汰僧道舉賢良抑奢侈禁鈔法裁冗官等論皆中時病
王結易州定興人性聰敏讀書數行俱下終身不忘憲副王仁見之曰公輔器也遷侍讀學士泰定中轉遼陽行省參知政事歲大水穀價貴結請發 【 脫粟字】 數萬石賬之
董搏霄字孟起磁州人國子生辟陝西行臺掾時大旱從侍御史郭貞讞獄華陰縣有李謀兒累殺商賈于道為賊十五年至百餘事事覺獄已具賄賂有司謂徒黨未盡獲五年不決人皆以為憤搏霄知之以言於貞即以肆諸市中天乃大雨以肅政廉訪司知事除涇陽縣尹入為戶部主事拜監察御史僉遼東肅政廉訪司事
捏吉伯西夏國人為人穎悟奇偉勇畧不群初充御前怯薛歹居無何授兀歹拔都招討領蒙古漢軍護拔都忽都與西番四次攻戰有功後轉海二萬餘里直攻日本戰勝回還賞賚有加令往遼東復州住坐耕種每年一詣大都朝於金復等處後以壽終葬復州城東百步許豫章竇仲清志其墓
賀惟一字允中後賜姓蒙古氏名太平資性開朗正大雖在弱齡儼然如老成人嘗受業於趙盂 【 盂:孟】 頫又師事雲中呂弼至正十六年除遼陽行省左丞相糴粟以給京師處置有法所致甚多而民不擾
朵兒只木華黎六世孫脫脫子也生一歲而孤稍長備宿衞事母至孝喜讀書不事章句至治二年授集賢學士時年未冠一時同寅如郭貫趙世延鄧文原諸老皆器重之至元四年除遼陽行省左丞相以安靜為治民用不擾
○國朝
王翺直隸鹽山人永樂乙未進士官翰林庶吉士改大理左寺正讞獄詿誤左遷行人宣德改元擢監察御史十年陞右僉都御史鎮守江西植良善抑奸貪風采凜然又移鎮松潘靖商巴之亂正統七年提督遼東軍務總兵以下庭謁翺詰其失機之由命左右悉曳出斬之諸將哀請得生于是三軍股慄無不用命逾月乃自巡邊沿山海抵開原高牆垣深溝塹經畧屯堡易置烽燧珠連壁貫千里相望簡閱行伍更老弱賑貧窮婚配鰥寡沿邊境弛法律凡詞訟咸量情以布粟贖罪雖人命亦如之軍民便焉九載秩滿陞副都御史十二年征勦達賊斬獲無算捷奏賜敕獎諭陞右都御史尋陞左都十四年八月內北虜大舉犯京師部落數萬寇廣寧時翺聚兵教場虜騎卒至我軍遂潰翺收散卒堅壁固守虜遂遁去在邊數年食不兼味衣無重帛且廣儲蓄增士馬邊用饒足器甲鮮利軍士飽煖樂于戰守舉用才將如施聚焦禮輩皆自眾中拔起為夷狄所憚提兵開原以羽書移諭海西諸酋使其畏威效順諸酋悚懼欽服景泰三年召回加太子太保尋命總督兩廣軍務四年遷吏部尚書英廟復辟罷宮保時有甘心翺者賴上素知得免李賢罷內閣上欲用翺翺力辭遂薦岳正正罷又薦李賢上每用人必詢於翺翺亦以用賢報國為己任嘗言北方人老實可用自是北人多進用且事無巨細一經涉歷終身不忘有所當行不遑寢食坐以特旦第宅三十餘年一仍其舊公餘退宿朝房非朔望時令謁先祠未嘗歸家門無私謁苞苴不敢近權勢囑托婉而拒之故人畏而不怨累遭變故無他虞公于恩讐一不介意李文達嘗曰皐陶言九德翺有其五亂而敬擾而毅簡而廉剛而塞彊而義又曰王公經畧之大凡處事則無滲漏天順甲申加太子太保尚書如故卒八十四諡忠肅今祀廣寧名宦祠
程信徽州休寧人正統壬戌進士授吏科給事中己巳之變建議皆軍國機務轉本科左給事中後陞遼東左參政巡撫都御史寇深得請倉官吏卒盜糧石論死又造新斛加舊式二寸付信鉤考信曰使而真盜斗可殺也今為此加斛以置之死豈情也哉取舊斛較之曰出入準是碎其新者而火之以內艱去服闋改四川參政英廟復辟錄景泰間進言者陞太僕寺卿隨陞左僉都御史巡撫遼東召至便殿顧間邊事命信與內外守臣協和信頓首遼東守將海寧伯董興聯姻曹吉祥信一切裁之以正興嚴憚之乃造戰車刱義倉峙蒭粟稽侵漁察奸細號令一新己卯二月諜聞建州酋董山潛結朝鮮命信察之信遣自在州知州佟成給以他事往境上得朝鮮授董山正憲大夫中樞院使制信具以聞且曰乘其未發急遣二使往問之英廟命給事中往朝鮮錦衣譯者往建州兩酋初不服乃出偽制示之各上表謝罪虜孛來聲言入寇信率眾行邊增守禦修屯堡程勇怯錄冤滯營海上者三月都指揮使夏霖治遼貪婪與董興相倚分巡僉事胡鼎按其罪四十事信狀聞詔中官錦衣來按霖賂之得末減降三級調廣西法司併論信輕聽外臺言論朝廷以信覆奏無引咎語下詔獄調南京太僕少卿尋陞刑部侍郎南京兵部尚書致仕卒贈太子太保諡襄毅今祀廣寧名宦祠
滕昭河南汝陽人氣岸魁偉文學該博成化初巡撫遼東經畧要害申飭將卒完城郭繕甲兵謹烽堠邊人安之加意學校推誠待物廣詢民瘼痛革奸食以故夷虜畏威軍民樂業前所舉薦者多以勳名顯著還朝之日軍校士人攀留遮道無不洒泣今祀廣寧名宦祠
彭誼廣東東莞人初仕為司務擢監察御史歷陞副都御史成化戊子巡撫遼東先是任巡撫者與太監總兵不相能不以邊儲為意倉無再歲之支虜覘知聲言入寇誼捕諜者訊得其情秋發餉實鐵嶺三萬諸衞誼乃大閱選將調兵建大將旗鼓出遼陽塞部次嚴整旌旗蔽野命都指揮崔勝進兵擒斬甚多奪其馬匹器械輜重虜奔潰自是遠遁邊境稍寧丁酉致仕誼在遼十年嚴武備實倉廩鎮靜有威時太監橫徵諸屬衞誼乃令所屬凡移交不經本院議處者皆令覆請違者以軍法從事虐焰頓息邊人德之
馬文升別號約齋晚號三峰居士河南鈞州人景泰辛未進士授監察御史正直敢言天順癸未陞福建按察使鎮守擾民繩以法歌謠載道成化乙酉陞南京大理寺卿值固原土夷滿四倡亂命文升往討之生擒蒲四俘獲甚眾捷聞敕獎陞左副都御史尋節制三邊秋九月虜寇邊設伏擒斬有白金文綺之賜復勦平岷州叛番拜兵部左侍郎適遼東有警上以文升諳練戎務俾往備之悉心運籌乃上禦邊十五事虜患遂息陞左侍郎戊戌建州女直叛上命文升再往時太監汪直恃寵倖邀功偕行弗聽深銜之己亥直傾謫戌重慶直敗詔復其官致仕甲辰起為副都御史巡撫遼東禁緝興舉知無不為凡三往遼東皆樹偉績東人至今感慕乙巳陞右都御史督理漕運尋陞兵部尚書復改南京兵部弘治改元召為左都御史掌院事上言紀綱十五事悉見施行壬戌轉吏部尚書進少師兼太子太保正德改元以老求去前後二十一疏蒙璽書褒美賜宴給寶鏹且命有司給食米與隸恩典至渥文升立朝五十餘年以身殉國既謝事逆瑾專橫誣除名雖居林下每聞時事或與祖宗之法少戾輒憂形于色竟鬱鬱不起臨終惟諄諄以忠孝戒勉其子孫年八十有五卒贈賜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諡端肅今祀廣寧名宦祠
馬中錫直隸故城人進士弘治間以副都御史巡撫遼東地方馭吏安邊多善政陞兵部侍郎嘉靖壬戌撫按會行寺道僉議以公威廉統眾上下倚服今祀廣寧名宦祠
彭澤陝西蘭州人弘治庚戌進士澤為人孝友廉直得於天性博涉書史沈毅有畧初宦 【 宦:官】 刑部郎出知徽州皆有惠政尋以按察使擢右僉都御史巡撫遼東澤馭將嚴肅羽檄一馳副參而下率星馳惟命之聽以戰以守所向成功未幾陞右副都御史時正德六年劇賊劉三趙風子糾眾十餘萬嘯聚河南劉六等眾亦數萬流劫山東廖麻子等又各糾眾互擾川漢武宗以澤有將畧命總制湖廣陝西四川軍務澤提兵先後勦平之陞左都御史掌院事時錢寧得幸權傾中外澤深惡之每與縉紳言及輒罵曰吾恨不手刃此奴有白於大司馬王瓊者瓊以白寧寧不信一日瓊邀寧飲適澤過其門瓊先匿寧屏後邀澤至家故以言激怒澤澤復大罵寧由是銜之捏旨罷澤為民嘉靖初復起為兵部尚書加太子太保尋以老乞歸遂致仕居家數載卒
李承勳湖廣嘉魚人弘治癸丑進士副都御史巡撫遼東志切撫綏時邊垣圮廢夷虜猖獗題請修築邊牆自遼陽三汊河北直抵開原延亙五百餘里崇墉深濠虜莫敢犯且崇文振武聲績赫然其奏議十數上皆切機要迄今傳誦之仕至兵部尚書今祀廣寧名宦祠
劉璋湖廣黃岡人正德丁丑進士嘉靖丙申巡撫遼東軍變之後地方洶洶璋以至誠臨之黜貪暴之官去勾算之令與總兵馬永協心安輯卒致叛亂削平人心底定今祀廣寧名宦祠
孫檜始姓葛復姓孫錦衣衞籍正德甲戌進士性剛介明敏為監察御史按遼會開原積憤殺虜酋速長家等於衞衙共百餘級乃論効撫鎮而原情以釋其眾內鎮守分守家人倚勢為姦利皆按以法貪官豪右為之屏跡嘉靖癸卯再任巡撫通諳邊情持法如舊遠近懷畏奏修東北一帶邊牆公費有經民勞以悅人至今思之歷陞兵部侍郎
侯汝諒山西太原人嘉靖戊戌進士己未以僉都御史巡撫遼東值遼大水兵疫軍民死者無算汝諒懇疏請賑上命御史王本固以銀三萬兩米三萬石分賑河東西地方又奏開天津海運通山東糴買議被沮而止先是屬夷果力箇黑孛羅等糾合北虜犯廣寧主將殷尚質以下陣亡後二年汝諒至奏以屬夷悖祖宗馬市約法宜如薊鎮奉密旨擒哈舟兒事例詔從其議遂擒果力箇等二十一名于馬市汝諒受上賞將士各陞級有差邊境自是寧謐且清苦持身撫遼二年終始不渝今祀廣寧名宦祠
羅綺河南磁州人宣德庚戌進士授監察御史按遼沈謀多識風紀振肅英廟北狩綺使虜往復辯難卒伸大義累官戶部侍郎今祀廣寧名宦祠
強珍河間府滄州人成化丙戌進士授監察御史按遼精敏果毅敢于搏擊豪右退聽邊境乂安太監汪直貴倖震赫公卿以下多善禮之時直監督遼東軍事妄殺建州夷人黷貨怙寵擅假威福兵部尚書附勢扶同冒襲功賞珍論劾其事直反誣珍檻車徵下詔獄許襄毅公進為御史疏其冤珍除籍戍鐵嶺珍隸配所閉門謝事直敗復珍官累遷南京通政卒于家今祀廣寧名宦祠
王嵩河南汲縣人成化乙未進士以監察御史按遼舉行朱文公冠婚喪祭禮痛革佛事至今成俗
李善陝西隴州人成化戊戌進士授行人拜監察御史按遼時總兵官羅雄武備廢弛太監韋朗侵漁軍餉縱舍人奪人妻孥聞善來遂屏息論劾都督孫貴罷去有傅玄者嘗客李林家林失所在其子訟玄殺林有司抵死獄成公廉察之知林飲酒肆醉當鑪婦與所私利林財而殺玄得不死其他平反多類此威震東遼奸豪斂跡廣寧抵開原濱海而北周折七百餘里即由一片石建 【 建:達】 鎮北關相去徑三百里所省兵食歲計數百千萬善即計程量工上狀繼今無能成其志者累官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刑部右侍郎工部尚書致仕卒贈太子太保今祀廣寧名宦祠
劉大謨儀封人由進士授戶部主事改監察御史按遼嚴明端正言笑不苟剔蠹除奸不為鉤距而情偽自得鎮守太監岑章倚勢貪殘剝削無厭大謨乃收捕左右痛繩以法章恐懼請罪大謨操之益急章乃行賄近倖誣奏他事逮繫詔獄時遼士人村民奔走哭泣自遼陽抵山海遮道不絕謫隆德典史尋遷蒲城令歷浙江按察僉事陝西副使四川參政擢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山西地方所在政蹟著聞今祀廣寧名宦祠
劉成德山西蒲州人正德辛未進士以監察御史按遼修舉廢墜有詩名奏開儒學歲貢置雅樂射禮塑兩廡賢像親書聖賢牌位重修學宮今祀廣寧名宦祠
張文明山西陽曲縣人正德辛未進士選監察御史丙子按遼政尚大體寬恤小民自鎮副等官以下皆疏其弊劾之時有內宦恃權放縱繩左右以法乃股慄吏畏其威民懷其惠
高越直隸鳳陽人弘治甲子舉人巡按遼東風采稜峻胥吏斂手舉鄉賢祠祀又興社學擇民間子弟每衞立教讀以教之至今社學不廢
鄭本公山西朔州人正德甲戌進士巡按遼東時遼東副總兵張銘者恃其勳貴貪暴異常本公按其過惡劾罷時論莫不快之
王正宗固安人丁丑進士巡按遼東先是遼陽有一鎮撫一經歷招權生事正宗蒞任先收之置於法地方宿蠹釐革無遺有妖人李貞者以妖術謀為不軌指揮周輔信焉誘惑人眾搶山海關殺主事正宗捕得首惡得貞私籍不視焚之反側既安地方底定至今人感誦焉
常時平交河人嘉靖乙丑進士授刑部主事改御史巡按遼東廉革宿弊諸凡稔惡奸宄之流咸窴於法以後惡黨潛形風裁凜然興學校甄庶官嚴厲中有綜理云
曾銑字子重揚州江都人嘉靖己丑進士授長樂知縣擢監察御史按遼乙未春巡撫都御史呂經大興財利算及隨馬田畝北巡回至遼陽軍士擁門憤告遂亂閉城門阻不得行銑聞自金州亟回先擒所倚用官掠治示眾諭以禍福經乃得去至廣寧軍又變撫順軍亦因劫其備禦銑各出檄撫安陰圖方畧七月甲子晨銑召諸生行射禮官僚畢集銑出片紙分配吏卒少時面縳八人至其明日撫順擒七人廣寧是日亦擒十二人不假兵革三城元惡就擒爰傅法律舉劾功罪地方以寧奏聞得旨曾銑設策弭變忠藎可嘉陟大理寺右丞遼人感公建生祠于遼陽城西關外即以忠藎扁其房詳載嘉忠碑今祀廣寧名宦祠
張鐸南京留守衞人嘉靖辛丑進士以翰林庶吉士授監察御史按遼銳意經畧規度要害于遼陽東邊建江沿臺險山孤山一堵牆散羊峪五堡開原建彭家堡李屯堡又積粟幾六萬斛貯遼陽預備倉鎔固封鍵以備兵荒後十年遼陽果遭大水瘟疫人至相食虜患頻仍賴此賑濟其思患預防之功大矣有閭陽稿梓于遼左書院今祀廣寧名宦祠
溫景葵山西大同人嘉靖戊子舉人德性端嚴學識純正以監察御史按遼確有憲體遼自壬寅北虜侵犯之後邊民憂懼景葵令鄉村量力築臺有警就便保守具見奏疏其持法之嚴馭吏之肅咸稱之為真御史云
周斯盛陝西寧州人嘉靖癸丑進士授行人司行人選四川道御史丁巳按遼是夏淫雨連月禾盡渰沒所在城垣傾圮虜乘機九月犯廣寧十二月犯遼陽斯盛督率官民拒守城陴軫卹殺傷區別功罪明年春饑甚亟開倉賑濟取庫贖金并貸得萬餘兩量給積貯家俾與平糴貧不能糴者聚噉以粥又糴米關西預調金州島船至關自芝蔴灣運至三汊河接濟上疏請賑乃命御史吉澄運米三萬石銀二萬兩賑卹軍民當是時非盛盡心曲處地方幾不靖矣安定之功不可泯云
王宗彝真定束鹿人成化丙戌進士任戶部郎中督理遼東糧儲屯種盡心經畫勘斛斗慎出納召糴開中悉有成算官民兩便府藏充實律已廉明待人平恕歷陞都察院僉都御史撫遼東官至戶部尚書今祀廣寧名宦祠
李淮山西聞喜人甲戌進士任戶部郎中督理遼東糧儲清介仁厚遼人無老稚咸感誦之尤惓惓以教誨生徒為務多所成就後陞都御史巡撫延綏今祀廣寧名宦祠
張天麟直隸深州人進士嘉靖癸卯任戶部郎中操行端方勵志清苦往時凡侵冒奸弊革除殆盡度支因以不匱召還京卒清貧至不能棺斂同年鄉友助其喪士大夫歎息而悲之今祀廣寧名宦祠
王撫民直隸真定人嘉靖辛丑進士為人渾厚廉平有公輔之器總理糧儲不襲故妄取庫羡為公費禁革冒支剋減凡官軍見操之數檢故牒鎮城准總兵印信諸路取將領手本按季推月度支一時營伍衞所憚其稽查故犯者盡法繩之不少貸乃後兵荒相繼行伍空虛以故牒為華格豪首巨猾因緣為姦弊端日滋地方思其賢
王懋中江西安福人進士遷刑部郎中擢山東布政司參政分守遼海東寧道懋中沈毅強學練事勤政聽斷懷輯東人安焉累官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致仕逆濠之變新建伯王守仁以他事至豐城聞亂奔還吉安遲回觀望時武文定守吉安懋中率士夫義勇狀上守仁起兵討賊言甚激烈守仁從之倡義之功懋中為最尋卒於家今祀廣寧名宦祠
許進河南靈寶人成化丙辰進士授浙江道監察御史出按甘肅山東貪饕解組豪右斂迹其論劾太監錢能汪直申救御史強珍總兵李經皆時人不敢言者陞山東按察副使所鞫東昌生員殺人益都工人誣死泰安王商匿屍事人謂可入棠陰比事分巡遼東威名震懾中貴屏息撫按有疑獄進數言而決與巡按御史以地方事逮獄值憲廟宴駕赦出之孝廟登極簡拔材望陞陝西按察使尋擢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大同邊備嚴飭北虜款塞尋為太監石巖所構左遷兗州知府言者訟其冤陞陝西按察使時虜入甘涼烽火益急復以進為左僉都御史經畧哈密陞副都御史巡撫陝西時與安福張敷華相繼秦人謠曰張明鏡許重磨云拜戶部左侍郎火篩入寇兼僉都御史提督宣大操法益急權豪甘心行取回京尋命致仕廷臣力疏起者四十八人魚臺嶺之變薦者相繼武廟驛使起進改兵部左侍郎進尚書轉吏部尚書時黨人專政逆瑾煽虐進以身係天下安危善類賴之卒為瑾所傾致仕復詔閒住卒於家年七十有四瑾敗復官如故贈太子太保諡襄毅今祀廣寧名宦祠
許逵河南固始人正德戊辰進士逵沈靜有謀畧授樂陵知縣時流賊猖獗攻城殺人禍連三省他縣閉門自守或遺賊蒭粟酒食縱橫虜掠官軍不能支逵募死士千人人持一木棍迎賊突擊人馬俱斃賊不敢近縣境超陞山東按察司僉事分巡遼海東寧道禮神愛民謙恭下士聽獄詳明人以不冤尋陞江西按察司副使宸濠之變逵以不屈死贈禮部尚書諡忠節今祀廣寧名宦祠
王舜漁常熟人由進士授工部主事歷官山東按察司僉事明敏公勤敢於任怨獄無留滯人無冤抑興利革弊不遺餘力先時正德間國計告匱遼東軍職俸銀不得時給射利者行賂網利舜漁廉得之即發其奸遼人至今頌焉尋陞臨清兵備副使卒於家
黃雲陝西咸寧縣人嘉靖乙未進士以刑部員外郎陞山東按察司僉事整飭金州邊備尋改開原兵備開原舊無兵備改設自雲始雲持身嚴一毫不苟取時開原邊務久弛守將尤多貪縱雲緝其用事者繩之以法不少貸貪風頓息雲又以虜賊馳突由邊牆傾圯堡少兵寡也乃建議撫按題請築邊牆二百餘里又於開原添設永寧堡鐵嶺添設鎮西彭家灣二堡汎河添設白家衝堡各募軍五百名為戰守計邊防完固虜不敢犯者垂十年尋陞山西右參議未幾陞山西按察司副使卒識者咸歎其才用之未盡云
侯綸山西太原府人進士嘉靖初任苑馬寺卿持身清約凡孳牧之政巨細究心畜馬蕃庶足供武用祀考謂公雅志清操屏權謝勢有塞淵之德無貪暴之私子汝諒巡撫遼東今祀廣寧名宦祠
楊最字殿之四川射洪人進士歷陞苑馬寺卿秉性剛方嘉靖乙未遼陽兵變最厲言敕法以身衞呂巡撫得免於禍修建南衞城晉太僕卿以諫方士死今祀廣寧名宦祠
馮時雍字子際直隸開州人進士充陝西苑馬寺卿復任遼東為人公直仁恕定孳牧之法以祛宿弊詳見奏疏創建永寧學增廣生員科貢有人又捐俸金購國朝典制及五經子史諸書分給遼陽永寧監二學陞右布政使
張鏊字濟甫江西南昌縣人進士充浙江提學副使遷遼東苑馬寺卿鍪修復馬政稽查弊端奏開線城田幾千頃永寧學初建諸生不知嚮進因給經籍及自著舉業為式巡院課所取歲考全遼入等諸生於遼陽書院鏊督之各有所成就居官清慎陞廣東參政又推贐金百兩買耕牛除虛稅以蘇民困遼人士感其惠義仕至南京兵部尚書
呂能廣東新會縣人由貢授廣寧儒學教授身率諸生慎取予勤教導諸生敬畏又其教先性行後文業己自得為進益故諸生去陳言求諸理嘉靖甲午巡按常時平既試稱為有人是歲始去山東附試順天中齊宗賢六人後中甲科二人嘗條列六禮以 【 以:本】 文公說請于當道欲率遼人行之諸當道嘉獎其賢巡按段承恩以能立師道得士薦其實學實政古貌古心人以為不愧九年赴部不及考而歸諸生思慕其教今附祀廣寧名宦祠
葉旺廬州府六安州人幼孤從祖母所適姓金氏名大旺元末起兵淮甸眾推為帥破滅鄉寇人號長鎗金元帥龍鳳間歸附判樞密院乃復本姓洪武元年改除都指揮同知移鎮青州辛亥遼東行省平章劉益等奉表歸款以旺同馬雲署龍虎將軍都指揮鎮守遼東旺與雲由登萊渡海屯兵金州同志協力厲士卒設方畧招降元參政葉廷秀攻走平章高家奴遂至遼東完城郭繕甲兵置軍衞建屯田以廣儲蓄興學校以明教化邊具悉舉癸丑納哈出犯遼陽旺與雲領兵逆擊大破之追至渾河百餘里納哈出奔開原乙卯冬納哈出由長廣渡水直趨金州旺與雲計設伏於險扼其歸路以雲留守而自以兵八千趨蓋州納哈出還至熊岳旺令千戶徐便于青石山伐木為寨積冰為壘沃水使堅絕其東歸之路又自海岸至蓋牟城下密置釘板于沙中設陷馬穽于平地以指揮王才領強弩數百據截青石山隘口其東南令各老弱捲旗伏兩山間戒以聞礮即豎旗仍束草為人衣以甲冑設機動運為疑兵分部既定四顧寂若無人令指揮周鶚等肅兵以俟別遣部將耿成陳玉率兵夜劫虜營虜眾驚擾納哈出列軍於城南旺率銳卒衝其中堅礮聲一起諸山響應指揮吳立亦出兵縱擊之自晨及晡斬獲無算虜眾大敗悉奔青石山王才據橋力戰虜不能過轉馳而西阻于冰壘又聞四方鼓譟進退倉皇至海岸復值釘板人馬僵仆納哈出幾獲而遁去復以兵追擊三百餘里殲其眾殆盡後竄伏沙漠不敢為邊患卒歸款不煩兵力太祖嘉其勞召還賜賚加厚陞後軍府都督仍鎮遼東旺忠勤善撫下明于用人周鶚關忠王才耿成陳玉皆一時之冠出其麾下俱致顯達遼東至今父老稱道其事今祀廣寧名宦祠
馬雲廬州合肥人元末為泰山義兵萬戶丙申歲率所部歸附從征陳友諒進平湖廣荊衡諸州郡所至克敵乙巳以功授鳳陽衞指揮調雄武衞洪武辛亥元劉益歸款以雲勇敢有謀署龍虎將軍都指揮使同葉旺領兵渡海進至金州聞劉益遇害謀曰遼東新附反側者尚多若遽以兵臨之殺傷必眾今宜廣布德威致其來服不從征之未晚也乃勞來撫恤賞功貸過遠近翕然歸者相屬於道時高家奴據老鴉山招之不至雲曰高家奴恃險梗化不討之無以示威率精銳自抵其寨擊破之高家奴亡走自後勢孤詣雲降尋納哈出犯金州雲為留守與葉旺合謀破之雲持身廉潔馭眾寬簡綱紀庶政創置諸司城郭皆其指畫雖天性剛峻未嘗有惡言詬怒人咸敬憚莫敢犯戊午陞中軍都督府都督仍鎮守遼東丁卯卒今祀廣寧名宦祠
劉江邳州宿遷人姿貌豐偉知識過人從軍上海衞永樂年間由總旗累遷至左都督鎮守遼東以金州倭寇竊發相地形要害於望海堝築立城墩以防海寇屬王家山島舉火江計寇將至急整馬步軍赴堝設伏翌日倭船二十餘艘泊馬雄島徑奔堝上江親督指揮徐剛領兵赴堡外復遣百戶姜隆以奇兵伏山下邀其歸路約賊圍堡舉礮發伏馬步俱進賊大敗奔入櫻桃園合兵圍之自辰至酉生擒八百五十七名斬首七百四十二級事聞璽書褒美徵至京面宴賚甚厚封廣寧伯給鐵券世襲自後倭寇遂絕卒諡忠武今祀廣寧名宦祠
施聚字良會通州人體貌魁梧器度宏遠由金吾右衞指揮使以功充義州參將崇尚儉朴委任智勇枕戈待旦居安慮危每行軍寢用草鋪食藉馬韀訓練士卒增築屯堡營繕有法又能延禮師儒教訓子弟義人始有科目甲子兀良哈賊眾犯境聚提所部兵從大將出境外間道遮擊遂大破之斬獲甚多陞都督僉事充右副總兵鎮守遼東正統己巳英廟北狩聚聞報痛哭即日引道守臣備牛酒迎勞聚曰主上安在我輩尚可宴樂遂趨京師以功累充左都督天順改元進封懷柔伯給鐵券世襲薨諡威靖今祀廣寧名宦祠
焦禮顯州人英勇善戰從靖難陞都指揮使備禦寧遠正統壬戌陞左都督充左副總兵鎮守遼東景泰甲戌大破賊眾于小團山斬獲甚多鎧仗弓矢稱是進爵東寧伯給券其文曰衝當一面勇敵萬人英宗聞其勇畧召至京賜蟒衣金帛在鎮二十餘年
曹義揚州義真人少好學十五襲父燕山左衞指揮奉公守法持廉無玷文皇知其賢詔從征沙漠願居前鋒克著奇績陞湖廣都指揮僉事平茶陵梅花洞蠻陞中軍都督僉事充副總兵鎮守遼東開拓邊境屢破逆虜進位左軍都督加封豐潤伯食祿一千二百石給鐵券世襲後應詔赴京年老薨於家追封侯爵今祀廣寧名宦祠
巫凱金陵句容人幼穎異七歲賦牡丹詩人咸異之十九代父百戶職累功陞遼東都指揮使後率兵扈駕北征者三屢蒙賞賚秋冬駐廣寧防胡春夏駐金州備倭道經古澤泥淖難行奏築長廣道行者便之宣德間陞左軍都督府都督僉事充總兵官鎮守遼東大破兀良哈展拓廣寧城於遼西湯池奏設寧遠衞舉將材立學校尋擢陞都督同知賜白金綵幣而卒今祀廣寧名宦祠
王真字存誠泗州盱眙人由大寧後衞後所千戶累功陞都指揮使掌遼東都司事政洽民懷宣宗即位以真累効勞績特陞左軍都督府都督僉事英宗嗣位嘉念舊臣進都督同知錫金幣後以疾卒朝廷遣行人諭祭于家
鄒溶字大淵泗州盱眙縣人由燕山左護衞百戶累陞錦衣衞指揮同知調開原備禦修飭邊城開通河道展築關廂創蓋馬市安插達官有能譽官至都指揮同知
王祥字伯禎其先光州固始人體貌魁偉度量有容永樂間由燕山衞指揮使總神機營成祖文皇帝累賞金帛後陞都指揮僉事調廣寧開原操備修築寧遠蒲河等城皆祥經營區畫及擢掌遼東都司事陞都指揮同知當是時都司總兵甲子虜寇西鄙祥殲其眾于老河庚午寇東鄙又戮其酋長于東山累陞都督僉事仍掌都司事以疾卒上命都指揮夏霖諭祭於家特命營葬於城東南杏山
周鶚鳳陽懷遠人前元安豐萬戶丁酉年歸附數從軍征江淮兩淛湖湘山東河南雍冀川隴以戰功歷陞西安都衞指揮僉事宣武軍征沙漠守綏德調定遼右衞既至都指揮馬雲葉旺素聞其勇遂致之幕下凡有攻伐必委任之洪武丙辰納哈出犯金州葉旺以鶚率精兵逆戰蓋州城南大敗其眾追至安不刺堂深入其巢窟凡數十戰斬首數百餘級得其所掠而遠 【 遠:還】 尋又總率諸軍往東寧邀擊達賊至胡失里吉轉戰而前斬獲千九百餘級生擒渠帥數十馬牛千三百餘復興指揮徐玉招討東寧安撫司等處獲其頭目人民千九十餘口未幾葉旺招撫春臺等處得人口孳畜甚眾又總率諸軍征鴨綠江與東寧黃城等地方所獲人口馬牛無算繼往東寧那丹府嘉州前後招獲安撫使高闊出副使劉顯並頭目人民四千五百五十馬牛二百七十及金銀牌銅印誥文戊辰領兵鐵嶺創立衞站自黃城招致江界萬戶金完奇等二千七百餘口庚午征進迤北率兵為前鋒直抵一都山收捕乃兒卜花軍回口溫漁兒泊時太祖 【 祖:宗】 皇帝親總大兵征北特賞馬匹以勞其勤卒年六十七遣使諭祭于家
陳玉襄陽府均州人前元左丞洪武三年庚戌自慶陽歸附大軍統寧夏收集張思道李思齊散卒隸屬慶陽衞除定遼都衞正千戶辛亥渡海乙卯都指揮葉旺破納哈出於蓋州城南玉之功甚多仍追其眾至豬兒峪敗之又克達軍高鐵頭山寨獲虜酋輜重尋哨東寧進攻蒲河畧地閭山東寧松山擒獲偽千戶塔不歹僉院馬敬友俘獲尤多戊辰以功陞定遼左衞指揮僉事從大軍征乃兒卜花又得哈剌張人馬進兵赤赤兒獲劉平章阿貼木等官九百二十四戶五千一百七十六口馬牛駝羊輜重以萬計還至王寨河遇野人來攻玉設奇伏兵殺其酋帥十二人賊眾遂退庚午率領步騎進征上都北魚兒泊直抵益都山追捕乃兒卜花有功賜內廄馬以年老致仕復陞為遼海衞指揮問知
徐玉德州德平人元永豐院判守禦泗州丙午年歸附以饒勇著聞太祖置玉於驍衞常親隨征討洪武三年己酉征進迤興原等處由金吾千戶歷陞永寧懷遠定遼左衞指揮僉事壬子守禦遼陽率官軍還臭柳河遇也先不花軍玉鼓操 【 操:譟】 而進摧其眾生擒酋長麻的而還又從葉旺征老鴉山寨攻走高家奴追至渾河大獲人口馬牛丙辰正月納哈出犯金蓋二州玉率部邀擊於三角山達眾敗走追至鴨綠江擒達官忽林卜花及獲軍校百餘馬牛稱是後畧地迤北招獲渠酋并其部落千餘馬牛輜重甚多丁卯大軍征納哈出玉為前鋒直抵金山破營寨俘斬尤眾進至一禿河會納哈出降遂還未幾又畧地海西至松江招諭人口五千餘馬牛車輛九百有奇至一述河虜踵其後玉自以精甲為殿終莫敢逼總兵嘉其勇復令帥遊騎往舊信州邏戍遇寇力戰中飛矢而卒
曹鳳鳳陽臨淮人始附太祖於淮甸即為先鋒所至有功一日太祖逐盜大澤中履為泥淖所漬鳳脫已靴以進徒跣追戰八十餘里勇氣益倍殺傷甚多薄暮歸營上嘉其勞顧左右深加稱賞以功歷陞黃州衞指揮同知調廣寧中屯衞始築城池開創衞治撫恤士卒歷官至都指揮同知
吳立字從信鳳陽宿州人性慈仁純篤不欺洪武初以大都督府斷事招撫遼東遷蓋州衞指揮僉事再破納哈出守蓋二十餘年治城郭練甲兵課農興學勤勞夙夜乙亥調三萬衞立至簡閱士卒能周知部伍疾苦布帳野宿以勸農為急由是兵食驍足政事修舉人多頌之
裴牙失帖本兒女直人沈毅有勇畧元禿哈千戶所達魯花赤洪武辛酉帥眾來附授百戶歷戰有功陞千戶先是東夷野人數為邊患永樂初承詔往諭諸夷率其部落來款貢獻不絕以功陞三萬衞指揮僉事訓練士馬勞來遠人諸夷信服乙卯從征迤北率所部精甲為前鋒至靖虜鎮敗虜兵進廣武戍虜逆戰矢如雨牙失帖木兒與麾下直當其前下馬列陣引滿齊發虜不能支會大兵繼至虜眾敗潰俘獲無算陞指揮同知十年復平定沙漠詔為前鋒時病已久力疾請行卒于師
韋富湖廣黃岡人辛丑年歸附以功陞指揮同知洪武乙卯調金州衞是冬納哈出數萬圍金州時城池未完富樹柵補城虜蟻附欲登富令城中男女以瓶盛沸惡汁于城上擲之著人無不糜爛虜不敢前嬰城固守九月餘虜知城堅援至遂撤圍去富率精甲追擊敗之擒其酋長乃歹兀等是後完城郭繕甲兵創衞治置屯戍宣布恩信撫綏勞來有功勩焉
徐便字崇謹湖廣黃岡人幼嗜學有武畧元季兵敗民失依歸眾推為帥保障鄉里辛巳率眾歸附授千戶守臨濠後領精兵從都指揮葉旺敗納哈出於蓋牟與千戶劉顯等攻拔禿魯灰山寨遠遇野人格鬬虜奔潰陞蓋州衞指揮僉事調遼海衞開原城數火灾令多鑿井防之火不復起城南當雨澇水激湍悍便度工量費築提防水人賴以安遇事倉卒未嘗疾言遽色又恭儉禮士推誠待物人咸德之陞遼東都指揮僉事居官蒞政所至有聲年七十七卒於官
關忠河南獲嘉人前元知樞密事洪武戊申率眾歸附授千戶守金州以破納哈出功陞瀋陽中衞指揮僉事創治之初能以撫恤為事政理民安家給人定 【 定:足】
房暠仕元隸平章劉益部下洪武初中原甫定詔諭暠良佐力贊益奉表歸款及益被洪保保所害暠等勒兵悉捕其黨馬彥輝等斬之迎吳立於得利嬴城攝遼東衞事暠及良佐為指揮與吳立共守蓋州壬子冬納哈出犯蓋州暠與吳立擊走之乙卯虜復來寇暠良佐乘勝追擊至官城杓子河虜眾大敗人馬陷溺死者不可勝計生擒酋虜輜重甚多
張良佐元遼陽行省右丞讀書有知畧洪武四年辛亥兵屯金州壘土為城與左丞房暠力贊劉益奉表歸附良佐等率眾悉擒逆黨撫安軍民隨以故元敕印并逆黨自旅順口遣參政張華等械送京師事聞詔諭開設遼東衞于得利嬴城以斷事吳立良佐暠為指揮僉事攝遼東衞事六月納哈出擾邊請益兵太祖遣馬雲葉旺總轄遼東良佐大敗納哈出殲獲乃兒卜花于火焰山調良佐築瀋陽城壬申調復州掌衞事後以孫翔入見太祖嘉其功賜蟒衣四襲侍卒三姓許翔代職調金州衞大學士解縉為良佐撰耆德記年九十五終今蓋州有敕建祠
劉斌蘇州崇明人以靖難功陞指揮僉事後以金州勦滅倭寇陞金吾前衞指揮使又轉陞遼東都指揮僉事備禦寧遠築城建衞時值歲儉外抗夷虜內撫軍士政理民安卓有能聲
魯全湖廣澧州人羽林左衞指揮使以功陞都指揮同知調遼東都司守備瀋陽正統己巳北虜大舉入寇監軍王翺以撫順地當要衝檄往守之虜知有備遂不敢犯景泰庚午建州賊李滿住糾眾萬餘攻圍撫順城四面蟻集穴城欲登全督軍拒之令男婦運薪城上賊近城轍爇薪投之賊不敢前次日復攻又令壯士剜斜窟以銃擊之矢石俱下賊引去尋以全城功陞都指揮使
夏禮湖廣沔陽人由海州衞指揮使陞都指揮僉事備禦海州正統壬戌達賊犯境禮簡率精兵同弟震兼程而進至吳家墳下令曰賊若得利必由清泉鋪出當于彼伏兵以候賊可擒矣遂進兵至二鼓列陣畢賊果至伏兵四起大敗賊眾追至飼魚湖斬首數十級獲馬百餘匹賊棄所虜而遁加陞都指揮同知
王銘錦衣衞人父亡於陣襲陞都指揮使成化癸卯守備寧遠前屯勸農講武撫練兵民重修二城廟學甲辰虜寇興水縣銘率精騎捲甲直趨百餘里遏其歸路賊不敢當遁去盡獲所掠人畜數年虜不敢犯
文安揚州江都人洪武間累功陞燕山右護衞千戶征進有功陞陝西都指揮同知永樂間以才能擢調遼東都司成祖為敕諭諄切以勸戒之在任策勵士卒招安夷虜撫恤軍餘以壽終
杜錫山東莒州沂水人任鐵嶺衞鎮撫性資剛介慎言寡慾人不敢干以私中年喪妻誓不再娶朝鮮嘗鬻馬牛於遼東都司俾錫典其事售價最平朝鮮稱其便
劉英字仲華蘇之崇明人性孝友簡靜寡言不事矯飾由寧遠衞指揮使累功陞都指揮使掌遼東都司事歷任既久廉能益著庶政維新恩惠浹洽老稚得所後以年高休致遼人攀轅以留之
方盛安慶懷寧人定遼中衞指揮僉事有能聲擢守瀋陽屬時清平惟以課農為務按行阡陌督責勤惰在任二十餘年野無剽盜□無爭訟
文廣字世寬其先揚州江都人任定遼前衞指揮使以才能保陞署都指揮僉事備禦寧遠正統壬戌朵顏賊犯邊廣率官軍追至瓦廟堡大戰時天將暮廣勒兵窮追賊伏起後援不繼中流矢而亡事聞遣官遼東都指揮畢恭諭祭贈鎮國將軍令兵部錄用其後仍賻白金綵段官為塋葬于城東三十里水峪之陽
趙忠廣寧右衞指揮僉事守鎮靜堡正統己巳北虜太舉入寇攻圍鎮靜堡甚急忠乘城力戰歸語其妻曰封疆之臣當死封疆若城破則吾與城俱無汝母子當自裁虜攻益急訛言城陷妻女皆縊死時已困圍兩晝夜矣賊知堡堅遁去守臣上其事朝廷嘉忠全城之功陞指揮同知賜白金二十兩為妻女塋葬詔旌表其門曰忠節
李榮寧遠衞指揮使正統己巳守備塔山虜乘隙入寇榮選精騎追至和州大戰賊眾圍榮軍於長坡自午抵暮不少挫賊不能支棄所掠而奔時翰林學士倪謙使朝鮮聞而嘉之為賦塔山李將軍逐賊歌云
白顒字仲瞻自幼讀書身魁梧有謀畧由東寧衞百戶調兵朝鮮卻饋贐禮國人重之從參將劉端出塞殺兀良哈賊寇及招諭撫夷有功陞指揮僉事
畢恭字以謙前屯衞籍其先山東濟寧人巡撫王公翺薦恭有文武才由百戶舉陞流官指揮僉事圖上方畧開設迤西邊堡牆壕增置烽堠兵威大振虜人畏服進署都指揮僉事奉敕守備寧前地方在任五年邊鄙寧謐尋擢掌都司事撫士卒革奸弊廣屯田興學校政平訟理至今稱之所著有遼城吟稿以疾卒上遣官諭祭翰林學士廬陵陳循為撰神道碑
緱謙其先山後龍山人由大同右衞指揮僉事累立奇功陞後軍都督府都督僉事成化己亥掛印充總兵官鎮守遼東謙德重厚謀勇過人庚子與韓斌東征有功陞都督同知仍鎮守遼東在鎮數年夷虜畏威有惠政焉
李英廣寧中衞指揮使其先盧龍人累陞都指揮使征建州以功陞左軍都督僉事成化間充右參將分守錦義二城少從醫閭先生游講武恤士以教化育才為急舊有佃戶輸粟帥府者五百人英悉罷之黠虜燕狗子常糾眾深入英計擒之邊患以息暇則以書史自娛崇尚古禮建祠堂謹祭祀一以晦翁為法在任七年百度俱舉疾卒事聞遣官諭祭塋葬祀廣寧鄉賢祠今改祀名宦
鄧佐定遼前衞指揮使儀表魁梧性資剛勇提督軍務王公翺喜其善騎射有膽力保陞署都指揮僉事成化三年春隨總兵施英按奉集堡賊眾二千餘人來寇佐率五百騎為前鋒奮勇身先斬賊千餘級賊敗去急追至樹遮里峻山四壁復殺數賊鼓戰而前賊并力鏖戰久之有一校策馬西走眾遂潰惟餘五十騎與佐殊死戰佐悉令土卒下馬拒賊歸路賊不能支下馬羅拜乞退佐怒罵督戰益急右手拇指剔弦見骨賊伐柳為楯進逼餘卒死傷殆盡佐知不可為乃歎曰天乎吾力竭矣吾豈可入賊手乎遂引佩刀自刎五十人無一生還者報未至遼人遙見佐乘馬挾弓鼓吹前導自東而西僚屬皆出迎竟不至佐家亦聞鼓吹聲入門老少驚惶迎之不見守臣奏其事立祠旌表諭祭都御史吳禎為撰碑記至今撫順夷人凡有疫厲必易中國豬禱享乃應其忠節顯著如此
崔勝定遼右衞指揮使嘗齎敕處撫海西夷情事還受賞調懿路備禦陞署都指揮僉事尋改守備寧遠成化丁亥東征建州大敗賊眾於五嶺己丑舉將才充右參將分守西路兩敗賊於花兒營陞都指揮同知牛心山舊沒境外虜賊借以窺我虛實勝拓築之建墩於上虜遂失險後擢守南路未幾調征建州與韓斌會兵出塞斬首四百級加陞都指揮使協守廣寧中路
胡珍定遼中衞指揮僉事成化戊子領軍平頂山按伏俄報賊從鴉鶻關入攻圍斡羅村軍營珍與賊鏖戰勢孤援絕死之
劉旺三萬衞都指揮成化間與其子答廝古城堡設伏時達賊入境旺率眾軍及子交鋒自巳至午彼此死傷無數既而賊眾悉至我師潰散旺父子相失答廝下馬登臺瞭望見父被圍急下臺揮刃單騎突入賊陣援絕矢竭父子同沒於陣
王鍇字廷堅祥之子定遼後衞指揮使以戰功陞都指揮僉事天順辛巳充參將分守錦義二城會兵興中麥州斬賊首六十五級又於東長嶺大破賊眾從撫寧侯朱勇東征建州累陞都督同知在任展築牆塹七十餘里增置烽堠四十九座及改刱演武場修理學校後改守寧遠卒賜祭葬
耿賢定遼前衞人由指揮功陞都指揮僉事備禦金復鐵嶺復掌都司印尋守備寧遠隨轉右參將分守開原善撫士卒不妄交際致仕歸時所屬惜其清苦各出己意餽白金二千兩賢曰平生不受今受之何也遂面分之軍士感泣護送至家時巡撫馬中錫驚歎曰非獨吾輩不如即古人亦難後卒葬城東杏林山下與師顧能墓相近友人李遇春作師弟雙清墓詩弔之云一文一武兩清官師弟聯芳亙古難千兩臨岐亦不受一錢到底肯相十上卿仰慕人心服老豸推尊士胆寒宦海久遊歸弔晚臨風灑淚杏花殘先祔遼陽鄉賢祠今改入名宦
胡忠遼陽人以指揮備禦廣寧累官中路參將轉分守錦義時承前帥韓輔經畧之後邊患稍息忠訓練士卒益嚴防守毀淫祠浚城隍修學校延師儒訓誨武官子弟城北有淩河民病涉忠乃捐金築橋往來便之及去任民為立碑今祀廣寧名宦祠
馬深雲四世孫義州衞指揮使成化間歷義州廣寧備禦屢著斬獲功陳備邊十六事於當道弘治乙丑北虜入寇兵部尚書劉大夏薦天下可任大將者十人而深居首陛見孝宗宴賜優厚命協贊顯武營正德改元告病家居鎮巡委深督修開原邊工經營有心計優恤役夫多免於死亡事竣備禦海蓋二衞內外交薦十餘疏充開原左參將未幾去任深從醫閭先生遊知讀書嫻韜畧其爽朗嚴翼頗有祖父遺風
高雲自在州指揮正德間山東流賊倡亂雲上書求自効以平賊功陞右參將分守南路躬率士馬屯種樵採民甚賴焉又於義州逐虜面中二矢勇氣益奮揮刃獨前遂陷虜陣然尚氣性以是罷官人多惜之
馬永直隸遷安人嘉靖丁酉鎮守遼東先是邊人構釁虜寇掠不已永至遣譯招撫不率迺奮然勵兵饗士檄各路將領率精兵為深入計秋八月自高平進兵幾二百里賊覺宵遁俘斬二十人焚其巢穴以歸由是虜路 【 路:遂】 絕明年三月諸酋相率匐伏請罪地方以寧己亥廣寧叛卒餘黨嘯聚鼓樓下永預伏甲士于樓之旁舍衷甲往諭賊不知挺刃向前永麾所伏甲士出斬之眾潰登樓隨令部下千戶張斌等擁楯先登殄戮無遺宣諭地方安業遊擊將軍李溱後至即以軍法懲治官軍肅然庚子疾革都御史劉璋往視起 【 起:扶】 賜 【 賜:起】 瞑坐但云看人馬而終今祀廣寧名宦祠
高大恩東寧衞指揮歷備禦都司陞廣寧遊擊謝病嘉靖己未軍亂聞大恩誣搆左獄排獄推為主大恩曰若能從我則出不從我即死此眾諾乃戒不殺人不放火不奪市不閉城門巡按至我為若等白之上馬至鐘樓大恩令收酒帘不許賣酒餘市自若軍氣稍息乃自入獄後三日巡按至撫定之大恩處變不驚志意言詞一出於正潛消兇氣地方賴以不至大亂
李漢復州衞指揮以武舉守備靉陽虜犯孤山漢率兵迎擊虜走據險官軍鏖戰久之援兵不至漢死同死者千總指揮金潮守堡指揮同恩等九員事聞勘覆各陞二級漢廕一子立祠
張文瀚定遼前衞指揮僉事嘉靖甲辰守備靉陽斗構兒遇賊文瀚能鼓忠義當鋒銳奔解官軍之圍鏖戰而死且歷試軍政備禦前屯操持如一撫按上其事陞二級
張斌定遼前衞正千戶嘉靖己亥廣寧兵變斌奮勇先登擊叛逆被害事聞陞二級撫按為立祠扁曰忠毅
閻振定遼左衞人原任參將領兵策應廣寧至火燒橋遇賊鏖戰力竭而死事聞陞二級
王相東寧衞指揮備禦前屯嘉靖壬子北虜入犯興營堡相率兵馬僅四百攻敵數萬至沙河驛鏖戰二晝夜援兵不至矢盡而死事聞贈都督同知廕一子正千戶世襲賜祭葬諡忠烈
趙國忠字伯進錦州人由開原備禦中嘉靖己丑會武轉靉陽守備卻餽金公市利邊夷讋服進錦義右參將陞都督僉事鎮守遼東駐兵靉陽追斬賊首七十餘級進都督同知修開原邊垣擒李撒赤哈賊酋欽賞銀幣戊申取提督京營東官廳尋鎮守宣府出居庸倉卒遇賊戰傷左臂猛氣愈盛賊後至者識為遼東趙太師解去事聞欽賞銀一百兩紵絲二表裏至鎮釐宿弊倡勇敢罷擺邊之役以息軍費嚴夷人互市使不得與鎮民相爭補築一鎮邊垣詳載三關誌庚戌虜犯畿輔援至榆林新店斬獲功多追奪人畜以萬計賜敕褒獎再命鎮守遼東虜大舉入犯前屯追斬七十餘級欽賞銀四十兩修築沿邊臺圈居民賴之去任卒翰林檢討上谷孫世芳為國忠撰墓碑論其為將歷京鎮近三十年有威嚴又稱終身不置媵妾不再娶厚貲產以貽異母弟射能穿札詩學許渾有儒將風嘉靖乙丑儒學以行實狀 【 脫上字】 巡臺南昌李公請考錄鄉祀今祀錦州鄉賢祠
李淶保定人嘉靖庚戌充副總兵分守遼陽為人正大莫敢干以私食無兼味衣無重帛訓練土卒常寓撫恤之意軍官犯科斂者重笞黜之在任三年邊夷不擾陞山西鎮守行送者為之罷市
殷尚質天津衞人以署都督僉事充遼東鎮守總兵官嘉靖三十五年北虜大舉入犯廣寧質率領本鎮兵馬及遊擊閻懋官等至塔兒山與賊對敵死之事聞贈少保左都督諡忠愍
閻懋官定遼左衞指揮任中路遊擊嘉靖丙辰十月十四日虜犯廣寧懋官同鎮守殷尚質追至塔兒山遇賊賊攻懋官營不動乃馳攻鎮守營營潰懋官率驍騎援至殷已死血戰而歿鎮城人哭之哀郡人都御史齊宗道為懋官立忠節傳論其父振以丁未戰死於鎮城東三十里不十年其子又死于鎮城北二十里忠節萃于一門為之三歎息焉事聞詔贈都督同知廕一子正千戶世襲賜祭葬立祠
賈冕廣寧武舉指揮陞中路遊擊嘉靖己未冬北虜犯遼陽冕領兵策應遇賊對敵陣亡事聞贈都督僉事諡忠壯廕一子試百戶賜祭葬立祠
黑春廣寧衞指揮使其先建州衞人以戰功歷陞都指揮充廣寧遊擊陞寧遠參將轉遼陽副總兵襲斬虜李董剛出搗王泉寨合五百餘級嘉靖癸亥五月賊犯險山追至媳婦山卒與虜遇援不至被執磔其屍遼人以春能格虜靖邊遽爾戰歿莫不含哀飲恨巡按御史王得春作黑副帥詞以悲其死事聞詔贈都督同知諡忠勇祭葬立祠廕一子正千戶長子雲龍加陞都指揮使
郎傑廣寧衞達官指揮遇賊血戰于花兒營陣亡子弟郎賓郎寶郎得臣郎得君郎得忠郎山郎秀郎三漢郎景郎恩郎用郎松相繼陣亡各婦俱守夫節兵部侍郎葛縉視遼軍情獎勵奏聞
劉國宣府人嘉靖辛酉充瀋陽遊擊膂力絕人射貫重甲壬戌代遼陽副總兵事時虜擁眾入寇至甜水站搶掠人畜數萬國聞報領兵馳赴迫至四顆松虜分三大營而出各營一健酋迎敵國發三矢連中三賊首虜遂大潰多斬獲功盡奪所掠人畜而還遼人獲再生之慶焉
線補袞寧遠衞指揮以廉幹稱陞前屯備禦捐貲募勇士三十餘人誓與破虜侍郎葛公縉薦陞廣寧遊擊嘉靖癸亥秋隨總兵楊照搗虜巢于鎮夷境外照陣亡補袞劾在逮中冬從擊撫順率家丁斬虜二十餘級甲子春巡撫王之誥論薦其材起廢擢寧前參將甫即任一日虜眾入犯沙河補袞率兵追及于黃土臺斬酋首塔朋王莽惠等數人俄虜伏兵四起補袞退負圯臺與戰虜四面攻之眾寡不敵面中二矢一鏃貫中悶絕復甦輿回事聞欽給醫藥銀十兩旬日後瘡發而死巡按李輔題請出格褒恤以慰英魂招贈都督僉事陞三級世襲立祠致祭仍命給銀四十兩為棺斂之資卹恩三再蓋亦異數云
楊維藩前屯衞人都督楊鎮次子隨父屢經戰陣從募軍門以功歷陞薊州衞指揮僉事軍門靈寶許尚書及諸當道獎薦其才擢三河守備尋改遼東長勇堡備禦防禦有畧虜不敢窺邊嘉靖甲子擢廣寧鎮武堡遊擊銳然以功名自許枕戈倚劍治兵益勵撫按嘉其威望擬薦大用乙丑五月九日虜三千餘騎猝犯鎮武維藩兵不滿千阻戰于蓮子湖臺手刃數賊虜憤擊面中三刃剜其左目剽其手指援至藩巳死矣事聞詔贈都督僉事陞世襲三級立祠致祭仍命給銀四十兩充棺斂資維藩好兵驍勇不二年與其姪鎮守照後先戰沒于廣寧人以是稱惜之
李春美鐵嶺衞人以千戶陞都指揮僉事備禦中固鐵嶺汎河懿路四城歷官靉陽守備正德年間隨總兵劉暉破流賊有功塑像郎山名登國史致仕年踰來旬嘉靖二十年達賊入犯猶率家丁追襲救生靈無數地方賴以保障至今鄉人稱其奮揚之績懋著于居官忠義之心不衰于休致云
李涇襲春美職指揮同知嘉靖二十年授本旗右哨把總隨備禦金湖 【 湖:潮】 修邊偶病湖 【 湖:潮】 令涇甥千戶金汝泉代之適有警馳兵于平頂山遇賊金湖 【 湖:潮】 被害汝泉法當連坐涇因父芬痛甥陷罪且念姊氏孤寡扶疾出官甘受軍罪畧無悔心鄉人稱其孝承親志義功 【 功:切】 同胞故艱險有不避云
◆人物志 【 貞淑附】
余聞鄒魯洙泗之間齗齗如也而燕趙感慨悲歌之士異代一致此豈獨其風氣之異使然哉毋亦賢聖之澤百士 【 士:世】 不斬而荊軻聶政之行亦足以當人心而起巽懦者語有之曰影之隨形響之應聲其然哉其然哉然則士之欲飭躬砥行抗志青雲之上而不藉於前哲者否也遼自古在昔未有聞人志自漢以迄昭代其間或以忠孝錄或以經術著或以道學隱逸名均之足以施法後世而貞婦烈女於風化所助不淺故具載之以待作史者採焉
賢行
經術
將才
隱逸
貞淑
○賢行
晉
北朝
唐
遼
金
元
國朝
·晉
李信襄平人父敏避公孫度浮海莫知所終信追求積年浮海出塞竟無所見欲行喪禮制服則疑父尚存情若居喪而不聘娶燕國徐邈與同州里以不孝莫大於無後勸令取妻既生胤遂絕房室常如居喪禮不堪其憂數年卒
李胤襄平人以祖不知存亡設木主事之由是以孝聞容貌質素知度沈邃言必有則治中時舉孝廉參領北軍事政尚清簡入為吏部尚書郎銓選廉平賜爵關中侯俄遷尚書令胤雖歷職內外家至貧兒病無以市藥帝聞之賜錢十萬諡曰成
·北朝
晁清遼東人祖暉魏穎川公清襲爵例降為梁城戍將梁師攻圍糧盡城陷清抗節不屈賊殺之宣武褒美贈樂陵太守諡曰忠
高謙之遼東人少事後母以孝聞精天文曆算孝昌中為河陰令有囊盛瓦礫詐市人馬逃去詔令追捕謙之乃偽枷一囚立於市宣言是前詐馬賊密遣腹心察市中有二人忻曰無復憂矣執究之悉獲其黨後奏復縣令面陳得失疏將帥非才疏修梁書十卷行於世
高恭之謙之弟字道穆博涉經史所交皆名流儁士幼孤事兄如父母謂人曰人生立心制行貴於見知若時不我知便須退迹江海自求其志中尉元匡引為御史其所糾摘不避權豪出使相州前刺史李世哲多有非法逼買人宅廣興屋宇皆置鴟尾又於馬埒堠上為木人執節道穆繩糾悉毀去之并表發其贓貨孝莊即位除御史中尉仍兼黃門時用錢皆私鑄濫薄道穆表言今錢徒有五銖之文而無二銖之實薄甚榆筴上貫便破置之水上殆欲不沈宜改鑄大錢文載年號以記其始壽陽公主行犯清路道穆令赤棒卒棒破其車後見帝謝帝曰朕已愧卿卿反謝朕敕監儀注
·唐
李澄襄平人初隸江淮都統李坦府又從永平節度李勉軍勉帥汴表澄滑州刺史李希烈陷汴勉走澄以城降希烈以澄為尚書令節度永平興元元年澄遣盧融間道奉表詣行在德宗嘉之署帛詔納密丸授澄刑部尚書汴滑節度使澄焚賊旌旗自歸
·遼
耶律突欲太祖阿保機長子東丹王居遼東好學博覽外寬內恕立為皇太子太祖問侍臣事天敬神孰為先眾以佛對突欲曰孔子萬世所尊太祖大悅命立孔子廟後太祖取渤海多其謀畫太祖薨以位讓弟德光卒葬醫巫閭山世宗即位諡讓國皇帝常市書萬卷藏于醫巫閭山之頂望海堂
馬人望醫巫閭山人性潁悟幼孤長以才學稱咸雍中登進士歷官至參知政事判南京三司使事時錢粟出納之弊惟燕為甚人望立法嚴覈奸弊盡革尋拜南院樞密使人不敢于 【 于:干】 以私用人必公議所當與者如曹勇義虞仲文皆為奸人所擠人望推薦皆為名臣當時民所甚患者驛遞馬牛旗鼓鄉正聽隸倉司之役至破產不能給人望使民出錢官自募役時以為便以大司徒兼待 【 待:侍】 中致仕卒諡文獻
大公鼎遼陽渤海人先世籍遼陽率賓縣公鼎幼莊愿好學咸雍二年登進士第時遼東雨傷稼大發瀕河丁壯以完提防公鼎獨曰潦張甫寧大興役事非利國便民之道乃疏其事朝廷從之改良鄉令省徭役務農桑建孔子廟學部民從化時盜殺留守蕭保先因而倡亂公鼎單騎行郡陳以禍福眾皆聽命
張琳瀋州人幼有大志壽隆末為祕書中丞遷戶部使擢南府宰相天祚幸雲中留琳與李處溫佐魏國王淳守南京處溫父子召琳欲立淳為帝琳曰王雖帝冑初無上命攝政則可即真則不可處溫不從淳既稱帝諸將咸居權要琳獨不與政
·金
斡勒忠本名宋浦蓋州人任大理執法嘗奉使北歸致馬四千餘匹語 【 語:詔】 褒諭之拜武寧軍節度使致仕卒年七十性敦愨通法律以直自守不交權貴故時譽歸之
張九思錦州人初補行臺省三遷亳州防禦副使劉仲延受宋國歲貢於泗州往歲受貢者以幣物不精責送使者私饋銀幣各值數百千歲以為常九思獨不肯受自是私饋遂絕仕至工部尚書所守終身清約
高衎字穆仲遼陽渤海人敏而好學自少有詩賦名登進士第調墎陰丞世宗時為吏部尚書每季選人至部託以檢閱舊籍久滯衎三為吏部知其弊歲餘銓事修理選人便之
梁肅廣寧牽馬嶺人早有大志勤於文墨為彰德節度會世宗怒宋使就驛中取國書選朝臣孰堪為詳問使不辱君命者宰臣以肅對使還稱旨拜恭知政事
高竑遼陽渤海人以廕補官調貴德縣尉累遷安州刺史知河南府充安撫使同知大名府所至皆有政蹟後為河北西路按察轉運使
高楨遼陽人少好學雖甚暑未嘗解帶對妻孥如賓友以尚書左僕射判官廣寧尹加太子太傅在鎮八年政令清肅吏畏民懷入為御史大夫以剛明自任官至太子太師
李英字子賢遼陽人由進士歷監察御史乃上書高琪曰中都之有居庸猶秦之崤函蜀之劍門也邇者撤居庸兵我勢遂孤高琪奏其書即充都提控居庸等關隘悉隸焉遷翰林待制因獻十策大概謂居中以鎮四方親賢以守中都立蕃以固關隘集力以防不虞養馬以助軍威愛稼以結民心明賞罰以勸百官選守令以復郡縣併州縣以省民力頗施行之英自清州督糧救中都與元兵遇于霸州大敗盡失運粮英死之贈通奉大夫諡剛貞
高德基字元履遼陽渤海人皇統二年進士大定三年遷同知北京路都轉運使是年秋土河泛溢水入京城德基命開長樂門疏分使入御溝以殺其勢水不能為害六年為尚書令史海陵為相剛愎自用德基每與詳辨累遷刑部侍郎有犯罪當死者宰相欲從未減德基曰法無二門失出猶失人也不從及奏上曰刑部議是也
孟奎字元秀遼陽人大定間進士調黎陽主簿改中都平章政事完顏守真禮接士人在其門者號冷巖十俊奎其一也累遷中都路轉運使旱詔審錄冤獄多所平反大安初除博州防禦使凡屬縣事應赴州者不得泊於逆旅以防吏姦人便之卒諡莊肅
大懷真字子正遼陽人皇統五年累官安武軍節度使縣尉獲盜旗圖亢宿詰之有謀叛狀株連幾萬人懷真唯請誅其首亂者十八人嘗飯僧數人一僧異常懷真問曰汝何許人對曰山西人復問曾為盜殺人否對曰無之後三日詰盜果引此僧人皆服其明察
蒲察鄭留字文叔遼陽東京幹底必刺猛安人大定二十二年進士任順義軍節度使詔括馬鄭留使百姓飼養以須御史劾之既伐宋諸路馬皆瘦惟隆州馬肥乃釋鄭留知慶陽府夏人犯邊留擊走進官四階貞祐二年改東京留守致仕卒為人重厚寡言笑人不見其喜慍臨終取奏藁盡焚之
石抹元懿州路猛安人幼喪父號泣不食者累日十三居母喪如成人嘗為擊鞠戲馬踣歎曰生無兄弟設有不測奈何終身不復為之知淄州事劇盜劉奇久為民患一日補獲方訊鞠聞赦至亟命杖殺之闔郡稱快貞祐初黃槶吾典徵兵東平擁眾不進大括民財眾皆忿怨副流 【 流:統】 僕撒掃合殺吾典於坐取其符佩之縱恣尤甚元密疏劾掃合擅殺近臣無上不道掃合坐誅
高守約遼陽人由進士累官刺史元兵徇河朔郭邦獻已降從至城下呼曰當計全家室守約弗顧至再至三守約厲聲曰吾不汝識也城破被執不屈而死贈官諡忠敬
鳥古倫仲溫太 【 太:本】 名胡刺蓋州按春猛安人大定二十五年進士官本 【 本:太】 學助教應□翰林文字貞祐初遷鎮西軍節度使中都被圍遂至太原移書安撫使賈益謙約以鄉兵救中都仲溫嘗治平陽吏民爭留之仲溫曰平陽巨鎮易為守禦于私計得矣如嵐州何遂還鎮元兵大至城破死之諡忠毅歲時致祭
夾谷守中遼東咸平人大定進士歷官北京路按察副使遷通遠軍節度使至寧末移彰德軍夏兵數萬入鞏州守中乘城守備兵少不能支城陷官吏盡降守中獨不屈夏人壯之載至平涼要以招降守中即大呼曰外兵矢盡且遁矣慎勿降夏人交刃殺之事聞詔贈資善大夫仍收其子為筆硯承奉
石枺元毅本名仲思咸平府路謀克人以廕補吏調景州寧津令委受宋歲弊 【 弊:幣】 故事有私遺元毅一無所受明昌中遷汾陽軍節度副使時石嵐間賊黨嘯聚元毅襲殪之二境以安授撫州刺史元毅出州經晝軍餉卒與敵遇倅吏請還元毅曰責任邊守遇敵而奔如百姓何身先力戰射無不中敵去而復合元毅鏖戰久之眾寡不敵遂遇害事上上驚悼贈信武將軍召用其子世勣
高錫字永之遼陽渤海人德基子以廕補官積勞調淄州酒使課最遷萍鄉令歷北京遼東轉運副使同知南京路轉運使真祐初累遷河東路按察轉運使城破遂自投城下而死
李三錫字懷印錦州安昌人遼季盜攻錦州人推三錫主兵事設機應變城賴以完錄功授左承制嘗從闍母護送二主北歸官至河北西路轉運使三錫政事強明所至稱治世宗舊聞其名大定初起為北京路都轉運使制下而三錫已卒
盧克忠貴德州奉集人高永昌據遼陽克忠走詣金源郡王斡魯營降遂以撤屈出為鄉導斡魯克東京永昌走長松島克忠與渤海人撻不也追獲之大定二年除北京副留守會民艱食克忠下令凡民蓄積者計留一歲悉平其價糴之由是無捐瘠之患轉陳州防禦使後以靖南軍節度使致仕
裴滿亨字仲通遼海人其先居河西臨潢自祖虎山始徙遼至亨擢進士第授監察御史內侍梁道兒恃恩驕橫朝士側目亨劾奏其奸後遷同知大名府事又巨猾縱橫莫制亨宣明約束闔境帖然改武安軍節度使歲大雪民多凍殍亨輸已俸為之賙贍卒贈嘉議大夫
蒙古綱咸平府猛安人承安五年進士累官副元帥權參知政事行尚書省奏 【 奏:會】 桃林寨總領張林據險為亂侵掠東平綱遣王庭玉大破之生擒張林獲畜仗萬計又奏遼東渡海必由恩博二州乞置經畧使鎮撫從之後徙行省於邳州
劉瑋字德玉開原咸平人幼警悟舉進士及第累轉尚書省都事奏擬經畫田土世宗見其名曰劉瑋尚淹此乎遷戶部員外郎充宋國信問副使初世宗器瑋材幹將擊毬於臨武殿聞訃而止諡曰安敏
王政辰州熊岳人遼季亂高永昌據遼東知政材畧欲用之政辭不就永昌敗渤海人爭縳永昌以為功政獨逡巡引退吳王闍母聞而異之言於太祖授盧州渤海軍謀克從破白霫下燕雲及金兵伐宋滑州降留政為安撫使前此數州既降復殺守將反為宋守人以是為政憂政曰苟利國家雖死何避從數騎入州是時民多以饑為盜坐繫政皆釋之發倉廩以賑貧乏州民皆悅尋改權侍衞親軍都指揮使兼掌軍資是時筦庫長吏因緣為奸政明會計巖扃鐍金帛山積而出納無錙銖之失吳王戲曰官久而不加富何也對曰政以楊震四知自守安得不貧王笑曰前言戲之耳以黃白金及乘馬遺之
溫迪罕達辰州猛安人性敦厚寡言笑初舉進士搜閱官易達藐小曰汝欲求作官耶達曰取人以才學不以年貌眾咸異之明昌五年中第遷監察御史宣宗遷汴以本職護衞上疏曰遼東興王之地移刺都不能守走還南京度今之勢可令濮王守純行省蓋州駐兵合思罕以繫一方之心昔祖宗封建諸王錯峙相維以定大業今委諸疏遠非計也又上疏言宰相係天下輕重不宜權攝今之將帥謀者不能戰戰者不能謀今豈無其人但用之未盡耳宣宗曰所謂用之未盡者為誰罕達俱稱其人宰相惡其言轉外官
耶律思忠履之姪家遼東同知歸德府會汴京戒嚴以都水監使充鎮撫軍民都彈壓金主召見思忠乞留死汴梁金主幸和議可成固遣之君臣相視泣下竟投城濠死贈工部尚書
劉慶祐錦州人以孝聞章宗明昌三年賜絹粟旌其門復其身云
·元
耶律楚材字晉卿履之子身長八尺美髯宏聲博極羣書旁通天文地理律曆術數及釋老醫卜之說下筆為文若宿構者金末為左右司員外郎太祖克燕召見處之左右西討回回禡旗之日雨雪三尺楚材曰玄冥之氣見於盛夏克敵之徵也庚辰冬大雷曰回回國主當死於野後皆驗西堿曆人奏五月望日蝕楚材曰否卒不蝕明年十月楚材言日當蝕其人曰不蝕至期果蝕長星見西方楚材曰女直將易主明年金宣宗果死帝每征討必命楚材卜謂太宗曰此人天賜我家軍國庶政悉委之帝駐東印度鐵門有一角獸形如鹿馬尾其色綠作人言謂侍衞曰汝主宜早還帝以問楚材對曰此瑞獸也名角端能言四方語好生惡殺天降符以告陛下願承天心以全民命帝即日班師獨收遺書及大黃已而士卒病疫得大黃輒愈時州郡長吏生殺任情殺人盈市楚材請禁州郡不得擅決大辟待報違者罪死貪暴稍戢太宗將即位議未決時睿宗乃太宗親弟楚材曰此宗社大計宜早定遂立議制乃告親王察合臺曰王雖兄當拜王拜則莫敢不拜及即位王率皇族及臣僚拜帳下既退王撫楚材曰真社稷臣也元朝尊屬有拜自此始時民多誤觸禁網而國法無赦今楚材議請肆宥且條便宜十八事頒天下帝悉從之汴梁將下大將欲屠之楚材馳入曰得地無民將焉用之帝然之罪止完顏氏時居汴者得百四十七萬人楚材又求得孔子五十一代孫元措奏襲封衍聖公付以林廟地及召名儒梁陟等進講東宮率大臣子孫執經解義置編修所於燕經籍所於平陽由是文治興焉帝素嗜酒楚材屢諫不聽乃持酒槽鐵口進曰麴糵能腐物鐵尚如此况五臟乎帝悟賞以金帛惟日進酒三鍾而止歲辛丑帝疾篤醫言脈已絕楚材對曰今囚繫非辜者多古人一言善而熒惑退舍請赦天下囚徒后即欲行之楚材曰非君命不可俄頃帝少蘇因入 【 脫奏字】 請肆赦帝首肯之是夜醫者候脈復生適宣讀赦書時也翌日瘳五日帝崩皇后馬真氏稱制奧魯刺合蠻以貨得政柄廷中悉畏附之有旨凡奧都刺合蠻所建白令史不為書者斷其手楚材曰國之典故先帝悉委老臣令史何與焉事若合理自當奉行如不可行死且不避况截手乎后頗不悅楚材大聲曰老臣無負於國豈能無罪殺臣后以先朝舊勳深敬惲焉薨年五十五有言楚材天下貢賦半入其家后命視之唯琴阮書畫遺文數千卷後贈太師追封廣寧王諡文正今祀廣寧鄉賢祠
高宣遼陽人太宗時以元帥從睿宗攻大名宣進曰今來伐罪弔民願勿嗜殺人以稱上意睿宗召元帥朮乃諭之下令軍中如宣言及城破兵不血刃民心悅服又從破金兵降宣者二千餘人以宣為都總管賜金符仍令子孫世職卒贈大司徒追封營國公諡簡僖
高塔失不花遼陽人曾祖宣祖天錫父諒裕成宗命世其官累官同知崇祥院使延祐四年遷榮祿大夫大司農英宗居東宮不花撰集前代嘉言善行名曰承華事畧并畫豳風圖以進帝覽之獎諭曰汝能輔太子以正朕甚嘉之命置圖書東宮俾太子時時觀省
耶律鑄楚材之子幼聰敏善屬文工騎射領中書省事采歷代德政以進從憲宗征蜀屢出奇計中統初清廟雅樂止有登歌詔鑄制宮懸八佾之舞樂成上之賜名大成拜遷平章軍國重事監修國史以事免仍沒其家貲之半徙山後卒贈太師懿寧王諡文忠
劉世英遼東人金元爭河朔民物空竭世英言於木華黎曰建國以民為本今殺掠殆盡異日我師復來孰給轉餉收存恤亡此其時也遂授以絳州節度使
攸哈剌拔都渤海人初名興哥金末避地大寧後降木華黎從攻通州獻計一夕造礮三十雲梯數十附城州將懼出寶貨以降華黎命興哥恣取之興哥獨取良馬三以賞兵士功聞太祖賜今名授河東北路都元帥鎮太原乃修城池繕甲兵招降屬邑遠近聞之皆相率來歸嘗微服夜出聞民間語曰吾屬父母子女相失矣死者不可為生生者無以為贖奈何明日下令軍中凡俘獲有親者聽贖無貲者官為贖之民得完聚者眾
李伯溫義州人彀之子行平陽元帥府事鎮清龍堡金人來攻守卒夜遁李成開門導敵入伯溫登堞樓謂左右曰吾兄弟杖節擁旄受方面之寄今不幸失利當以死報國汝等宜自逃生士卒皆猶豫不忍去伯溫即拔劍殺家屬投井中以刃植柱刺心而死金人登樓見伯溫抱柱如生無不嗟歎稱為烈士
郭全遼陽人幼喪母哀戚如成人及壯父庭玉又卒居廬三載啜粥面墨事繼母唐古氏甚孝唐古氏四子皆幼全躬耕以養既長取婦各求分財異居全不能止凡田廬器物悉自取朽敝者奉母唐古氏甘旨無乏母卒全年六十餘哀痛毀瘠廬其墓終喪
·國朝
張升字允升定遼中衞人謙退寡言聰悟博學先是遼人未入鄉舉升謁巡撫王翺試諭胡虜檄升援筆立就辭氣沛然翺大驚異舉正統丁卯科鄉薦遼之科第自升始後巡按監察御史萬安以升學行薦於朝試授都司儒學訓導尋以詿誤安置隆慶州當道重其學術薦萬全都司儒學訓導學宮舊有井味苦鹹升疏鑿之已而甘冽土人呼曰張先生井後卒于官所著有柳菴稿行於世今祀遼陽鄉賢祠
顧能字宜用定遠前衞人性直而剛與人寡合登天順丁丑進士授戶部主事有清操不妄受一錢故友人嘗有詩云一錢到底肯相干天順間命通州收粮能革宦官弊再命淮安收錢計一年所入九倍于昔眾愈服其清操陞本部員外郎將大用之至京卒成化初選天下清官四員能居首都御史楊繼宗次之憲廟刻其名于便殿柱上時尚寶卿郭宗進所刻圖書見之傳其事於鄉人曰吾輩做官焉能到此今祀遼陽鄉賢詞
胡深字以道定遼後衞人始姓文復姓胡登天順甲申進士早喪父賴伯鞠育官至河南道監察御史剛正嫉邪不避權倖多所按劾成化間嘗陳弭災四事曰重國本曰攬乾綱曰斥異端曰省民力憲廟嘉納之後劾奏大學士商輅之失節大理卿程信之剛暴禮部尚書姚夔之黷貨疏再上為忌者中傷謫湖廣黔陽縣丞後陞廣西鬱林州知州卒于官今祀遼陽鄉賢祠
李恭字思敬定遼左衞人登成化己丑進士授無錫縣知縣無錫為東南巨壤恭以清苦勤儉修六事故俗喪葬尤糜費諭以禮不悟者且笞之邑人感泣俗漸變以政績卓異起赴京擢大僕寺丞奉命俵馬宣府路出居庸有張指揮者懷金送數十里外請屏左右跪道傍為囁嚅狀恭察其意正色拒之曰刳膏脂于民身以厭當道者之口仁者固如是乎張俯伏汗顏愧謝而去鄉人稱實錄焉
文貴字天爵錦州人登成化乙未進士授吳縣令初入官值年凶餓莩滿城多方措置活居民數萬修復西華石塘等處田五千餘畝增稅千餘縣舊有虎患公到任後虎自胥自浮太湖而去邑人採為政大畧作德政記立碑縣門立且行取授江西道御史口北巡按有司不職者聞風解印是年秋丁憂起復改浙江道差往河南巡按奏革修河冗官二十二員勘退平府侵奪民田伍百餘頃辨出可矜死罪吳忠等一十六名振肅風紀為一時首稱時大學士萬安擅權亂政科道莫敢言者公抗疏劾退當朝倚以為重總校十三道奏牘二法司會議辨出被誣謀反張舉等三十三名四侍經筵兩監鄉會陞浙江按察司副奉敕巡視海道修完沿海衞所城池七十二座瞭望墩臺一百餘座審被誣犯邊朝鮮國夷人金石山等五十三人歷陞陝西左布政使查得八府逃民遺下稅糧五十餘萬負累人戶包納將情具奏盡行間除離任後一十餘年鳳翔府建祠塑像春秋祭祀陞右副都御史巡撫延綏造銀錢以勸人習射造肘牌以防流矢奉敕獎勵有云爾能為國遠慮甎墩之製中空外堅既便於瞭望又可以伏兵計慮週密朕甚嘉之特賞銀肆拾兩紵絲四表裏丙寅陞兵部左侍郎戊辰會推兵部尚書被逆瑾所阻以原職奉敕兼左副都御史提督四鎮北至口外獨石地方適達賊擁眾入寇督所部官軍斬首六十七顆大舉首級一百三顆奉敕獎勵宣大兩鎮又隨賊向往截殺斬首六十餘顆賊掃營遁去邊境安具奏奉敕獎勵又以大同邊內係北虜入寇地方建故大興等伍堡以防要害興工間奉敕總制宣大軍務未幾陞南京右都御史又被逆瑾傳奉文貴不許來京著巡撫大同累次差官校需索不遂傳奉巡撫官擅起招軍事例冠帶閑住後瑾伏誅部院科道累薦奉敕撫治湖廣鄖陽河南南陽陝西漢中等處地方又忤江彬傳奉改敕巡撫甘肅造完馬營等處二百五十餘座塞過孛羅口等山五十餘處廢墜邊防修整統緒嘉靖改元引年致仕公歷事四朝居官四十餘年在內在外政績彰彰但秉性剛介多忤於時家居不入官府自題其門曰休閑老夫閑居亦少與人會惟親故有事弔問而已且手不釋卷涉獵過目亦不苦於求記也城東置一小園雜植花木常居於此有無入不自得之象題其門曰結室遠紅塵耳畔不聞雞犬杖藜步綠野胸中自見鳶魚壽九十五歲終於正寢如公者可謂一代偉人世所推重者也今祀錦州鄉賢祠
賀欽字克恭義州人天性高明謙恭剛果玩近思錄遂厭俗學景泰壬午以易魁山東省登成化丙戌進士授戶科給事中即書鄙夫事君章于壁以自警直言敢諫每以薦賢為急時廣東舉人陳獻章遊京師欽訪見即師事之益聞所未聞成化四年以疾歸潛玩性理諸書精思默識反身實踐冠婚喪祭一遵家禮教人書白鹿洞規尤致嚴于為己為人之辨弘治改元大學士劉吉薦除陝西左參議以母疾辭職乃條陳四事曰講聖學薦賢才處近侍修禮樂疏上不報正德己亥逆瑾括民田義州人激變感欽之諭不傷一人歿後十天門人立祠于釣□蓋欽行樂處也正德辛巳都御史李承勳題請以欽為理學名臣及序刊醫閭文集四卷行于世今祀遼陽義州鄉賢祠
陳珍義州衞人以應襲年二十餘始憤苦讀書中成化甲午山東省元登乙未進士授戶部主事轉員外郎時有戚里侵奪民田珍推鞠悉以田歸之民及奉命察兩淮鹽課勞豪斂手不敢犯擢陝西按察僉事進副使整飭肅州兵備時哈密陝巴王為土魯番吞併告急珍偕鎮巡設法分正朝廷屢加褒賜在陝一十六年以內艱還後鎮巡交薦近三十章不起遼東巡撫張鼐薦珍可大用亦不能移其林泉之志乃里中子弟與遼人士無遠近願執經請益者每每容納教子孫以守里 【 里:禮】 尚儉為先壽七十有八卒巡撫張貫為珍撰墓碑曰嘗怪世人每苦時過後學以為難成及入仕途則鐘鳴漏盡不知止若珍年幾三十始力學能取省元連揵 【 揵:捷】 甲科官至憲副即歸休又能成後學教子姪可不謂豪傑之士乎世以為名言非諛墓者
陳壽字本仁寧遠衞人登成化壬辰進士再轉戶科都給事中成化末極言法王佛子亂政歷陞都御史巡撫延綏時北虜深入壽嚴□令躬冒矢石二旬三捷軍威始振虜遂渡河北遁時同事者諷壽註子弟姓名載籍中當有功賞壽曰吾子弟皆不諳弓馬竟不許時主客兵馬蒭糧匱竭壽統兵出境且牧且採月餘省草價十餘萬兩直抵虜營獲生畜兵器以萬計尋陞右副都御史以忤逆瑾罷後起官至南京刑部尚書致仕壽敭歷中外四十年建白樹立多可述而廉名尤著居嘗布衣蔬食如寒士年八十有四卒無以為殮親舊者共資助之 【 脫葬字】 江西祖籍之新塗今祀寧遠鄉賢祠
李遇春字朝陽定遼前衞人弘治乙卯鄉試中式為人心性純和學行篤實授鄭州學學正校文順天丁內艱家嘗火灾遇春唯抱神主而伏餘無所問學以體認天理為主又以主敬在心惟上作工夫置年譜錄記教人必盡其誠後陞唐府紀善輔王以道誼加長史服色致仕所著有冷菴文集學者以為醫閭之下一人而已今祀遼陽鄉賢祠
孫磐字伯堅定遼中衞人性剛方有氣節登弘治丙辰進士觀政即上疏乞考察兩京科道官歷陵川吳縣知縣陞吏部文選司主事復上疏請罷各鎮中官監軍時逆瑾專政深嫉之遂罷免尋起陞河南按察司穎州兵備僉事值流賊猖獗撫臣知磐閑於將畧令給軍餉鎧仗保障留都後逼賊東殄於狼山多出磐之籌畫今祀遼陽鄉賢祠
王春字景暘登弘治丙辰進士授翰林院檢討陞周府長史天性純孝遇事確有執持時宗室以巡撫官勾稽廩祿聚眾譁譟會治兵他防宗室疑懼皆挾兵自衞或變服以逃春啟王徧諭其故且告巡撫弛兵眾乃安一時推其善弭禍亂以子道中大理少卿封如其官卒詔賜諭祭
王鉉字伯舉為人誠敬早孤事繼母孝弘治壬戌進士知江夏縣多惠政如捐俸貸貧士立漏澤園葬死之無所歸者民謠曰江夏孰福澤沃枯骨撫按交薦其才陞戶部主事抗逆瑾罷歸謝人事雖飲射亦不赴事兄錡甚恭同年有官遼東者鉉遠嫌一無所干及諮訪事嘗以開邊為戒時服其高晚年與河西賀舉人士諮同郡李紀善遇春問訊往來多所自得云今祀遼陽鄉賢祠
張經字天敘瀋陽中衞人登弘治乙丑進士授新樂縣知縣擢監察御史按宣府劾太監于喜不法事內豎讒搆繫獄都御史彭澤及兩京諫官論辨其誣謫雲南河西縣典史憂憤卒于途妻子扶柩歸葬嘉靖改元以經為守正文臣贈光祿寺少卿遣官諭祭今祀遼陽鄉賢祠
潘輔字良佐廣寧衞人登弘治癸丑進士任直隸順天府永清縣知縣愛黎庶均徭役絕苞苴時永清多盜輔捕緝有方邑人多德之輔自幼言行不苟早失怙事母孝後卒于官今祀廣寧鄉賢祠
吳裕字克寬廣寧右衞人少孤育於母王氏比長游郡庠貢入太學會母疾嘗藥不解衣帶及母卒哀毀踰禮廬墓三年後任和州判官得士民心告老還鄉年八十卒于家今祀廣寧鄉賢祠
馮裕字伯順廣寧左衞人登正德戊辰進士授華亭知縣性嚴整質朴實心愛民邑人稱裕逢迎雖拙撫字多勞為大吏所不悅改知蕭縣陞晉州知州陞南京戶部員外郎平涼知府未任調石阡府裕有惠政於石阡擢貴州按察兵備副使治普安諸夷能因俗撫定不為亂然以財廉不能取媚於時尋罷歸裕生四子有文名後先登科甲評裕者曰學求為己仕則為民卒葬青州祖籍之洋溪大學士少師徐階志其墓祀華亭名宦青州鄉賢今祀廣寧鄉賢祠
傅鑰字希準廣寧左衞人少孤孝養其母及生母剋志就學登正德辛未進士授禮科給事中屢言皆當世大計如發明律例疏言主將不固守條下法意極為嚴明至於奮勇殺賊損傷多寡俱不該載蓋以事難預擬臨時欽斷不可拘一論也今例折十人坐罪將畏坐率不敢見虜宜制自今虜入境能格虜者雖亡卒十人以上勿問有功者仍錄之其不敢見虜者即不□一人罪不宥上是其言著為令又疏祖宗御極以來或皇儲未建必暫留親王一人俾居京邸司香祖廟皇上即位之初榮王猶留今攝禮乏人匕鬯待及一紀遊幸動經浹旬中外人情危疑恐睥睨之徒或欲棄 【 棄:乘】 時以售其奸奏留中出知太平府歷浙江河南江右藩臬嘉靖己亥以右副都御史巡撫河南時河南大饑當漕粟三十萬石鑰言河南流徙餒死之狀請蠲賦一夕疏奏遂病朝廷以鑰言切特貸河南粟三之一其二許民出銀貸粟命下而卒詔賜祭葬鄉祀考醇心實行雅量清操居鄉不以貌位驕人歷官祗以廉平律己今祀廣寧鄉賢祠
徐景嵩字伯瞻遼 【 遼:定】 陽 【 陽:遼】 中衞人登正德甲戌進士授咸寧縣知縣陞戶科給事中居諫垣多建白不避權倖陞河間府知府尋陞山西按察副使見事風生然性剛直少容卒以此罷官士論惜之嵩孝友弟景岐沒為撫其遺孤居城北之乾河不輕入城郭一時監司以下篤其誼相與諮訊其視財利泊如也有沙洲稿四卷藏於家今祀遼陽鄉賢祠
范鏓字平甫瀋陽中衞人登正德丁丑進士授工部主事歷陞河南府知府鏓廉潔自持仁愛為政時河南大饑郡人死者枕藉相望乃開倉賑救徑疏奏聞所全活甚眾巡撫以失奏被譴入覲有抑鏓考者部院知鏓治行轉兩淮運使歷試操持以厭眾心去之日民立生祠勒德政碑有明比月清比水之謠入淮視舊鹺法公私俱困條鹽法十事一切掣羨盡革之人咸快焉三年遷四川參政商民立生祠於淮水之上為之歌曰鹺政奚弊范來遲鹺政奚興逢范公又曰范來早我民飽范來遲我民饑僅二年四遷奉敕巡撫寧夏陳邊務四事多興革機宜上悉采納行諸邊會疾辭歸再起巡撫河南隨進兵部侍郎經畧畿輔邊防陞兵部尚書以辭賜免今祀瀋陽鄉賢祠
魯綸字孔言義之子登正德丁丑進士少孤事母孝觀政時以所得月支俸米寓其家養母而僅食其餘授南京兵科給事中建白彈劾無所忌尤注意江防武備時有內守備官恣橫綸奏劾處治一時股栗尋陞江西按察司僉事後一年卒于官囊無餘貲
徐潮字信甫定遼後衞人賦性醇和少游郡庠執親喪倚廬三年屢試山東不第以道遠率眾詣闕上書改試順天府後以歲貢任霸州學訓導辭束脩督率文會每給飲食以課諸生之成材者科貢多得人陞山東丘縣教諭生徒臨歧泣別攝縣事分賑饑民全活者眾及完稅七百餘石文學政事畧見施行霸州祀於名宦今祀遼陽鄉賢祠
李用字登庸廣寧右衞人用自童時不好嬉戲游庠校恥習章句父早亡弘治二年母張氏病卒殯葬倚廬朝夕哀毀及無力封樹乃傭身封之巡撫張岫以孝行奏聞旌表其門今祀廣寧鄉賢祠
齊有字進之廣寧右衞人以子宗道貴封四川道監察御史心性純明少讀書習知當代典章事二親至孝養舅氏如母撫弟能不相尤瘉卹幼字微無間疏戚嘗擬遼東四事以貽仲子建白曰復歲輸嚴烽堠覈馬政明賞罰累數百言皆切利害有生四子長宗賢舉人仲即宗道都御史餘以才武居家理居鄉遜年八十五終巡撫固安蘇忠 【 忠:志】 臯撰墓銘以諸子之賢家教為多今祀廣寧鄉賢祠
龔勳字紀常廣寧左衞人家貧為人篤實事父母竭力盡孝累試山東不第有同會友長勳二歲貧苦過于勳名次勳下遂稱病讓貢及勳授晉州學訓導陞平谷教諭敦禮隆學言動不苟科貢成就多名士今祀廣寧鄉賢祠
趙倫廣寧人由貢任邯鄲學訓導學問醇藉文章雄奧從學者甚眾丁內艱時巡撫彭幸庵聞其名欲館門下命子受業倫執禮如石不欲易衰絰以往彭公歎曰嗟嗟孝子也竟償其志不強致焉至今人兩高之其在邯鄲也督學者少厲顏色倫投冠歎曰可以去矣遂浩然稱疾東歸今祀廣寧鄉賢祠
劉天祿字本學廣寧中衞人為人純樸言行一致居家孝友人無間言由太學生任河南臨漳縣縣丞有善政好古勤學老而不倦今祀廣寧鄉賢祠
張雲霖字子潤廣寧左衞人登嘉靖庚戌進士授行人司行人為人朔直有氣節方擬臺省之用無何即世人以是悲之鄉評曰飭躬勵行杜絕公門苦學甘貧卒成大志今祀廣寧鄉賢祠
何鑌字汝礪遼陽後衞人性行耿介自為諸生時不苟同于人雅意讀書居家孝友嘉靖乙酉中山東鄉試己亥授元城縣知縣清苦自勵臨民真誠多惠愛時旱蝗不為災北虜入犯井陘巡撫劉隅以鑌才堪治劇薦調贊皇防禦安民有成績陞涿州知州去之日父老攀送至不得行小兒百數輩戀送于途在涿州善制豪右不敢擾民陞西安府同知引年致仕還鄉里不屑外慕以義方教子鄉評推重巡撫江東鑌鄉舉同年也折簡數招不赴及遷秩當行鑌始就為別不言他事江歎息而去鑌年七十以壽終儒學言其行迹於巡臺南昌李公特採錄焉
許德益都人元末河朔割據父文質為毛貴將守沂莒膠密四州後貴為其相趙君用所殺文質遇害德痛父非命攻益都拔之殺君用領兵還莒西軍乘勢襲莒德夜率壯士千人潰圍以出歲丙午大明師北征德率眾以歸授羽林左衞千戶後調定遼左衞德父子在山東有功德于民民立生祠焉
郭都廣寧衞人指揮使歷任宣府協守副總兵嘉靖癸丑北虜入犯淘沙堡都力戰而死事聞贈左都督諡忠愍廕一子夢言指揮僉事賜祭葬立祠
蔣承勳義州衞人指揮同知歷任建昌營副總兵嘉靖甲寅北虜自冷口雞鳴山入犯勳統兵追至河流口遇賊戰死于陣事聞贈都督同知諡忠壯廕一子國光副千戶賜祭葬立祠
趙傾葵廣寧衞人指揮僉事歷任馬蘭峪參將嘉靖乙卯北虜入犯葵率兵追至鮎魚池逆戰虜眾兵寡軍潰而殞事聞贈都督同知諡忠壯廕弟傾芹副千戶賜祭葬立祠
蘭英蓋州軍調廣寧城操備隨歐總兵追賊至小黑山境外賊眾攻圍甚急歐失馬英以馬讓歐遇害而死李副使貢作詞以哀之見藝文正德丙子給事中傳鑰題稱九邊死陣士五以微賤不得錄宜查覈顯著者優恤一二以宣慰忠魂遼東撫按上其事移咨祭焉
劉鼎東寧衞人幼喪生母嫡母姚撫養姚歿鼎在京邸間訃奔喪至則母已葬矣徑至墳所悲哀號泣結廬三年日負土築墳守臣以孝行奏聞旌表
劉定定遼左衞人父玉以疾卒定廬於墓側朝夕悲哀負土為墳所司上其事旌表
程錤廣寧中屯衞人國子監生母病日侍湯藥寢不解衣母病轉瀉痢錤聞糞甘滑者不可治嘗之果甘滑即悲號幾毀滅母死鄰失火時東風急火勢迫錤拊棺號天曰萬一不虞與母俱焚俄風回火熄人甚異之
邵義懿路人未婚父母偕亡義竭力殯葬廬墓三年鄉人憫其孝勸之婚親迎畢不入房室復廬於墓一年卒
史璠義州人天性坦夷樂聽善言母有疾朝夕不離及卒行古喪禮倚廬中門絕酒肉遠帷薄三年不出給事中賀欽以璠庸人而能篤志守禮亦人所難也為之作倚廬記
文淵蓋州人居父母喪哀毀踰禮先後廬墓六年仕至陳州知州高陵呂柟志其墓
李光祖定遼左衞生員父敏以學行稱正德壬申有疾卒光祖三日不食哀毀踰禮比殯廬墓三年
宮守禮前屯衞生員性端謹好古執禮父思問病篤守禮事之衣不解帶藥必親嘗及卒哀號累日廬墓三年有白雀巢于廬上事繼母甚恭朝夕率其妻拜問母初欲更他適感其孝遂已與鄉人飲守禮在坐無少長咸肅然莫敢喧嘩者其見敬禮於人類如此守臣上其事旌表其門
王選定遼左衞生員嘉靖庚子年母毛氏故選家貧竭力營葬即廬於墓側朝夕哭泣遂成痼疾明年卒於墓巡按胡公奏聞旌表
古籍遼陽生員母歐氏故次年父古連亦故俱停柩於家朝夕哀號不離喪側後以禮殯葬城東八里莊籍遂結草廬于墓傍晨昏哭奠曲盡禮制巡按胡公奏聞旌表
李希朱定遼前衞人唐府長史李遇春子自幼篤于孝親父沒以禮葬城南香山朱即日結廬墓傍朝夕哭奠不輟是年冬嚴寒一夕大雪深三尺朱僵臥有山人某自蹊徑傳薪火濟之得不死竟終其喪巡按胡公奏題行檢重於鄉評居喪絕無瑕玷旌表
馮璽廣寧人母死同弟寶墓側居處三年父歿亦廬墓三年撫按書扁兄弟孝行之門
李慶錦州百戶四世百口同爨年百餘歲鄉里重其齒德焉
○經術
金
元
國朝
·金
張浩遼陽渤海人通經史尤長於詩以策謁太祖以浩為承應御前文宇 【 宇:字】 天眷二年遷禮部尚書行六部事簿書叢委決遺無留人服其才改平陽尹平陽多盜臨汾男子夜掠人婦浩捕得榜殺之盜遂衰息近郊有滛祠都人頗事之廟主爭香火之利累年不決浩撤其祠屋投其像水中強宗黠吏屏迹莫敢犯者郡中大治乃繕葺堯帝祠作擊壤遺風亭後官至太師尚書令時有欲罷科舉者上曰自古帝王有不用文學者乎浩曰有秦始皇上顧左右曰豈可使我為秦始皇乎事遂寢浩好賢樂善所著有華表山人集
劉仲尹字致君蓋州人正隆二年第進士以路州節度副使召為都水監丞致君家豪侈能折節讀書詩樂府俱有蘊籍有龍山集傳于世云
李經字文英錦州人作詩極刻苦喜出奇語不蹈襲前人李純甫見其詩曰真今世太白也由是詩名大震再舉不第拂衣去南遷後其鄉帥有表至士大夫識之曰此文英筆也後以朝議就命不知所終
耶律履字履道義州人東丹王七世孫方五歲臥廡下見微雲往來天際謂乳母曰此所謂臥看青天行白雲族兄德元驚曰是子當以文學名世及長秀峙通悟精曆算書繪事尤善屬文惡搜檢煩瑣不舉進士廕補承奉班祇侯擢國史院編修世宗召問朕讀貞觀政要見魏徵嘉謀忠節近何故無如徵者履曰忠嘉之士何代無之但上之人用與不用耳且海陵杜塞言路緘口成風願陛下懲艾前事開諫諍之門章宗為郡王時喜讀左傳召質所疑履曰左氏多權詐不純尚書孟子純全之道願留意焉王嘉納之明年擢禮部侍郎世宗崩遺詔移梓宮壽安宮章宗詔百官議皆謂當如遺詔履獨曰天子七月而葬同軌畢至豈可使萬國之臣朝大行于離宮遂得殯於大安殿卒諡文獻
王庭筠字子端號澹游蓋州熊岳人父遵古舉進士官至翰林直學士庭筠早有重名登大定十六年進士詞翰文采照耀一時調恩州軍事判官臨政即有聲再調館陶主簿章宗明昌元年四月召試館職中選御史有言其不當處館職遂罷三年召為應奉翰林文字五年八月上謂宰執曰王庭筠其人材亦豈易得遂遷翰林修撰後坐與聞趙秉文上書事削一官解職後復起為修撰晚愛鄆州黃華山卜居其下因號黃華山主年四十七卒上素知其貧詔有司賻錢八十萬給喪事求平生詩文藏之秘閣庭筠儀觀秀偉善談笑外若簡亢既見和氣溢於顏間人有可取極口稱揚他日雖有負不恨字學米元章卒年詩律深嚴尤工險韻子曼慶亦能詩并書仕至行尚書省左右司郎中
龐鑄蓋州熊岳人少登第選翰林待制博學能文工詩造語奇健不凡世多傳之
馬知剛廣寧人性敏慧善屬文為時輩所推仕為鳳翔府尹有詩名
·元
耶律希亮鑄之子家遼東師事北平趙衍累官翰林學士承旨尋進制誥兼修國史希亮以職在史官乃類次世祖嘉言善行以進英宗取其書置禁中四方之士從游性至孝所著詩文及從軍記行錄三十卷目曰素軒集卒諡忠嘉
耶律有尚遼東丹王十世孫祖父官東平因家焉資識絕人篤志好學受業許衡邃于性理累官國子祭酒前後五居國學其教法一遵衡之舊海內宗之卒諡文正
·國朝
郭宗字宗道遼海衞人性穎悟初城南池蓮忽生黃花一莖其大如盤色甚鮮麗術者見而異之曰是花世罕有當出一奇士未幾宗果生四歲能書五歲善屬文人呼為神童尤長于篆刻十八登進士任刑部主事宣廟奇其才陞尚寶寺少卿卒年二十七歲遣官諭祭
陳鑑字緝熙蓋州人正統戊辰進士及第官至翰林修撰學士陞禮部侍郎使朝鮮有皇華集傳於世文章學行一時景仰
張鉞字子文義州衞人性明敏剛方有氣節問學博洽屬文典麗尤善題詠弱冠以詩文著名景秦丙子領山東鄉薦任順天府通判陞山西解州知州致仕歸教授生徒登甲科者先後相望篤行古道表率鄉閭黜邪說敦古禮自鉞與賀欽始
○將才
隋
唐
遼
金
元
國朝
·隋
李衍遼東襄平人父弼周太師衍少專習武藝慷慨有志畧仕隋以行軍總管討叛蠻進位柱國從秦王伐陳有功拜安州總管
·唐
李密字玄邃遼東襄平人以父廕為左親常侍將漢書一帙掛于牛角讀之越國公楊素奇之大業九年煬帝伐高麗玄感迎密以為謀主至謂玄感曰公擁兵出其不意長驅入蘇前有高麗退無歸路舉麾一召不戰而擒此計之上也關中天府之國若入長安掩其不備天子雖還失其襟帶據險臨之萬全之勢此計之中也若隨近逐便先問東都堅城之下勝負殊未可知此計之下也玄感曰公之下計乃上策也
·遼
高模翰遼東渤海人有膂力善騎射好談兵初太祖平渤海模翰避地高麗王妻以女因罪亡歸上諭模翰曰朕自起兵百餘戰卿力第一雖古名將無以加復語諸國使曰此國之勇將朕統一天下斯人之力也及晉叛盟模翰為統軍副使下關南城邑數十加進太師封浙郡開國公
夏行美遼陽渤海人太平中大延琳叛行美總渤海軍于保州延琳使人來誘行美執之嬰城自守以功加門下平章事錫賚甚厚累遷副部署
·金
女希烈資祿咸平府人本姓張氏太和中從軍有功累官西寧州刺史賜今姓久之改隴安軍節度使詔將兵救鄜州鄜州破被執不肯降遂死贈銀青榮祿大夫中京留守元光元年言事者謂資祿褒贈尚薄詔錄其二子陞職一等
太■〈白大〉其先遼陽人太祖伐遼遼人徵兵遼陽時■〈白大〉年二十在選中遼兵敗■〈白大〉脫身而逃為兵士所獲太祖問其家世因收養之使伺察反側有聞必達太祖以為忠實授猛安同知東京留守事遼兵二十萬來吳王使■〈白大〉守營■〈白大〉堅請出戰或曰戰危事獨苦請何也■〈白大〉曰丈夫不得決一勝負何為苟臨戰不捷雖死猶生也既合戰■〈白大〉掩擊殺數百人由是顯名軍中
完顏弼蓋州猛安人充護衞從丞相戍邊功最除同知德州防禦使事從攻襄陽破雷大尉兵積功加平南盪江將軍後入為武衞軍副都指揮使至寧元年東京不守弼為元帥扞禦請自募二萬人為一軍萬一京師有急亦可以回戈自救衞紹王怒曰我以東北為憂卿言京師有急何耶付有司論免死杖謫貞祐初宣宗召赴中都尋為元帥左都監駐真定弼條戰守數事及勸遷都南京阻長淮拒大河扼潼關以自固將遷汴弼言太子不可留中都蓋軍少則難守軍多則難養又言將帥以閫外為威今生殺之權皆從中覆宣宗頗采用其言三年改知東平府山東西路宣撫副使是時劉二祖餘黨孫邦佐張汝楫保濟南弼遣人招降之薦邦佐汝楫皆改過用命招降甚眾詔授二人官弼遷宣撫使已而汝楫復謀作亂弼伏兵殺之并其黨與手詔褒諭封密國公
耶律辨材履之子義州衞人天資倜儻軀幹雄偉以志節自負為中京兵馬副都指揮使宣宗問軍政利弊辨材言將相多非其材遂忤權貴出為許州兵馬鈐轄
·元
李守賢義州人金末暨兄庭植歸款太祖遷河東南路兵馬都總兵知平陽府事時河中未下守賢請自北面鑿城先登城果下遂構浮橋大破趙雄兵於芮城留屯嵩沙金兵十餘萬保少室山守賢以三千人并其中乘夜潛遣輕健者數人緣崖蟻附以登殺其守卒遂縱兵破之不兩旬蘭若香爐諸塞望風俱下守賢未嘗妄殺一人攻河南降其渠魁洛西遂定
王珣姓耶律氏金末避難遼西更姓王氏遂為義州人珣武力絕人善騎射年三十餘遇道士曰君相甚奇它日因一青馬而貴歲餘有客以青馬來鬻珣買之乘以戰進退周旋如意又得古刀於淩水每有警必先鳴故所向皆建奇功乙亥陞元帥兼領義川二州事張致僭號錦州陰結楊伯傑等掠義州珣以木華黎兵復開義擒伯傑殺之進攻錦州致步將高益縛致妻子及其黨千餘人獻木華黎悉以付珣珣誅致家餘盡釋之丁丑賜金虎符加金紫光祿大夫充兵馬都元帥兼義州節度使卒年四十八珣為政簡易賞罰明信誅強撫弱毫髮無徇
王榮祖珣長子性沈厚語音若鐘襲崇義軍節度使金葛不哥蒲鮮萬奴僭號開原命榮祖副撤里臺討之拔蓋州宣城等十一城葛不哥走死復攻石城未下榮祖遣卒買石穴其城城崩被壓眾謂已死弗顧也榮祖曰士忘身死國安忍棄去發石取之猶生一軍感激樂為效死有言義人懷反側者撒里臺將屠之榮祖馳驛奏辯乃止授北京等路征行萬戶從征高麗破十餘城畧地三韓降天龍諸堡破五里山城下甕子城竹林寨若苦數島帝嘉其功又賜金幣移鎮高麗平壤募民屯戍闢地千里高麗遣世子出降中統元年詔榮祖詣闕撫慰之進沿邊征討使賜寶鞍弓矢還鎮
李守正守賢之弟以功授河南路兵馬都元帥上黨晉陽兵攻汾州將陷守正以義赴援眾寡不敵別遣老弱百人曳薪揚塵多張旗幟敵懼遂解去汾人持牛酒迎犒泣謝曰幸公完是州德甚厚願奉是州以從軒成據隰州守正往擊之中矢傷足及歸瘡甚會金人完顏合攻平陽守正裹瘡戰沒
·國朝
范廣寧遠衞指揮僉事其先丹徒人有膽力善騎射正統壬戌虜入境擒斬酋首脫里禿陞指揮同知累立戰功陞至都督僉事掌管大營尋充副總兵管神機營己巳虜至德勝門廣帥師對敵所向披靡不解甲者四日京師恃以為固及命守紫荊關追賊至涿州斬獲功多陞都督同知欽賞金帛景泰初領兵宣府巡哨賜玉帶蟒衣功名與于忠愍相為始終云
韓斌字延用寧遠衞指揮備禦戰虜小團山又解團山圍出義州八塔兒破圍陞都指揮充延綏參將擊毛里孩于環縣還遇圍夜擊出襲擊保安縣成化丁亥薦改遊擊將軍同都御史李乘東征以右偏出清河捷進遼陽副總兵建東州馬根單清河鹻場靉陽鳳凰湯站鎮東鎮夷草河十堡拒守相屬千里會兵西出義州抵興中捷陞都指揮同知壁古城掩清河擣鹻場步出將在峪急走趙二舍寨皆赴己亥從撫寧侯朱勇東征出至泊珠江免冑降下虜首宋管只入部眾誣逮詔獄明年虜侵東邊詔釋復任乃赴撫順關召責賊首卜花禿等謝罪去復定斌為將三十年大小百戰俘斬三千五百有奇賜蟒衣銀幣率讎其功致仕卒撫按舉開建功達祇詔春秋致祭賜額褒功子輔都督轍舉人建昌知府孫璽都督瑋舉人
周俊鶚之孫字朝州定遼前衞指揮僉事備禦寧遠調開原充右參將分守西路成化丁亥東征出鴉鶻關以騎兵抵賊巢斬俘四百餘名級己丑移守開原復征建州擒斬功多陞都指揮使朵顏賊邀殺海西貢夷俊勒兵追及土石門斬首十一級奪回方物開拓柴河堡抵蒲河界六十餘里增立烽堠疏挑河道又改設鎮北清陽二堡邊人稱便海西賊寇沙河上哨虜去車夫三名追出境擒賊瓦洪等三名女直松吉答願直且勿殺遂擒原賊哈都赤殺死打必納等來獻乃免前擒瓦洪等賊其威服夷如此尤精太乙數占騐風角數驗分守二十餘年自陳去任
莊鑑字克明定遼右衞指揮使鑑善騎射有膽力成化丁亥選征建州摧鋒破敵雖矢石交下而面益赤氣益壯所部下乘之遂敗賊陣左都御史李秉以奉集堡直抵通遠一路當賊衝要俾鑑提調殺賊東鄙頓安及副總兵韓斌開拓遼東邊境鑑督兵防護邊既開賊犯西徼追襲境外斬捕首虜盡奪所掠而還敘功累陞指揮同知歲乙未補海蓋備禦丁酉建州賊犯東山鑑奮迅率兵追至舍人寨大破之己亥復征建州信國公朱勇以鑑領前鋒直擣虜巢其斬獲功能眾所不及奉敕諭軍前陞都督僉事賞銀牌仍奏鑑威勇取赴京充游擊將軍截殺北虜再命鎮守大同後取坐京顯武營尋僉左軍都督府事解任卒于家
文寧字邦靜遼陽前衞指揮使其先揚州江都人以父廣陣亡陞二級襲授都指揮同知成化丁亥東征建州陞都指揮使調守海蓋地方己亥復征建州有功陞後軍都督僉事寧志氣精悍法令嚴明會在陣見一虜山半獨立呼騎取來三騎飛取至營其威令如此尋卒上遣都指揮白欽諭祭于家官為營葬焉
韓輔字良弼斌之子幼穎敏讀史傳兵法從醫閭賀先生遊弘治己酉襲改定遼中衞備禦撫順海蓋庚申擢右參將分守錦義懸賞募士據險設伏虜三入皆大敗之九月大舉入唐帽山援至遇賊張左右翼餌引入伏四面伏發斬獲無算捷聞賜彩幣癸亥修築清河等十一堡建屯堡百十座耕守應援相依陞署都督僉事鎮守遼東設高平驛以便行旅修鎮寧鎮夷二堡築邊垣起廣寧至開原長亙千里功聞賜金幣武廟登極賜蟒衣廣寧舊興夷通市以釁侵擾廢市時滿蠻雄諸部輔遣譯者招滿蠻至宣諭犒賞結以恩信朵顏酋胯當福餘酋那孩聞風相率入市不復擾邊奏聞賜璽書褒獎後僉中府致仕卒賜祭葬輔為將識大體善因事立功每軍行戒之曰賊敗乘勝亟擊毋貪虜首分我兵力且多則費爵賞啟爭端于我弗利知兵者以為名言
劉暉字孟陽東寧衞人善騎射驍勇著名正德庚午薦充副總兵分守遼陽壬申奉敕領兵山東等處截殺流賊尋命同許泰郤永李鉉專勦劉六等賊暉既追賊至嶧縣斬首九百餘收獲被虜婦女幼男得獲馬騾盔甲器械無算賜敕褒獎滕縣民立生祠勦平流賊陞右都督鎮守山東癸酉江西姚源洞及東鄉賊首王重七等猖獗又命掛平賊將軍印前往饒信等處勦賊甲戌加提督江西等處軍務尋勦平諸寇生擒新塗賊首張元二等滅諸黨與進左都督移鎮宣府仍提督軍務丙子擒獲姦細馮敬等再賜褒獎己卯江西宸濠反命充總兵官武宗崩削都督職回衞今上即位召復原職鎮守三屯營卒子 【 子:于】 官暉賦性質朴敬禮文士講諭兵畧雖擁旄秉節十餘年未嘗妄殺一人孫大章武舉都指揮任都督同知鎮守宣府
郭振遼海衞人弘治壬戌任寧遠守備修砌邊垣夷人服振威名負石運木助工召入朝東夷入貢遇振于承天門內皆羅拜縉紳驚異奉命充參將領兵出備潮河川虜退欽賞飛魚衣一襲白金二錠轉義州參將尋陞遼陽副總兵時東邊被夷擄去堠卒一名振出境召其酋詰之夷素畏振乃歷諸寨求得原卒送還犯虜逃避又巡西邊有夷數輩登牆觀望振使人召至重責扶去夷人不敢近邊嘗惡人為盜犯者書賊盜之家四字于門民因感愧為盜者少城中軍民得遺失物不敢私匿必舉于幕府隨民認領軍政嚴明為人所畏服如此後取坐京顯武營卒于官
韓璽輔之子字國信中弘治乙丑會武襲加授署都指揮僉事薦充遊擊將軍正德戊辰義州軍亂總鎮欲以兵平之璽持議不可遂以身任其事單騎入撫眾皆為璽危璽獨無難色卒能已亂尋陞遼陽副總兵虜犯海州追斬其眾虜遂遠遁陞署都督僉事充遼東鎮守總兵賜蟒衣五表裏白金二十兩在鎮簡賢能逐庸弱申令僚屬選閱兵馬寬猛時行威惠並用時南山僧孟法泰者以妖法惑人璽擒伏之真于法被惑者不究癸酉朵顏千餘寇寧遠璽率兵追斬甚眾盡還所掠欽賞綵段表裏白金賊犯清河廣寧開原每戰告捷戊寅陞都督同知己卯提獲姦細白紅山保并制服夷人胡當哈等欽賞銀二十兩紵絲一表裏履任十年屢辭及得命已疾革聞家人求取南杉木于他州止之曰吾東人以松為棺從俗可也又問議殉葬玉帶乃誦昨日玉魚蒙葬地早時金盌出人間之句曰此無用者具數可爾遂卒所著有軍門論眾錄入 【 入:八】 陣圖法詔賜祭葬子承恩武舉都指揮歷任建昌營參將承慶歷陞都督同知鎮守延綏山西大同今為遼陽副總兵
蕭滓字克己東寧衞指揮僉事正德六年調征流賊以滕縣平度狼山功陞指揮使九年征江西姚源洞所部斬賊有七十五級身斬三級陞都指揮使充領兵參將嘉靖間分守義州開原進陞都督鎮守山西提督三關卒于任滓體貌魁梧武宗呼為門神然遠于勢利卒以免禍齊給事之鸞奏稱當兜鍪交橫之時獨守靖恭之節此可以見為人焉
周益昌字延祿廣寧左屯衞指揮嘉靖乙未會武清廉勤慎歷陞備禦都司練習吏事薦充錦義右參將值北虜數萬侵犯益昌率所部犯敵自午至暮虜漸加兵益昌度虜夜必襲營乃設空壘張旗幟移軍他處以就援虜果夜至知其有備而去辛亥轉牆子嶺參將尋陞古北口協守副總兵以功陞都督僉事充總兵鎮守薊州等處地方九月北虜寇古北口土牆子邊嚴兵拒守匹馬不能入境上賜大紅紵絲一襲加都督同知廕一子之望副千戶乙卯虜又擁眾入犯寬佃峪斬獲賊首得獲夷馬器械無算捷聞賞銀三十兩紵絲二表裏進榮祿大夫廕一子之畢副千戶丙辰卒于任詔賜祭葬立祠贈右都督
楊照字明遠前屯衞指揮使都督鎮之孫備禦前屯廉明勇敢小沙河之戰以少禦眾無所損失計斬賊首獲達馬二百餘匹嘉靖癸丑欽賞銀幣陞都指揮僉事充領兵遊擊防禦瑞昌堡擒縳賊酋悖羅等五名轉古北口參將拒退北虜欽賞大紅紵絲衣一襲陞密雲副總兵尋陞都督鎮守遼東節斬賊一千八百六十三級獲駝馬一千七百八十餘匹投降真夷二十二名以阿羅村功進都督同知欽賞銀幣後以事去任復薦充前屯遊擊尋擢遼陽副總兵于團佃子江沿臺長安堡三捷並奏詔復前職尋命鎮守遼東癸亥八月由鎮夷堡出境追勦斬賊二百餘級遇賊伏起照陣亡事聞贈少保左部督諡忠壯廕一子指揮賜祭葬立祠照沈毅有謀善知人得其死力嘗于胸之前後刺盡忠報國各四字每出戰輒付家人以後事故所向無敵虜中咸以楊太師呼之照既亡雖深山窮谷婦女老稚無不悲思者兵部尚書楊博疏照驍雄宿重統馭長材即其數月之間功成三捷據其一生之概威震羣胡撰輓詩二章勒石搨以分示九邊諸將可謂深知照矣
○隱逸
漢
晉
金
國朝
·漢
李敏襄平人漢河內太守還鄉里公孫度欲強起之敏乘舟浮海莫知所終今祀遼陽鄉賢祠
·晉
公孫永遼陽襄平人好學恬虛隱干平郭不娶妻妾非身所墾植則不衣食年餘九十操尚不虧與公孫鳳俱披【 披:被】 慕容暐徵不拜王公已下造之皆不與言隆冬盛暑端然自若歲餘佯狂暐送歸平郭後苻堅備禮徵之難其年耆路遠乃遣使者致問永亡諡曰崇虛先生
·金
高仲振遼陽人博極羣書尤深於易及皇極經世書隱居嵩山安貧樂道足不涉城市山野小人亦知敬之嘗終日燕坐所談皆世外事
·國朝
賀士諮字訪之義州人欽之子性通敏博極羣書陳白沙一見稱之曰老眼識鳳雛領弘治壬子鄉舉未第遂抱道自娛絕仕進後以都御史張文錦薦被召首陳十二事曰志帝王務實學存敬慎謹細微親賢遠邪崇儉愛民正俗樂諫惜才保終不報辭疾而歸今祀義州鄉賢祠
○貞淑
元
國朝
·元
姚里氏耶律留哥妻留哥既推為遼王耶廝不等勸稱帝留哥不從乃與其子薛闍歸太祖後留哥復定遼東卒氏入奏隨攜次子善哥鐵哥永安及從子塔塔兒孫收國奴見帝泣曰薛闍前妻所出嫡子宜立善哥婢子所出若立之是私己而滅天倫帝歎其賢給驛騎四十俘人九口馬九匹白金九錠幣器皆以九計許以薛闍襲爵留善哥塔塔兒收國奴於朝惟遣其次子永安從氏歸
趙氏大寧人名哇兒年二十夫蕭病劇謂哇兒曰我死汝年少如之何哇兒曰君幸自寬脫有不諱妾不獨生遂命匠製巨棺夫歿即自縊家人同棺斂葬焉其同郡又有趙月?隺兒妻安氏陳恭妻張氏武壽妻劉氏宋敬先妻謝氏並早寡以死從夫事聞悉命褒表
王氏遼陽人李君進妻大德八年君進病卒卜葬將殯親識咸至氏謂眾曰夫婦同穴義也因撫棺慟哭嘔血升許即仆地死眾斂之與夫連柩同葬送者莫不洒泣
白氏遼陽行省丞文宗信妾夫疾篤白氏每昏旦潛禱於神至忘寢食宗信顧其容色憔悴語之曰汝年方二十我死汝為之奈何氏應曰妾身草芥賴夫存活萬一不諱妾豈惜微命以獨生哉宗信死迨斂白氏盡出箱篋分給親戚沐浴告別主母自縊而死與夫同葬
許氏趙洙妻集賢大學士有壬女至正間紅巾賊陷遼陽洙時為儒學提舉夫婦避亂匿資善寺洙以斥賊見害許氏不知賊甘言誘之許氏曰吾詩書故家不幸遇難但知守節而死賊以刃脅之許氏色不變已而知其夫死因痛哭仆地罵聲不絕口且曰吾母居武昌死於賊吾女兄弟亦死於賊今吾夫又死焉使我得報汝當醢汝矣遂遇害寺僧見許氏死狀哀其貞烈賊退與洙合葬之
·國朝
張氏定遼前衞指揮耿秩妻永樂二十年達賊侵西鄙秩領兵戰歿於西沙嶺氏年十九仰天號痛即欲自縊姑并母防之且勸曰汝不二志死之可也其捨父母與姑乎氏從姑命守節四十年清白無玷景泰甲辰旌表
呂氏定遼中衞舍人韓迪妻家貧氏自歸韓善事舅姑嘉靖丁亥迪疾篤將死氏知其夫不能起遂先自縊辛丑巡按胡公查覈扁其門曰鐵肝霜志奏聞旌表給坊銀四十兩
傅氏定遼中衞鴻臚寺序班徐充妻嘉靖丙辰充病故止遺男延壽甫周歲氏時年二十家甚貧值大饑氏與娣婦王氏范氏同居守志養育遺孤王氏生員徐元妻年十五夫故今三十五年范氏生員徐市妻年二十夫故今三十年庚申按院史公查覈三婦貧苦堅節行令本衞月給米歲給布花以為常乙丑巡按李公查舉三婦守節家世無玷揭一門三節扁于門之坊氏各給米布優恤
張氏定遼中衞朱璣妻璣故氏方年十九歲守節七十二年巡按胡汝輔獎勵扁曰柏舟高風
吳氏定遼左衞進士李恭妻恭疾篤吳叩天願以身代後知不可為乃與訣曰夫脫有不諱我必以身殉夫慰曰吾死爾宜撫吾後以庇吾宗設爾併死吾不瞑目吳猶執前言不渝家人防之甚周吳遂截一耳以示無他堅守終身事聞旌表
胡氏定遼左衞舍餘余文達妻嘉靖癸巳文達病故氏有遺腹四月生一子名守恩氏年十九守志今五十四歲節操如一累蒙按院優恤乙丑巡按李公查舉給門扁米布優獎之
劉氏定遼左衞指揮胡昇妻昇故氏守節終身巡按奏聞旌表扁其坊曰貞節之門
甯氏定遼右衞武生馬汝麟妻夫病故氏抱屍痛哭三日不食遂自縊而死
宋氏定遼右衞舍餘鄒進妻進故時子國賓甫二歲氏守志及年六十歲巡按季公行勘氏節操無議先給門扁及米布優恤俟奏題旌表
劉氏定遼右衞鎮撫鄒道妻嘉靖乙酉道病故止遺子一人國珍年甫二歲氏守節四十年備嘗艱苦操行無玷嘉靖乙丑巡按李公查舉貞節議行本衞優恤給與門扁
許氏定遼後衞軍餘錢海妻正統四年夫故堅守志節誓不再醮清白無玷旌表
張氏定遼後衞舍餘邵倫妻成化己亥倫故時氏年二十一哀號不絕寢食俱廢數日後自縊而死與夫同葬
張氏定遼後衞葉斌妻弘治十一年氏適斌甫一年斌故子未歲氏撫孤親耕織甘貧守節三十五年至嘉靖十五年病故巡按胡公行都司題奏氏孀居年久志節不移完名貞肅始終無瑕旌表
王氏定遼後衞人生員徐文中妻嘉靖四十年五月二十七日建賊犯浪子山氏被執強挾上馬數次屢投地厲聲大罵願即殺死有同難者勸從氏堅執不屈賊遂斷右手斫身七刀而去氏一息尚存見文中曰吾即死名節無玷於汝無負死無憾矣遂瞑目都司申呈蒙巡撫王公巡按李公批示王氏罵虜不屈貞烈可嘉所關風化不小先具貞烈牌扁一面銀五兩表揚候題請再行旌異
張氏定遼後衞陳仲賢妻嘉靖十六年仲賢故氏年一十七歲並無子息難苦守志三十餘年嘉靖乙丑巡按李公准行門扁及米布優恤
金氏東寧衞人高原昌妻原昌素有疾娶未踰月原昌疾篤母知不可起預慰氏曰爾朝夕奉侍湯藥莫辭勞苦汝年尚幼未有出自有名門擇配氏泣曰夫死不嫁禮也原昌歿氏哭不絕聲水漿不入口者二日遂自縊而死事聞旌表
徐氏東寧衞舍餘高豸妻豸故氏年三十守志今六十歲嘉靖乙丑巡按李輔查舉節操無議給門扁米布以示旌獎候奏題旌表
屈氏東寧衞百戶周相妻相故遺一子三歲氏孀居三十餘年操持不二嘉靖乙丑巡按李輔給守節門扁并米布優恤仍候奏題旌表
程氏海州衞千戶李通妻生子甫三歲通故氏甘貧誓死親操井臼育子成人襲職後戍東邊與虜戰死遺妻陳氏年尚幼守節善事孀姑再不他適通弟正與文亦早亡正妻宋氏文妻陳氏俱守節不移程今八十宋七十五子婦陳五十二一門四婦俱有節操實程有以倡之也
潘氏蓋州衞生員高琰妻琰故無子潘年十九以紡織自養守節三十五年無玷嘉靖年旌表
臧氏蓋州衞人黃福妻夫歿氏守節自誓事姑高氏以孝聞居數歲邑人聞其賢欲娶之知氏不可奪乃謀氏兄私納其聘欲強之氏向姑泣曰妾本欲與夫同死以姑缺養故隱忍至此自今不得侍姑矣是夜自縊而卒
畢氏蓋州學生員高宴妻正德間宴疾卒畢年二十二歲無子守志四十餘年立夫姪九立為娶婦許氏九立故許氏與畢婦姑孀居苦志無爽巡按史公旌曰二氏堅守狐孀不以無子改節真 【 真:貞】 心寒苦不以貧窶易操
華氏蓋州衞人王繼宗妻夫卒方年二十六歲即誓不醮守志二十六年纖毫無議巡按李輔准行置扁表揚
夏氏復州衞生員皮大賓妻大賓歿氏年二十二歲晝夜號泣不食者五日即欲以身殉親識防守卒不如志撫未歲子以繼夫後未幾子故氏遂絕飲食痛哭數日而死去夫歿時僅九月撫按書貞節以扁其門
閔氏六安州人夫劉智才任天寧翼萬戶歲己亥智才疾篤謂閔曰吾殆不起汝年少慎擇所從閔泣以死自誓智才卒氏年二十八無子撫妾子如己出洪武四年以夫家屬軍籍渡海戍金州氏從顛危苦節以禮自防傭絍以供衣食守臣上其事詔旌表
籍氏金州衞軍餘杜林妻永樂丁酉夫死氏年二十七欲以身從夫親識勸曰夫死從子禮也今舍幼子而從夫是為不慈氏依勸言守節四十餘年守臣上其事詔旌表
徐氏金州衞總旗張俊妻永樂年間夫死誓不再醮守志三十餘年無毫髮玷累景泰辛未旌表
丁氏金州衞人蕭士清妻奉姑至孝士清疾氏飲食俱廢祝天願以身代士清歿氏悲痛屢日自縊而死正德年間旌表
朱氏金州衞指揮張頊妻天順四年夫死氏年二十四男女無出痛哭曰姑所生者夫一人而已與夫同歸姑何托烏 【 烏:焉】 遂葬夫侍姑終身無玷年八十有六而終弘治丙辰旌表
孫氏金州衞人馬釗妻通判馬昂母守節終身清操無玷事聞旌表
楊氏妙真浙江鄞縣人父原道戍廣寧氏十八適廣寧後屯衞總旗賀昇內助既賢事舅姑以孝昇永樂甲辰隨駕北往東歸歿于山海關氏奔赴扶柩歸葬子祥甫一歲氏鞠育成立孀居四十九年守節無玷成化庚戌旌表
鄭女廣寧衞指揮鄭雄女幼敏慧勤女工年及笄納遼陽孫棣聘禮越再期棣故女聞訃號哭水漿不入口者三日誓不更適他姓縞衣饘粥杜門不出雖至親亦罕接見舅姑遠數百里時以女紅問安否殷勤孝至如曾侍左右除棣服父母以棣未奠雁欲醮之女聞而流涕終日輒不飲食父母知其志不可奪不敢復言年八十三終于廣寧前一夕有羣鶴飛翔於屋上次日女卒遺言歸葬遼陽可謂貞烈已先是嘉靖己丑廣寧衞上其事詔賜旌表指揮鄭雄女貞烈之門扁其坊曰渾金璞玉時撫院成公文屬嘉州程啟充序以歌之一時士大夫多有題詠見藝文志
孫氏廣寧衞人臧斌妻斌故氏甘貧守節事姑育子子仲學成立領嘉靖辛酉鄉薦氏孀居無玷巡按王公查舉奏聞旌表
張氏廣寧中衞舉人李繼行妻正德十三年夫亡無子氏年二十七一夕氏自縊親屬解救諭以有姑在當侍之終身勉從誓不他適守節三十餘年無纖毫物議嘉靖丁未巡撫於鍪奏准旌表壬戌巡按揚柏樹立貞節坊
朱氏義州衞人劉宴妻夫死寡居弘治間虜入寨抄掠氏方採蔬園中虜至驅之北行氏仆地誓死羣虜擁之上馬因而自墮者三賊怒以刃斷其吭而死鄉人咸稱其節
韓氏義州衞指揮馬鉞妾年二十鉞故氏撫嫡盛氏幼子誓不他適年七十餘卒旌表
馬氏義州衞百戶趙鉞妻年二十一夫故守志育未歲子官孫長妻史氏年餘子官孫故史亦守志誓事孀姑巡按旌表姑婦世節
王氏義州衞百戶李英妻家貧村居大虜入犯氏為虜所掠墜馬數次罵不絕口虜遂以刃斷死巡按旌表獎勸
白氏義州衞莊大全妻年十八適大全生有姿色生子未歲夫故求娶者甚眾氏度不能免乃歎曰色之累人遂使子母不完至夜自縊死殉葬鄉人共悼之巡按賈公奏請旌表
賀氏義州衞百戶傅嚴妻年十九生一子名庶未歲夫故守節撫子成立襲職子陣亡氏孤苦無依巡按王公旌表
史氏義州衞陳士良妻年十九生一子未周歲夫亡守節見年六十七歲巡按王公旌表
劉氏義州衞生員朱世清妻年十九夫故家貧守節誓不他適以女工易食子女俱無出見年七十有餘鄉人景慕巡按立扁旌獎
郝氏廣寧後屯衞百戶石英妻年二十二夫故無子氏甘貧守節見年八十一歲鄉人嘉之
汪氏廣寧中屯衞總旗汪勝女年十八歸生員侯爵爵死家甚貧賣奩以供殯葬翁姑相繼卒氏復經營喪葬鄉人歎息正德年旌表
曹氏廣寧中屯衞人年十八歸王清清病卒氏哀毀骨立生遺腹子父母欲奪其志氏泣曰本欲以死從夫有孤兒王氏宗祧在我也若以非語再來吾將委溝壑矣諸親黨憚之不復敢言子成立家業復興諸孫偉然
鄔氏廣寧中屯衞軍餘熊宗義妻嘉靖辛酉北虜入寇地名雙堡氏預泣曰萬一不虞有死而已可辱于虜乎既而虜殺夫宗義扶鄔氏上馬墜地者再三遂併殺之
李氏錦州進士李珍女年十七適指揮應襲張希賢次年生子景福方四歲夫故李孀居誓不他適子長承襲陞寧遠備禦忠節陣亡巡撫蔣公應奎題非母之賢無以見子之忠非子之忠無以彰母之賢旌表
羅氏前屯衞指揮葉興妻興陣亡羅氏竭誠禮葬誓不再嫁撫按奏請旌表
石氏前屯衞生員黃王?義妻年二十四歲夫故誓不他適年六十七卒旌表
巫氏瀋陽衞農家婦正德十年五月內夫在田耘耔氏獨行餽餉遇強暴持刃挾氏欲污辱之氏堅執不從遂為斬殺死後手中猶握血漬破衣一片巡按衙門豎碑城南題曰烈婦巫氏之墓
陳氏瀋陽蔡遇春妻適遇春克執婦道孝養舅姑夫病死即欲自縊以年饑未葬子幼無依越三年葬夫柩抱幼子痛哭先一日縊死焉與夫合葬
楊氏鐵嶺衞人顧澄妻澄故遺腹三月生一男誓不他適甘貧撫男成人卒年七十有九
劉氏鐵嶺衞軍人于志祥妻幼有姿色嘉靖二十年時大饑家人逼為娼氏堅志不從遂絕食而死黃兵備旌獎禮葬之
萬氏鐵嶺衞生員陳文舉妻歸文舉克執婦道夫偶疫疾即死氏哀毀不寧七日絕粒而死
霍氏鐵嶺學生員楊宗勝妻夫故霍年二十歲撫孤四十餘年孀居無玷兵備道屢行旌獎以勵風化
劉氏諱志貞女直人三萬衞鎮撫劉忽魯禿女幼聰慧父母令女師柏氏授孝經列女傳咸成誦年十六適同郡斐貴事舅姑以孝聞既而貴有疾劉潛刲骰肉和麋以奉弗効每夜叩禱於天誓以身代夫疾革乃囑曰吾危矣汝幼善事後人氏泣曰奈何以犬豕畜妾當 【 當:嘗】 誓夫 【 夫:天】 效死安用生為遂入隱室而縊家人覺救之無及越一日夫卒事聞詔旌異之
鄭氏遼海衞人陸淳妻弘治初淳卒氏年十九哀毀不食斂畢入閨自縊而死及葬之日送者無不感泣蘇氏高鳳妻年二十鳳戍開原故氏扶櫬歸葬撫教二子至年八十三卒羅氏鳳弟龍之妻年二十一龍故遺腹四月生子羅撫養之卒年五十三人謂之一門雙節